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屈海清 《云南化工》2019,(4):154-155
在页岩气的开发过程中,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分析了页岩气压裂排液中影响回用的主要成分,根据实验对比研究了影响压裂排液回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介绍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回用所用的处理技术和利用这种处理技术组成的装置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絮凝技术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电絮凝处理的最佳实验条件:阴阳极材料均为铝板,电流密度10.0 m A/cm2,极板间距3 cm,反应时间60 min,p H=7。电絮凝工艺对低浓度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具有较良好的处理效果,可望成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达标排放组合工艺的重要单元。  相似文献   

3.
大型体积压裂工艺是高效开収页岩气的重要技术措施,需要大量的地表水配制压裂液,同时压裂后返排会产生大量返排液,增大了地表水拉运用以及返排液处理的费用。因此,返排液处理回收再利用成为了目前页岩气压裂工艺的重要措施。分析了四川威进及长宁区块页岩气压裂液返排液组分,幵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评价页岩气返排液中组分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样品处理实验,确定了采用电絮凝+过滤+除阳离子试剂方法对返排液迚行处理,处理后的返排液达到了再次利用的标准,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保障了页岩气开収的可持续収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开发水力多段压裂作业产生的返排液数量多,添加剂、悬浮物含量高的环保技术难题,以再利用为目标,严格控制引入干扰离子,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有害成分,开发了压裂返排液复合混凝-过滤-吸附净化处理及配液工艺。将该工艺在涪陵页岩气示范区焦页2号和57号等23个平台进行了推广应用,累计处理压裂返排液7万余m3,重复利用率大于93.5%;配制的降阻水压裂液性能满足压裂作业要求,实现了节能减排和页岩气的绿色开发。  相似文献   

5.
水力压裂技术是目前页岩气开发的主要储层改造手段,水力压裂所需水量大,返排液的总返排量大、高矿化度、高COD且返排周期长,为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返排液必须经处理再排放。根据涪陵页岩气开发压裂废水情况,本研究以"前期回用-后期排放"为方向。在开发阶段压裂返排液和采气分离水经"pH值调节/预氧化-混凝"处理在工区内重复利用,开发结束后不再利用的压裂返排液和采气废水经"pH值调节/预氧化-混凝-高级氧化-反渗透-浓水处理"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前期回用处理采用罐装车设备,后期排放处理以罐装车与深度处理的撬装装置联用,整套设备适应性强、可重复利用且方便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国内外处理现状,着重分析了国外正在应用的三种新技术,分别是MVR蒸馏技术、电絮凝技术以及臭氧催化氧化技术。这些技术均可有效解决不同污染物组份的压裂返排液污染问题,节约处理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代表了未来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对压裂返排液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以生物处理为核心的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进行了归纳,综述了活性污泥法、好氧颗粒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处理压裂返排液的研究进展;指出高盐度和返排液中存在的部分难降解及有毒有机物是制约生物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研究方向,为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石油产量的增加,水力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油田公司对压裂返排液的处理不容忽视。本文对国内外的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进行了综合调研,详细介绍了压裂返排液的各种处理技术,并展望了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四川长宁页岩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水样分析,其具有含盐量高、成分复杂的特点。探究利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通过蒸发结晶分离水和盐。实验研究了两种压裂返排液的浓缩结晶特性:返排液介稳区宽度和过饱和度对浓缩结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返排液介稳区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结晶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从60℃增加到80℃,结晶平均粒径增长了56%左右;返排液结晶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  相似文献   

10.
油田压裂返排液具有高黏度、高浊度、高COD、高稳定性的特点,采用单一工艺技术无法实现达标处理。针对此,文章综述了目前油田压裂返排液组合深度处理工艺,分析并指出了各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适用条件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潜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平井技术和大规模水里压裂所引起的页岩气革命已经改变了世界能源供应的格局,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页岩气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页岩气开发的特殊性,需要采用一些与常规天然气不同的评价方法。特别是ECS测井的发展,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测井方法测量地球化学参数,从进行页岩气储层的判别和评估。总结了页岩气开发中国内外常用的测井识别页岩气储层和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总有机含碳量的估算的方法以及页岩气储层岩性的判定方法。预期了测井资料实现地球化学分析在页岩气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非常规油气的开发扮演者愈发重要的角色,其中页岩气的开发已成为当今能源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基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加快了天然气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页岩气生产的经济性,加上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措施,我国页岩气开发的势头方兴未艾,未来页岩气市场十分广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改善页岩气藏的重要措施更是高效开发的关键。但是在压裂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方面的问题如:水资源消耗、引发地震、温室气体逃逸、水污染等。为了环保与经济的开发页岩气,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创新绿色科技、加强环境监管的制度。绿色高效地开发页岩气具有解决我国能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现实意义。阐述了页岩气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提出了几点措施,期望为我国页岩气的绿色高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压裂导致的相关污染一直以来都是页岩气开采中常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始终面临着两大难题。为了实现页岩气能够绿色高效地开发,探索适宜的新型无水压裂技术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了。而目前,外国的石油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的LPG无水压裂,即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压裂液,则可能是打开中国页岩气资源的钥匙。这种技术可以解决我国尚无完善水力压裂作业体系和缺乏水资源的情况,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相似文献   

14.
李飒爽  李士斌 《当代化工》2016,(4):749-751,755
体积压裂技术的发展是页岩气储层成功开发的巨大推动力。在北美的页岩气藏的开发中体积压裂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本质上属于水里压裂期间,增大自然形成的缝隙以及使硬度较小的岩石出现剪切滑移,得到自然与人力两种环境下纵横密布的裂缝网络结构,以此扩大处理体积,获得更多的原始产量与采收成果。在不同缝网参数角度,对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改造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晓鹏  马晓鹏  张玉龙  陈龙伟  李飞飞 《辽宁化工》2014,(10):1273-1276,1280
全球页岩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先进的压裂增产技术是提高页岩气产量的核心与关键,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页岩气藏压裂增产技术现状,重点调研了页岩气藏新型压裂增产技术,分析了各新型压裂增产技术特点、适用性、现场应用与试验状况及裂缝监测及压裂效果评价技术,最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彭科翔  李少明  钟成旭  张颖 《当代化工》2016,(11):2520-2523
页岩遇水容易膨胀以及实际生产时页岩气并不含水,液测导流能力并不能真实反映页岩气在地层裂缝中的渗透能力。压裂用支撑剂多是以钢板夹持支撑剂、蒸馏水为驱替流体完成测试,由于钢板表面平滑、刚性不可嵌入,无法反映页岩储层裂缝壁面不规整、支撑剂在页岩壁面特性,蒸馏水属于液相介质,无法反映天然气气相流动,因此需要改进实验方法。通过对API标准的导流室改进后,采用露头页岩岩心加工成的岩板模拟储层人工裂缝,氮气模拟天然气在页岩岩板夹持下的气相流动,测试其导流能力,优化铺砂浓度。理论分析认为,支撑裂缝只要有一定的宽度,其渗透率仍远高于页岩基质的渗透率。气测裂缝导流能力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地层情况,为铺砂浓度优选和页岩气藏压裂设计施工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某页岩气井压裂返排液结垢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采用陶瓷膜处理压裂返排液过程中温度、pH、跨膜压差、料液循环量以及过滤时间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裂返排液的碳酸钙结垢趋势最显著,控制料液pH为5~6,温度在40℃以内可减缓结垢过程。当跨膜压差为0.12 MPa,料液循环量为30 L/min,清洗周期为4 h时,可有效降低膜结垢污染。  相似文献   

18.
刘钊  阿斯汗  孙策  王卫强 《当代化工》2014,(8):1623-1625,1628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能源,但页岩层较低的渗透率特性,使得对页岩储层的改造成了主要目标,进而开发了水力压裂技术,而水力压裂页岩层是否会严重污染环境引起业界专家学者争议。针对页岩气水力压裂开采工艺,结合现状分析页岩气开采可能造成的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文章针对中国页岩气开发初期不完善的相关环境保护制度和尚未完善的技术而言,应重视页岩气开采的环境污染评估,如何高效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保护,还有中国是否真的适合大力开发页岩气做出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