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黑质部位炎症反应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时程毒性作用,探讨脑内炎症反应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10μg、25μg、50μg脂多糖组。定位注射生理盐水或脂多糖入右侧脑室,术后24周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1.大鼠行为学观察显示,10μg、25μg和50μg脂多糖组大鼠的平均运动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OX-4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0μg和25μg脂多糖组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50μg脂多糖组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不明显。3.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0μg和25μg脂多糖组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胞体变小,突起减少甚至消失,染色变浅;50μg脂多糖组大鼠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4.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计数显示,10μg和25μg脂多糖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减少15.5%(P<0.01)和20.1%(P<0.01);50μg脂多糖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室注射脂多糖引发的脑内炎症可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这一过程呈慢性迟发性;同时,低剂量脂多糖激活小胶质细胞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毒性作用更为明显;该病理过程较好地模拟了帕金森病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大鼠黑质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炎性介质的表达。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不同剂量(2μg,10μg)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注射至大鼠黑质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炎性介质环氧化酶-2(COX-2)、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注射不同剂量Lactacystin14d,阿扑吗啡腹腔注射后2μgLactacystin组大鼠无旋转行为,10μgLacta-cystin组出现典型旋转行为;8周后2μgLactacystin组大鼠损毁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μg和10μgLactacystin组黑质小胶质细胞数量均增加,炎性介质COX-2、NF-κB表达均增强。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能激活大鼠黑质小胶质细胞,诱导炎性介质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河猴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后运动行为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探讨脑内炎症反应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恒河猴5只,分别定位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编号M5)和脂多糖(存活24周:编号M1和M2,存活48周:编号M3和M4)。上述注射均在存活前0周、8周、16周,向右侧黑质部位注射3次,每次40μl(2.5g/L)。术后观察猴行为改变(包括随意运动和上肢活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1.猴全身运动:注射脂多糖24周和48周后,各个动物运动距离和平均速度与术前自身相比随观察时间呈减少趋势,对照组动物两个指标与术前比较无变化。2.猴上肢活动:猴M1和M2,注射对侧前臂取食时间术后24周较术前分别延长了36.1%、27.1%,手爪抓取食物时间分别延长了41.2%、28.6%。猴M3和M4,注射对侧前臂取食时间术后48周较术前分别延长了76.5%(P<0.01)、50%(P<0.01),手爪抓取食物时间分别延长了81.8%(P<0.01)、55.6%(P<0.01),4只实验动物同侧上肢未见影响。3.注射脂多糖各个动物注射侧黑质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侧相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存活48周动物神经元减少更加明显;对照动物两侧黑质部位神经元数量无变化。4.注射脂多糖各个动物注射侧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在24周组较明显。结论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能引起猴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损伤和行为学的改变,这些改变呈慢性进展的特点,行为改变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CON)、生理盐水+ 脂多糖(NS)组、尼古丁+脂多糖(NIC)组,每组15只.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脂多糖(LPS)或PBS后24h,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变化;黑质注射药物后14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OX-42阳性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及免疫印迹检测黑质TH mRNA及TH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CON组相比,NS组大鼠黑质iNOS表达明显增多,TH阳性神经元、TH mRNA及TH蛋白明显减少,小胶质细胞大多呈胞体大突起短粗的形态;NIC组黑质iNOS表达明显少于NS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TH mRNA及TH蛋白表达较NS组明显增多,大部分小胶质细胞呈胞体小,突起细长的形态. 结论 尼古丁可以减轻LPS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i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CIHH)模型,探讨CIHH对老年大鼠自发运动行为以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用CIHH模型处理老年大鼠30 d,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自发运动行为的改变,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的变化。结果:老年组大鼠旷场实验中闻嗅行为、探索行为、运动行为和理毛行为与成年组相比均显著下降,CIHH处理后理毛行为没有改变,闻嗅行为、探索行为和运动行为显著改善,但没有达到成年组水平;老年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TH和DAT的表达与成年组相比均显著下降,老年CIHH组TH和DAT的表达升高,但没有达到成年组水平。结论:CIHH可改善老年大鼠闻嗅行为、探索行为和运动行为,并提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TH和DAT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将1一甲基一4苯基一1.2.3.6四氢吡啶(MPTP)经腹腔注入小鼠,连续注射6天,一组动物注射后次日处死;另一组动物存活二周后处死;第三组动物在给予1—甲基一4苯基一1.2.3.6四氢吡啶的同时,经腹膜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持续三周;第四组为对照组.各组动物脑用酪氨酸羟化酶抗体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发现1一甲基一4苯基一1.2.3.6四氢吡啶连续注射后次日处死的动物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纹状体中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终末亦明显稀疏.损害后存活二周组,不论黑质或纹状体的损害均略轻.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及纹状体中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终末均较上两组明显增多.实验表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经1一甲基一4苯基一1.2.3.6四氢吡啶破坏后的小鼠黑质纹状体系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防止多巴胺神经元因损害引起的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7.
徐芳  魏桂荣 《微循环学杂志》2010,20(3):30-31,34
目的:观察肌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A组),6-羟多巴胺(6-OHDA)组(B组),肌酸+6-OHDA组(C组),每组各10只。A组不注射6-OHDA,B组进行6-OHDA造模,C组在造模前5天每天给予肌酸(100 mg/kg)灌胃,连续两周,B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灌胃。分别观察各组动物行为学、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6-OHDA立体定向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GSH含量降低、MDA水平升高;肌酸能够减轻动物行为学异常(P0.01)、显著增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数量(P0.01),拮抗6-OHDA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P0.01)。结论:肌酸对6-OHDA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鱼藤酮对大鼠中脑黑质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微量鱼藤酮,建立急性损伤帕金森病(PD)模型.采用动物行为轨迹分析软件计算各时间点30 min内运动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黑质(SN)部位TH、磷酸化α-SYN的表达,并统计TH和磷酸化α-SYN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 PD组动物各时间点30 min内运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0.01).同对照组相比,损伤侧SN部位TH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1),磷酸化α-SYN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P<0.01).结论 PD大鼠中脑黑质磷酸化α-SYN表达增加及TH的表达明显下降,并出现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Sonic Hedgehog蛋白(Shh)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中脑黑质的表达。方法将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大鼠不实施任何处理;应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在大鼠右侧纹状体两针道内4点定位注射含0.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4μL(假手术组)或6-羟基多巴(6-OHDA)12μg/4μL(模型组)。术后1、2、4、6周以阿朴吗啡检测其异常旋转行为,左侧旋转的圈数大于7r/min者为合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6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黑质Shh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用Leica Confocal Software对Shh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Shh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中脑黑质中无明显表达,而在模型组表达显著。结论PD模型大鼠黑质中Shh蛋白的明显表达,提示Shh在PD模型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DA神经元)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蛋白表达。 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 mg/kg),设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竖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 < 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 < 0.05),整合素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增加(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脂多糖(LPS)对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毁损情况及其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向大鼠右侧黑质立体定位注射LPS或PBS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DA能神经元的损伤状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 LPS注射后24 h右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较左侧显著减少(P<0.001),14 d达到最低点,14~28 d没有明显改变;血清TNF-α水平在LPS组24 h、14 d和28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PS组大鼠的黑质TH阳性神经元存留率与其血清TNF-α水平之间存在负直线相关(P<0.05).结论 LPS注入黑质能诱导DA能神经元变性、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两者之间存在负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和纹状体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由6-OHDA单侧微量注射制成的帕金森病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样(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纤维和纹状体头部P物质神经元及体部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黑质、纹状体间的功能联系。结果显示,6-OHDA注射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样神经元及其纤维显著减少,注射侧纹状体面积、纹状体P物质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对照侧明显减少。本研究表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破坏了黑质纹状体间正常的递质运送,进而导致纹状体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百草枯的摄取,造成百草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产生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观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以腹腔注射百草枯10 mg/kg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改变。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小鼠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mac-1蛋白表达,同时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自发行为活动较对照组减少(P < 0.05)。高效液相法检测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mac-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 < 0.05),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中脑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致使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及抗氧化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引起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益精养血方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微量6-羟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射于SD大鼠中脑右侧黑质以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中药)组,每组6只;另纳入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大鼠益精养血方灌胃,各30天。灌胃结束两周后进行行为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Caspase-3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的旋转圈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损毁侧与健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百分比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损毁侧黑质Caspase-3表达的OD值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精养血方可使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降低,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h-aFGF)对帕金森病(PD)大鼠旋转行为和中脑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胺(6-OHDA)分别注入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后建立PD大鼠模型,侧脑室内注射Mrh-aFGF,用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TH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D组术后旋转启动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速度加快;Mrh-aFGF处理组旋转行为有改善.各组大鼠组内健侧和损毁侧阳性神经元比较,对照组损毁侧无明显改变;PD组、NS处理组和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阳性神经元与健侧比较均减少.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中脑腹侧被盖区阳性神经元数量较PD组及对照组增加.结论:Mrh-aFGF能减少PD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丢失,并改善其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益精养血方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Bcl-2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6-羟多巴胺注入右侧黑质制备的PD模型大鼠,实验分为模型组、实验(益精养血方)组和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大鼠用益精养血方灌胃,各30d。灌胃结束两周后进行旋转行为学检测,并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黑质神经元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1)实验组大鼠的旋转圈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2)实验组损毁侧与健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百分比和网状部TH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3)实验组损毁侧黑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OD值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而Bcl-2的表达与caspase-3相反。以上结果提示益精养血方可使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Bcl-2的表达升高,caspase-3的表达降低,进而明显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应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能够成功地建立部分损伤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h-aFGF)对帕金森病(PD)大鼠旋转行为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6-OHDA分别注入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后建立PD大鼠模型,侧脑室内注射Mrh-aFGF,用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H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均未引出旋转行为;PD组术后旋转启动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速度加快;生理盐水(NS)处理组旋转行为未见明显改善;Mrh-aFGF处理组旋转启动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速度减慢(P<0.01).各组大鼠健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维持在相近的水平.同组内健侧和损毁侧阳性神经元比较,对照组损毁侧无明显改变;PD组、NS处理组和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阳性神经元与健侧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其中PD组损毁侧黑质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随时问延长逐渐减少(P<0.01).NS处理组损毁侧黑质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与PD组相似;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黑质阳性神经元较PD组及NS处理组有明显改善,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Mrh-aFGF能减少PD大鼠黑质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丢失,并改善其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9.
背景: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帕金森病的临床、基础实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其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目的:评价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法构建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及病理变化。 方法:SD大鼠6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50只,正常组12只,采用脑内立体定向,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实验组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以建立帕金森病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变化、酪氨酸羟化酶及脑内多巴胺含量改变。 结果与结论:2周后实验组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有22只向左侧旋转速度>7 r/min,2周与4周之间大鼠的旋转圈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中酪氨酸羟化酶及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说明应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可成功建立行为及病理相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受体激酶A(TrkA)通路是否为龟板抗帕金森病(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左侧黑质致密带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0 2%)2μl造成PD模型,同时设立龟板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观察PD大鼠中脑黑质NGF、 TrkA和磷酸化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阳性神经元数目.免疫印迹法检测NGF、 TrkA、 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龟板组PD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NGF、 TrkA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龟板组PD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NGF、 TrkA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结论:龟板能上调6-OHDA诱导的PD大鼠中脑黑质NGF、 TrkA和p-GSK-3β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