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九、十两卷中对仲景《伤寒论》进行了收载研究,其中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研究可以概括为以方类证、明治脾胃诸方适用范围,总结病状、明脾胃病证临床病证治疗,伤寒宜忌、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等三个方面。通过孙思邈的归类总结,阐扬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为后世继承运用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便捷的门径;也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通过外感疾病的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和扶正两方面,体现了调阴阳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调阴阳”作为外感疾病匠重要治疗法则,并贯穿到六经辨证之中。提出三阳证为祛邪调阴阳,而三阴证则为扶正调阴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寻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希冀后学领会仲师针灸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方法]从《伤寒论》针灸条文中总结其针灸治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伤寒论》中对针灸疗法的记载简要,其中论述针刺者10条,论火灸法者7条,论火逆证者18条,体现出针与灸的使用范围、针药并用、灸药并用、针法治未病,治病求本等思想。[结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无裨益,其在针灸史上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7.
杜雨茂是一位现代以研究《伤寒论》而著称的医家,他学术严谨、思维活跃、深入浅出,对《伤寒论》学术理论主要在六经辨证、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见解颇多而独特.对《伤寒论》六经实质内容注重整体观,六经与气化学说应该本着既不可弃离,又不可拘泥的的原则,从实践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理论,从广义角度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也适应于温病,且善于治疗危重急证、疑难病症等.  相似文献   

8.
章楠在《伤寒论本旨》中对仲景诸方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循经发挥,阐释方义;注解质疑,剖析药性;煎服方法,深入阐发;详辨服药后症状。这些对于深入研究《伤寒论》经旨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冉雪峰,四川省黛溪县人,近代名医,《冉注伤寒论》 (以下简称《冉注》)为其代表作。笔者拜读后,觉该书以揭示辨证论治为准则,以实用为要务,可作为近代伤寒名著之一。本文试作一简评,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郭元峰,广东南海人,清代岭南名医,医术精湛,学术颇丰,崇经典,深研仲景伤寒之说,提出许多创见。郭氏对伤寒及治疗次第的认识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对六经本证述之简当,紧扣临床,辨证从实际需要出发,辨证手段丰富,师古而不泥古,活用经方,参以时方,是岭南经方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其幼承庭训,学贯中西,弱冠即悬壶乡梓,七十余年日临数十诊,药遣数百方,经验宏丰,技高术精,名闻遐迩;主研伤寒,博通古今,著作等身,见解精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数度主编<伤寒论>教材,广种桃李,门生满天下.业绩斐然,口碑载道,实为道深而技精者.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仅从其大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浅谈点滴体会,实为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2.
李克绍教授精研《伤寒论》数十年,忠于原著,实事求是,准确阐释了六病、经、传等基本概念,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对六病欲解时作出了定论,对于太阳病蓄水证、太阴大实痛等一系列临床问题作出了切合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尚论篇》是清代著名医家喻昌对《伤寒论》的再编注,其中荟萃了喻氏在伤寒学研究上的大量学术观点.该书以类证汇聚,纲要统文的方式编撰,提出"三纲鼎立说"和"温病三纲说"的理论,内容上以阴阳、经络脏腑、表里虚实,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对条文进行分类并加以注解,别具炉锤.另,喻昌诊病强调审证求因,立法遣方,治疗重视养护脾胃气津及防治疫病注重驱邪逐秽的临证思想在书中已可见端倪.  相似文献   

14.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把古代的脏腑、经络和病因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书中所载方剂法度谨严,崇实黜虚,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历代医家从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经验,如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即在此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中西医结合的某些研究成果,也从中得到不少启示。由于(伤寒论)文辞古奥,义理深长,所以…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张仲景则在《伤寒论》中从临床辨证、立法用药、护理善后以及预后判断等几个方面对脾胃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其顾护和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清代四川学者巫燡所著<伤寒论广训>一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巫氏在对<伤寒>的研究中,能融汇古今,概括精要,并富有创新见解,并对其创新的学术主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四逆汤,附子甘草加干姜,治疗寒邪入少阴,四肢厥逆急回阳。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19.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最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