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及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上海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普查2个区内所有6~18岁共70431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并与1975、1995年全国和上海市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行比较;并以1995年上海市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①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1)。②男性身高增长以6-15岁较为明显,11岁后身高增长加快,15岁后增幅减小;女性身高增长在6—14岁较为明显,10岁以后增长加快,14岁后增幅减小。③与全国身高标准相比,上海城区和郊区儿童青少年的各年龄组身高均高于全国标准。与1975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参考标准相比,身高增长分别为城区男性(6.4±2.1)cm,郊区男性(10.5±2.5)cm,城区女性(4.8±0.9)cm,郊区女性(8.6±1.9)cm,其中以郊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1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显著;而城区儿童青少年身高在1995至2003年的增幅较小,在1975至1995年增幅较大: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总体矮小症的患病率为0.5%~6.03%,平均患病率为3.77%;城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2.78%,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郊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4.52%,标准化患病率为3.75%。矮小症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城区矮小症患病率低于郊区,男、女矮小症患病率在城区相近,在郊区则男性高于女性。结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曲线存在性别的三相性差异,6~9岁和12~18岁均呈现男高女低,10—11岁呈现女高男低的特点。1975至2003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均呈现显著增长现象,但城区儿童身高在1995年后增幅明显减小。上海儿童青少年平均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郊区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高于城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上海市闵行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于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常规健康体检的2—6岁儿童,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SBP、DBP和心率,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血压评价参照1997年“日本学龄前儿童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参考值”,以SBP或DBP≥其性别、年龄相对应的%诊断为高血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血压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期患高血压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4642名学龄前儿童进入分析,其中男性2458例(53%);低出生体重儿占3.2%(148/4642),巨大儿占5.4%(251/4642)。男童SBP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童(P分别为〈0.001和0.002)。低出生体重儿SBP、DBP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492和0.398);巨大儿DBP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与发生儿童高血压无统计学关联,而心率高于平均水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OR=2.55,95%CI=1.96~3.3l。结论在学龄前儿童中,男童SBP高于女童。未发现低出生体重、巨大儿与儿童期患高血压有统计学关联;心率、体重对血压水平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近年来检出率增高,是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没有针对海南省全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探索。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目的:了解海南省6-18岁在校学生高血压流行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精准预防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0年海南省18个市县在校学生健康监测数据,共纳入6 253 567条信息,其中男生3 408 734(54.51%)条信息,女生2 844 833(45.49%)条信息。分别采用《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界值WS_T586-2018》《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_T611-2018》《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6-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18岁青少年血压、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肺活量指数,是否为腹型肥胖采用国际推荐标准判定,即腰围身高比(WHtR)≥0.5为腹型肥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质量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肺活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河北省健康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分布与性别、年龄、城乡以及生长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不等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河北省的两市、两县中随机抽取检测人群,体检确定为健康的5268名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血压、身高和体重等指标的测定。结果儿童、青少年的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的血压高于农村(P<0·001),尤其以舒张压更明显;男性和女性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7·5%和6·8%,总血压偏高率为7·2%,高于以往同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率;血压偏高者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和BMI值均显著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的血压正常者(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女学生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年龄、身高、体重、BMI均呈正相关(P<0·001),其中男生血压与身高、体重,女生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较大。结论河北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率高于该地区已报道值;体重偏高或肥胖儿童、青少年应注意控制体重,以降低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性别、年龄和不同身高百分位数,应用GAMLSS技术探索性构建新疆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百分位数参考标准。方法分析数据来自一项共包含5200名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其中男性2531名,女性2669名。血压测量采用美国心脏病联合会(AHA)规范的国际标准血压测量法,精确至2mmHg。身高测量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法进行,精确至1cm。应用GAMLSS技术,结合性别、年龄及身高百分位数预测得到血压P50、P90、P95和P99值。以D(μ,σ,υ,τ)的特定分布形式,同时考虑资料的偏度和峰度,利用3次光滑样条函数(cs(.))进行方程拟合,身高百分位数采用LMS法(μ-σ-λ)计算。结果观察拟合的SBP和DBP各年龄别的百分位数曲线,可见:①SBP在儿童青少年期随年龄的增长其发展规律男性与女性不同,男性SBP曲线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女性SBP曲线至12岁时达高峰后停止增长;男、女性DBP随年龄的发展趋势与SBP相近。至17岁时,身高P50所对应的SBPP95和DBPP95男女间差值分别为9和4mmHg,男性血压高于女性。②身高百分位数越大,其对应的血压值越高,观察7~17岁身高P95和身高P5相对应血压P90的差值,每单位身高增加引起的血压变化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③与美国第4版《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评价和治疗指南》相比较,男、女性SBPP90切点值出现时间与美国标准接近,分别为12和13岁;DBP从7岁起即高于美国标准相应的切点值约10mmHg,之后呈增长缓慢,11~12岁后呈下降趋势,至17岁时与美国标准相应的切点值接近。身高P50所对应的DBPP90切点值至9岁时已达80mmHg,远早于美国的16岁。结论在中国范围内首次尝试性应用GAMLSS技术构建新疆儿童青少年分性别、年龄和身高百分位数的血压参考值。描述了血压拟合曲线在不同性别下的发展规律与相互间的特征差异,补充了不同身高百分位数下的血压参考值,可使中国不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群体血压参考值范围更趋精准,尤其可为身高处于极端水平(身高过高或过矮)的儿童青少年人群血压水平的合理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小学生缺铁性贫血现况,以掌握缺铁性贫血的防治重点。方法分析2005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资料,对象为7、9、12、14、17岁人群。采用WHO的方法和标准筛查贫血: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身高和体重等资料。结果广州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为9.47%,其中边缘性贫血占65.64%:女生贫血患病率为11.00%,高于男生的7.93%(Х^2=6.6,P〈0.05);乡村学生贫血患病率为13.86%,远高于城区学生的5.08%(Х^2=53.8,P〈0.001);不同年龄组、不同体格状况学生的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科学安排学生膳食,增加铁的摄入;重点防治乡村学生和青春发育期城区女生的贫血;应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增加学生营养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14岁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正常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6-14岁在校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FeNO、肺功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检测,筛选出健康儿童建立FeNO正常值。FeNO的测定采用电化学法,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指南进行操作。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外周血EOS计数、肺功能和FeNO的相关性。结果参与调查的450名儿童中符合纳入标准者225名(男生107名,女生118名)进入分析。FeNO值呈偏态分布,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28ppb),最小值〈5ppb,最大值为83ppb。男生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31ppb),女生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25ppb)。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相关性最为显著(r=0.291,P〈0.001),与身高(r=0.148,P=0.027)和FEV1(r=0.138,P=0.038)显著相关;〉9岁儿童FeNO显著高于≤9岁儿童(P=0.002);FeNO与性别、体重、BMI、FEV1/FVC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苏州地区6-14岁儿童FeNO正常参考值为5-28ppb;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计数、身高、FEV1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南京地区13个区县的56个学校的168个班级7161名在校的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评定。同时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超重:9.6%vs.5.4%,)(2=49.835,P〈0.01;肥胖:3.9%vs.2.3%,P〈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男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16.4%vs.13.0%,P〈0.01)。经多因素调整后,与体重正常者比较,超重、肥胖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增加37.1%和48.8%。结论:超重肥胖可能是罹患抑郁症状的一个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值越高,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以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调查总样本中1603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诊断超重和肥胖。符合下述5项指标中的3项及以上者诊断为MS:①腹型肥胖(腰围≥‰);②高血压(≥P90);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1;④三酰甘油≥1.24mmol·L^-1;⑤高空腹血糖(≥5.60mmol·L^-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ASP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补体3(c3)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超重、肥胖及MS儿童青少年的血浆AS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及MS的关系。结果160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873名(54.5%)、女性730名(45.5%);超重和肥胖者分别为291名(18.2%)和709名(44.2%);MS为376名(23.4%)。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MS检出率分别为2.2%(13/603名)、15.5%(45/291名)和44.9%(318/709名)。正常体重组血浆ASP水平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5)。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血浆ASP的几何均值(P25-P75),男性分别为37.52(22.36~64.58)、57.88(34.10~95.11)和60.63(35.30~109.72)nmol·L^-1;女性分别为44.16(27.27~74.72)、60.25(35.68~113.15)和66.68(44.56-113.97)nmol·L^-1,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男性:,=34.329,P〈0.001;女性:F=22.246,P〈0.001)。C3水平仅在肥胖女性中升高(P〈0.01)。血浆ASP水平随MS组分聚集的数目增加而升高(男性:F=16.422,P〈0.001;女性:F=9.661,P〈0.001),与高血压、腹型肥胖和高空腹血糖的关系尤为密切。血浆ASP水平升高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相对于最低5分位值,位于最高5分位值的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和MS关系的OR值(95%CI)分别为3.90(2.38~6.39)、6.05(4.06~9.01)和2.89(1.93~4.33)。结论超重、肥胖和MS儿童青少年血浆AS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ASP水平可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调查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随机抽取了1~5年级共221名学生进行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CBCL阳性检出率是10.4%,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0%,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三、四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瘦素和脂联素在儿童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的现况调查结果,非随机选择3502名6-18岁学龄儿童(其中男1784名,女1718名)为研究对象,按照超重(包括肥胖)和高血压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正常血压组(对照组,1497名)、正常体重高血压组(HBP组,125名)、超重但血压正常组(OB组,1349名)和超重合并高血压组(OB+HBP组,531名)。通过比较4组人群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以及瘦素和脂联素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探讨其与肥胖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超重肥胖人群BMI、血压、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HBP组与对照组BMI、瘦素、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组和OB+HBP组与对照组比较,BMI、SBP、DBP、胰岛素和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HBP组比较仍可见BMI、胰岛素和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OB组比较,OB+HBP组BMI和胰岛素水平及男性的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血压与年龄、BMI、胰岛素、瘦素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0-0.643,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171--0.332,P〈0.01)。但在调整胰岛素或BMI后,瘦素、脂联素与血压的相关性减弱或消失。结论超重人群血压、胰岛素及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人群,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人群。瘦素、脂联素可能通过肥胖或胰岛素抵抗与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效果。方法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对867名震区青少年和1016名非震区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所有心身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震区女生、高年龄组青少年心身因子分分别高于男生和低年龄组(P<0.01-0.05)。震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155-0.494,P<0.01)。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多因素影响。给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后心身症状明显好转,好转率97.3%。结论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到明显损害,经干预后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重量指数(PI)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制定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方法体重和身高测量值来自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根据体重和身高测量值计算PI值[体重(kg).身长-3(m-3)],并建立7岁以下正常儿童PI数据库。分析PI在各主要百分位(P3、P50及P97)上的变化规律,比较PI在性别和城郊群体水平上的差异。以3岁以下儿童为参照人群,采用LMS方法建立PI参照值及标准化曲线,模型构建使用LMSPro软件。选择"转换年龄"模式,具体参数:男性自由度L-M-S=3-11-6,POWER=0.05及OFSET=0.10;女性自由度L-M-S=3-11-4,POWER=0.05及OFSET=0.15。结果 0~7岁儿童总样本量为138775名,其中城区69760名(男34901名,女34859名),郊区69015名(男34650名,女34365名),男女及城郊样本量各半,各年龄组1496~1666名。0~2岁儿童曲线拟合的数据:男23703名,女23625名,每年龄组1512~1622名。①PI随年龄增长先攀升,2~3月龄达峰值,然后急速下降,2岁以后趋缓,并随年龄增长持续缓慢下降。男女间、城郊间差异均不明显;但在1月龄至3岁,男性略高于女性,1~6月龄及2~3岁时郊区略高于城区。②采用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两种表达形式给出0~2岁儿童数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图。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PI的生长规律,建立了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PI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对人际困扰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成人依恋测验(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男生的人际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t=2.865,P0.01),独生子女大学生依恋回避程度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t=-2.650,P0.01);城镇大学生依恋回避程度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t=2.732,P0.01);②人格特质的3个维度与人际困扰总分之间相关;③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人格特质可以解释人际困扰总分45.2%的变异量(r=0.672,P0.01)。结论①大学女生表现出较少的人际困扰;独生子女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依恋回避;②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困扰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大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人际困扰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为该群体提供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广州市区1390例(男/女=701/689)18岁以下人群,根据年龄(每3岁为一年龄段)及性别分为12组(0~岁男女组,3~岁男女组,6~岁男女组,9~岁男女组。12.岁男女组,15~18岁男女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罗氏Integra400plus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采用美国儿童青少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的取TC及LDL—C第75及第90百分位点作为临界脂蛋白水平及高脂蛋白浓度标准,并取TG第90百分位点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取HDL—C第5百分位点作为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建立广州地区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结果0~岁组、3~岁组男女组间的血脂4项浓度无统计学差异;6~岁性别组间中,HDL-C男性高于女性,LDL—C及TG女性高于男性;9~岁性别组间中,HDL—C男性高于女性,LDL—C女性高于男性;12~岁性别组间,TC和LDL—C女性高于男性;15~18岁性别组间中,HDL-C女性高于男性。结论通过对1390名广州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血脂调查,为建立广州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正常值提供了数据,确立了临界高胆固醇和高胆固醇血症浓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和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6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7%的大学生短信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同学、朋友、家人,81.8%的大学生发送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女生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男生(t男=288.34,t女=349.48,P0.05),独生子女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非独生子女(t独=344.19,t非=301.96,P0.05)。结论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女生多于男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