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在相互认识的同学间的比例为75.56%,发生在男生与男生之间的比例为62.22%,发生于23时之后的比例为80%;宿舍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占71.11%;大学生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和心理性攻击,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存在较大问题;酗酒是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攻击行为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别、时间、地点及是否酗酒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罗小漫  何浩 《校园心理》2015,(3):158-160
为考察农村初中生班级环境与主动性、反应性攻击行为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问卷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班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班级环境可分为3种类型;初中生攻击行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班级环境的大部分维度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班级环境的大部分维度对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校园心理》2012,(5):320-321
<正>对学校中欺负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和挪威的研究。一般而言,欺负是力量较强的一方有意地对力量较弱的一方实施的攻击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它与一般攻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欺负行为的双方,即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存在着力量的不均衡性[1]。此外欺负还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即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经常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及攻击行为应对策略情况,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332名,利用自编问卷人际行为量袁进行调查。结果58.7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宿舍、校园和教室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73.99%,大多数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应对策略偏离“友好策略→求助策略→忍受策略或其他策略”的最佳模式。结论相当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宿舍、校园和教室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攻击行为应对策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学童攻击行为的预测路径。方法以164名学童(男96名,女68名)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攻击行为量表》和《攻击性观念量表》的测量。结果学童的攻击行为与自身的攻击观念、受欺负状况、玩玩具武器状况及父母的攻击观念相关;学童的攻击行为有几条显著的预测路径,且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预测路径不同。结论男女学童的攻击行为与诸多因素有关,且存在不同的预测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探讨个人成长环境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16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患者,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自编问卷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47.8%(199/416)。其中,男性体力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性(35.5%vs.19.6%,P0.001)。患者存在两种以上攻击行为的比率为32.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NSS阳性症状高分(OR=1.12,P0.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女性(OR=0.61,P0.05)、与父亲关系融洽(OR=0.74,P0.05)和父亲无家暴(OR=0.39,P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近半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外显攻击行为,相对较好的个人成长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对 2 5 9名初中生进行了观看暴力镜头的频次、对暴力的认同态度、观看暴力镜头的情绪反应、攻击行为倾向等五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青少年观看暴力镜头频次和兴奋水平程度越高 ,情绪宣泄越少 ,表现出攻击行为倾向越多 ;男生的攻击行为比女生多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 ;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结论 :过多地观看电视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攻击行为倾向增加 ,且攻击行为与观看电视暴力引起的情绪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自尊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48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42,P<0.01),与自尊呈负相关(r=0.37,P<0.01);青少年自尊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r=-0.38,P<0.01);自尊在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7,95%CI(0.04,0.10)]。结论 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冲突可以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启动下攻击行为的启动效应.方法:采用3×2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以161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样例启动(商纣王)、类别启动(暴君)、无启动对男女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①男性的攻击行为水平略高于女性;②样例启动会引起男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即极端样例会使男性随后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降低;而类别启动会引起女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抑制女性随后的攻击行为.结论:不同启动类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5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法分别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结果:1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同伴信念低于女生;2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预测攻击行为,且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同伴信念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同伴信念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女生。结论:青少年攻击行为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且男生的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同质性的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假设。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29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的筛选标准(N=22129),运用EXCEL2016进行整体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①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均显著,但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同伴选择效应;②攻击行为类型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同伴选择过程中,欺负行为、整体攻击行为指标不显著,身体攻击行为指标显著;在同伴影响过程中,欺负行为与整体攻击行为指标显著,而身体攻击行为指标不显著;③年级在同伴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显著,中学的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小学的同伴影响效应;④数据来源在同伴选择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异源数据的同伴选择效应显著。结论:青少年会基于身体攻击行为相似性选择朋友,同时会受到朋友的影响而产生整体攻击行为和欺负行为,且中学的同伴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在青少年群体中,羞耻易感性、责备外化、敌意、愤怒以及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意识情绪测验——青少年版以及攻击行为问卷对148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羞耻易感性、责备外化、敌意、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②责备外化和敌意分别在羞耻易感性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③责备外化和敌意,敌意和愤怒以及责备外化、敌意和愤怒分别在羞耻易感性与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④直接效应下,羞耻易感性与攻击行为正相关,加入中介变量后,羞耻易感性与攻击行为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羞耻易感性影响攻击行为的内部机制以及羞耻易感性的两面性,研究结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启动择偶动机是否影响女性的攻击行为。方法:研究1采用故事情境启动女性择偶动机,测量择偶组与非择偶组女性对同性的攻击行为;研究2进一步检验同性的容貌是否影响择偶组与非择偶组女性对同性的攻击行为。结果:择偶动机启动下的女性比无择偶动机的女性对同性表现出更多的间接攻击行为;且同性容貌姣好时,择偶动机启动下的女性比无择偶动机的女性对同性有更多的间接攻击行为;而同性容貌普通时,择偶动机启动与否不影响女性对同性的攻击行为。结论:择偶动机影响女性对具有择偶优势同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配偶竞争可能是这一攻击行为的一个潜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愤怒反刍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检验愤怒反刍是否是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中介变量。方法 选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愤怒反刍思维量表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扬州大学547名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与愤怒反刍呈正相关(r=0.63,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54,P<0.01);愤怒反刍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55,P<0.01);(2)愤怒反刍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愤怒反刍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0%。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也通过愤怒反刍间接影响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粗暴养育量表、孝道信念量表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粗暴养育与网络攻击行为、权威性孝道均呈显著正相关(r=0.33,0.12;P0.01),与互惠性孝道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权威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1,P0.01),而互惠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1);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8.9%。结论:粗暴养育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孝道信念来间接预测其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初中生的自尊、人际关系和网络攻击行为,并分析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提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江苏省连云港市2所普通中学共601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网络攻击行为在性别(t=3.154~4.544,P0.01)、是否参与过网络游戏(t=2.095~2.517,P0.05)、年级(F=4.002,P0.05)和同伴关系类型(F=6.158~13.035,P0.001)上都存在显著差异;2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r=-0.242~-0.294,P0.001)、自尊与人际关系(r=-0.084~-0.153,P0.05)、人际关系与网络攻击行为都显著相关(r=0.112~0.188,P0.05;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维度和网络攻击中的反应性攻击维度相关不显著);3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效应量为7.33%。结论:自尊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又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网络攻击行为。对初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提高自尊水平和改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母子关系对不同性别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及儿童社会行为量表对山东省菏泽市与济宁市的233名小班幼儿进行了间隔9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后期对应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控制了早期攻击行为的影响之后,早期母子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后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幼儿性别调节了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预测。结论:早期母子关系亲密性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攻击行为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而早期母子关系冲突性仅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孩”政策下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以3~6岁儿童为被试,选取58例头胎儿童和62例独生儿童,采用3(攻击方式)×3(年龄)×2(儿童类型)混合设计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另外选取120例头胎儿童,采用3(攻击方式)×3(年龄)×2(同胞关系)混合设计探究同胞关系和攻击行为的关联。结果:3~4岁儿童攻击行为得分比>4~6岁儿童高,但三种攻击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岁儿童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得分高于关系攻击得分;>5~6岁儿童的言语攻击得分高于身体和关系攻击得分;亲密型头胎儿童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冲突型头胎儿童(均P<0.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3~6岁儿童攻击行为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减少,攻击方式出现分化,表现出不一致的发展趋势;亲密型的同胞关系可以减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在校大学生与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关系攻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调查在校大学生和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关系攻击信念、社交回避与苦恼、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等得分情况,并对两类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在岗职员(t=-3.708,P0.05),但社交苦恼、情感温暖得分显著高于在岗职员(t=2.314,3.161;P0.05),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r=0.506,0.441;P0.05),影响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攻击信念和社交苦恼(r=0.765,0.241;P0.05),两组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172,1.160;P0.05)。结论: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较在校大学生明显增多,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为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70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外显攻击行为并检测其血清皮质醇,比较检测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无攻击行为的男/女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男/女患者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男性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皮质醇与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相关,女性患者的攻击行为,阳性症状、皮质醇与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皮质醇水平可预测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