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县(市)的4个村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对监测点内居民进行血吸虫感染血清学筛查(IHA)和病原学检查,并开展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家畜病情监测和螺情调查。计算和分析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家畜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等监测指标。结果 IHA共筛查4 310人,受检率为79.68%,阳性率为8.40%,洱源县前甸村阳性率高达12.53%。女性阳性率略高于男性,30岁及以上年龄段、农民、民工和初中文化程度者感染率较高。血检阳性者中未查出粪检阳性者。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4例。4村均未检出感染性家畜和钉螺,活螺平均密度为0.023 3~0.056 6只/0.1 m2。结论监测点村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云南省血吸虫病处于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巩固达标成果,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打下坚实基础。方法在感染季节后,对565岁人群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开展耕牛和钉螺调查。结果人群调查12745人,血检阳性1094人,粪检1084人,粪检阳性22人,感染率为0.17%;耕牛调查862头,阳性0头;钉螺调查面积1886850m2,查出有螺面积27440m2,解剖钉螺604只,感染性钉螺0只。结论西昌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疫情稳定,要继续加大防治力度,巩固传播控制成果,实现传播阻断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的血吸虫病化疗效果。方法对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开展春秋季两次化疗,采用吡喹酮40 mg/kg体重顿服疗法给药,每年休渔期(4月1日~6月30日)对6~65岁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查病(IHA法),≥1:10判定为阳性,血检阳性者孵化法粪检。结果 2011~2015年连续五年的纵向检测结果显示,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化疗覆盖率逐年上升,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与粪检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化疗措施可以降低东洞庭湖渔船民的感染率,可将病情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但化疗措施仍无法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也不能防止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法)和改良加藤法(Kato-Katz)对云南省永胜县的四维村和水井村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四维村IHA阳性率为3.69%(41/1110)。IHA阳性者经Kato-Katz法粪检,未查出血吸虫病病人。水井村IHA阳性率33.23%(334/1005),粪检阳性24人,血吸虫感染率为2.39%,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13%,女性为2.61%。表明四维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成果得到巩固,水井村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5·12地震后绵竹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于2009-2011年对5 128名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援建人员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共发现血清学阳性261人,血检平均阳性率为5.09%,但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提示,外来援建人员的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今后仍应加强对外来援建人员的主动监测,防控传染源的输入,巩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态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5-2014年选择云南省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2015-2016年选择全省全部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再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以及野粪和螺情等调查。结果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8.40%~25.4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血检阳性者以30~60岁和农民职业人群为主;粪检阳性率为0~6.59%,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67%。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25.00%,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10.29%,主要感染畜种为黄牛、水牛、狗、马属动物和猪。共调查各类野粪1 642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共查出有螺面积753.97 hm2,活螺密度0.013 9~0.631 5只/0.1 m2,共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64只。监测期间监测点有螺环境的灭螺覆盖率达100%,化疗血吸虫病人161例、病畜269头(只)。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总体呈平稳低发态势。但今后仍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以期尽早达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低度流行区的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是否改变,为调整防治策略和修订日本血吸虫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镇江市各选择1个沿江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村中人群作粪便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为观察对象,做个案调查.对观察对象分别按60 mg/kg或40mg/kg吡喹酮抗虫治疗.治疗6周后粪检复查,阳性者进行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6周后再粪检,体内仍有活卵排出者,结合以往病史和治疗情况,可被认为体内存在对吡喹酮不敏感虫株.结果43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次者16人,2次以上者27人;中度感染10人(EPG 216~31 2),轻度感染33人(EPG 24~96),第1次治疗使用吡喹酮60 mg/kg 30人,40 mg/kg 13人,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结论目前,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 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o.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 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 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0.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15.
儿童反复感染日本血吸虫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50年代,上海市青浦县3个流行村的侏儒症患者占三村总人口的4%。我省于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使用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病。1990-1994年,作者观察了吡喹酮干预对儿童血吸虫病患者身高及体重的影响情况。试区概况和观察方法西昌市大兴乡位于大凉山区,海拔1640-1880m,总人口3280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0年以来作为卫生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点,每年秋季用粪孵法普查3岁以上居民和全部耕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每年春、秋季各查螺1次,对高危地带和阳性螺点进行药物灭螺。1990-1994年该村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对宜昌市夷陵区1988年以来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资料进行分析。24年间, 夷陵区累计查出有螺村2个, 有螺环境 24处 (次), 有螺面积达5.52 h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群查病血检共71 353人, 发现阳性者814人, 阳性率1.1%; 病原学检查817人, 未发现阳性; 耕牛血检共9 353头, 阳性24头, 阳性率为0.25%, 粪检未发现阳性耕牛。提示, 夷陵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成果巩固, 内源性感染已完全消除, 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威胁, 故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流动人员监测, 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8 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高山峡谷地区的总管田村发现流行血吸虫病。 1982年粪检查病人群阳性率为 6 2 .2 % ,牛群阳性率为 16 .1% ,钉螺感染率为 0 .12 %。 1982年起在该村采取单纯人、畜同步用吡喹酮化疗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 ,每年粪检查病 ,对查出的病人、病畜用吡喹酮化疗 ,不灭螺 ,而连续 10年进行定期观察钉螺的分布和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1987年起无血吸虫病人 ,1988年起无感染性钉螺 ,1989年起无血吸虫病畜。而后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989~ 1991年调查 ,该村已终止血吸虫病流行。 2 0 0 0年 9月对该村再次作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开展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2014年版)》的要求,在全国所有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7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年全国457年监测县(市、区)共开展本地常住居民血吸虫血清学筛查共133 350人,发现血检阳性者4 468人,其中4 457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71人,主要为中、老年组的渔船民和农民;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5%。共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85 047人,发现血检血吸虫阳性者977人;其中966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16人;监测点流动人群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2%;浙江、湖南、湖北省和安徽省在监测点流动人群中发现了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2015年所有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查家畜13 406头,查出血吸虫感染家畜(牛)5头,监测点家畜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4%。监测点共调查各类环境面积22 295.13 hm2,查出有螺环境面积7 426.63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7 hm2,分布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在除湖北省和广东省以外的监测点发现了钉螺复现环境82.22 hm2;所有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流动人群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牛仍是主要的血吸虫感染家畜。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但钉螺分布仍面广量大,且仍有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各地应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水上流动船员区域联动查治病机制与查病程序,为控制长江水域水上流动血吸虫病传染源提供有效措施。方法根据水上货运船只流动性强,但必须在船闸、码头、港口等地停靠的特点,由卫生、海事和交通部门联合协作,在船闸、码头、港口设立血吸虫病查治工作点。采用快速免疫学筛查和粪检病原学确诊的工作流程,建立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对查出的血清学阳性者利用区域联动查治病网络,追踪进行病原学检查和治疗。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查治病点、不同航行范围船员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扬州市6个区(市)12个镇设立了16个查治病点,其中固定查治点5个,流动查治点11个。6-8月开展查病40个点次,共调查967艘船只、1225名船员,查出血检阳性19例,阳性率为1.55%;追踪进行粪检14例,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其中固定和流动查治点分别检查船员820人和405人,查出血检阳性4例和15例,阳性率分别为0.49%和3.70%,流动点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固定点;检查来自长江水域和本省内陆河道船员898人和305人,查出血检阳性3例和16例,阳性率分别为0.33%和5.25%,本省内河船员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长江水域船员。结论区域联动是开展水上流动船员血吸虫病查治的有效工作机制,其为长江水域控制水上流动传染源提供了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