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科急诊中昏迷的病因及影响死亡的因素: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为我院1985年6月至1988年7月内科急诊危重症观察抢救734人中资料较完整的120例昏迷病例。探讨了内科急诊中昏迷的病因及影响死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探讨建立基层门诊与医院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门诊部成立16年来共抢救256例病人,上送医院122例,院内死亡4例。院前抢救134例,死亡2例。本文意图通过对6例病人死亡原因的分析,来探讨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急诊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急诊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医院急诊救治和业务培训的重点,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份本院急诊处理全部死亡病历82份。结果 院前死亡46例,占56.1%;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36例,占43.9%。主要病因:严重创伤48例,急性中毒6例,溺水3例,心脑血管病17例,器官衰竭5例,工业事故3例。结论 ①急诊死亡者车祸为主;②男性多于女性;③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④中壮年死亡病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⑤加强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群众的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健全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创建急诊医疗新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急诊科是医院应急抢救各科危重病人的场所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 ,直接体现医院综合水平和文明程度。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生死。所以 ,加强急诊、急救 ,完善急诊、急救体系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对人的压力增大 ,医院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区医疗制度的逐渐完善 ,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得到有效诊治。而到大中型医院就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均会越来越多 ,社会对急诊医疗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大。尤其在地震、水灾、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天灾人祸”时更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急救但无效死亡的46例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组)和同期抢救成功的178例急诊创伤患者(存活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评估影响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总结患者的死因,分析其临床救治对策。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ISS评分、GCS评分、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机械通气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数量、抢救措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评分、GCS评分、损伤部位、机械通气均属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6例死亡患者中,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5例(54.35%),多器官功能衰竭12例(26.09%),失血性休克7例(15.22%),其他2例(4.35%)。结论年龄、ISS评分、GCS评分、损伤部位、机械通气均属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引起重视,提高抢救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急诊观察室留观患者死亡原因及病种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观察室留观期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于观察室留观登记薄和观察室病历.结果:病情突然变化死亡22例,其中7例为诊断不明患者,占31.8%.结论:急诊观察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常涉及多个专科,尤其要加强病情危重待查患者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病情变化,以消除医疗隐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诊科死亡患者的死因以及发病年龄,时间性、季节性等,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急诊科死亡患者共1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死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死因、有无院前急救、是否尸检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年龄〈60岁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其中20~29岁之间年轻人死亡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年龄≥60岁后男女死亡比例相当。秋季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31.11%)。除秋季以外伤死亡发生率最高外,其他季节均以猝死死亡占第一位。春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亦较高。本文死亡高峰时间为15:00~18:00。死亡原因排序先后为猝死16.30%,循环系统疾病14.80%,肿瘤终末期12.59%。急诊以肿瘤患者停留时间最长,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者。所有病例呼叫院前急救的尸检率仅2.96%。结论本院急诊科死亡患者有时间、季节特点,死因以猝死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同时本地区居民急救意识高,但尸检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险恶,致死致残率非常高。因此,发病初期的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为今后的康复,减少死亡病残率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本人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总结出一些临床经验,尤其是针对急诊脑出血病人的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为更好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急救护理管理,以提高急救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抓住救护管理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对护理队伍和急救工作进行管理。结果与结论:通过急诊急救护理管理,提高急诊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更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嵇玲 《华西医学》2010,(3):490-490
急诊青年患者死亡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其死亡原因迄今报道较少。现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死亡的121例急诊青年患者的死亡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死亡患者的病因构成,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煤炭总医院1998-07-01/2008-06-30急诊185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因顺位前四位是院前猝死、心血管疾病、创伤、脑血管疾病,共135例。男性死亡病例为117例。平均死亡年龄61岁。结论:强调院前猝死的综合抢救及急诊创伤抢救制度的重要性。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院近年急诊死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死亡患者的特点,以提升急诊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预后,为提升类似老龄化城市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对2016-01—2019-12期间在我院急诊死亡的58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死亡的原因、季节分布、到急诊室的抢救时间等。结果:男性(419例)死亡人数明显多于女性(169例),男女比例2.48∶1,46~65岁是急诊死亡的高发年龄。患者达到医院高峰时间段为6:00~10:00和16:00~20:00。到达急诊时诊断为到院前死亡的病例占61.90%。急诊死亡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性疾病、各种严重创伤,其中创伤疾病死因以车祸和坠落伤为主,高龄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内科系统疾病。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急诊死亡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应注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给予高龄患者必要的监护,有助于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口腔急诊疾病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掌握口腔急诊疾病的发病特点,我院急诊科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共22953名患者的口腔夜间急诊资料,综合分析口腔急诊的病种、病因,并对其进行分类、评价,找出口腔急诊就诊的规律及与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基层山区急诊死亡的病因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急诊死亡1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急诊死亡中,外科以青壮年、外伤居首位;内科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居首位;男性死亡病例是女性的1.86倍:平均反应时间25分钟.结论:基层山区急诊死亡有其特点及规律,应有针对性地改进急诊急救策略、加强社会预防措施,以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我国急诊急救模式的发展规律。方法:参考我国近20年来急诊急救医学发展情况,结合我院急救中心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归结为六种急救模式,独立急救模式,行政急救模式,院前急救模式,依托急救模式,指定急救模式,自由急救模式。结论:我国面积大,人口多,医疗卫生单位多,要求统一的急诊急救模式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为了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应该允许多种急救模式的存在与发展,一种急救模式是对他种模式不足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观察区患者死亡的病重时段分布,以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急诊观察区166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出死亡病种及时段.结果:166例死亡病例中主要为呼吸衰竭和心脑血管疾病,共96例(56%),患者的主要死亡时段为00:00-08:00,共76例(45.8%),高于早班48例(28.9%)(x2=10.09,P=0.001)和中班时段的42例(25.3%) (X2=15.198,P<0.001).结论:呼吸衰竭和心脑血管疾病为急诊观察主要死亡病种,而主要死亡时间集中在夜间,管理上尽量集中安排治疗时间,夜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患者夜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6例老年心脏病死亡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死亡的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运动过速占首位,房颤居第二、室早第三位。就病因而讲,冠心病占首位,其心律失常最复杂,肺心病、风心病次之。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52-2853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急诊科接治的68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诊外科护理,实施常规急救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外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及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8.2%,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加深研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