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载减速工况法广东地方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在用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废气排放检测的准确性和操作性,从车辆最大轮边功率时滚筒线速度VelMaxHP的确定、转速误差限值、发动机转速测量、滚筒技术要求、标定要求及光吸收系数温度修正等方面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593-2009《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柴油车烟度排放测试方法与检测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在用柴油车采用的加载减速烟度测试法、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测试法及自由加速滤纸式烟度测试法等3种烟度排放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试验测试了66台在用柴油车在这3种不同的测试方法下的烟度值,分析了不同的测试方法与排气烟度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 在用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规范 2005年5月国家发布了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要求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同时规定了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等三种简易工况测量方法,适用于装点燃式发动机的新生产车和在用车辆。在标准中对在用汽车排放监控明确规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废气排放检测的逐步推广,许多汽车检测站申请该项目扩项的计量认证,由于该项目技术在我国属于新发展的技术,依据广东省地方标准(下称地标)《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大力淘汰老旧车辆,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由此可见,做好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做好柴油车的检验及监管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检验柴油车排放主要采用加载减速法和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江苏省采用的是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笔者认为,若能规范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的检验操作,使发动机转速达到断油点,其排放烟度值也能很好地反映柴油  相似文献   

6.
论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世界上一些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法规: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明确了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排放机理,指出自由加速烟度排放的大小并不能真实反映柴油车实际行驶烟度的排放状况,因而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法规对改善柴油车实际行驶烟度排放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对于在用柴油车排放污染的治理标准也越发严格。文章介绍了自由加速、加载减速和遥感三种在用柴油车排放检测的方法,通过梳理我国在用柴油车标准的发展进程,对比了不同时期标准在用柴油车排放的限值,有助于了解我国在用车检测限值、检测内容及检测流程的变化,明确未来国家对在用柴油车排放污染治理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柴油车排放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是烟度法,烟度法分为稳态和非稳态两种,稳态烟度指的是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检测的数值不仅有烟度值,还有轮边功率和最大转速,非稳态烟度指的是自由加速烟度测量方法,检测数值仅有烟度值。自由加速烟度测量方法由于人为造假因素较多,且检测数值单一,检测出排放超标的柴油车较少。全负荷烟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汽油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和《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 3847—2018),无锡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协会专门邀请省内部分专家及本市部分检测站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真学习了新标准,同时,对新标准中的检测设备选型、检测参数确认、检  相似文献   

10.
GB18565-2001《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中规定,“按GB18352通过型式认证装配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按GB18285-2000《在用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附录B的方法,用不透光度仪进行自由加速可见污染物检测,因此了解这种新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1背景自2019年5月1日起,《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 3847—2018)和《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正式实施。这2个标准均要求对被检车辆进行OBD(车载诊断系统)检查,若OBD检查不通过,则无法进行排放检测,导致车辆无法通过年检。  相似文献   

12.
在用车排放测量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排放限值的逐步严格以及排放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排放车在我国市场上的保有量逐年增加,在用车实行的排放年检测试方法及限值显得相对落后和宽松.目前的汽油车怠速法和柴油车自由加速法已经无法对先进排放控制技术的车辆进行准确的判定。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城市和地区先后对在用车辆的年检方法和设备进行了升级,推行了简易工况法。本文中对几种先进的汽油车和柴油车的简易工况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汽车排放控制将形成新车准入、生产一致性审查、在用车排放符合性检查以及在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I/M制度和OBD检查)非常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柴油车排放加载减速法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减少汽车废气排放污染,许多地区采用加载减速工况法对柴油车废气排放进行检测和控制,然而,在检测实践中,许多检测设备存在着检测一次合格率过低,检测数据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车辆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检测设备的问题,这些检测设备已丧失了进行加载减速工况法检测的准确性。本文结合相关试验,分析现行加载减速工况法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耿 《重发科技》2008,(1):35-41
一、重型车用发动机排放的欧Ⅲ/Ⅳ法规及检测设备 1、检测的排气污染物项目 ECE法规中的88/77/EEC(2001/27/EC)和GB17691-2001、GB17691-2005、GB3847-2005标准中,检测的排气污染物有:气态排放、颗粒排放和可见污染物(烟度)。  相似文献   

15.
文中主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了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与GB 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新旧标准的异同,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汽车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能更好地理解与执行标准,从而为新旧标准能顺利过渡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6.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汽车保有量已达112亿辆。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给国家的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实行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于机动车污染治理、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要求,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放监控采用双怠速法,在机动车保有量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也可采用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及简易瞬态工况法这三种简易工况法之一。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在用汽车排放监控方案,对于点燃式发动机可选择双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中的一种方法,但对于同一车型在用汽车实施排放控制,环保定期检测时不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采用简易工况法的地区,应制定地方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对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检测与控制现状,通过烟度的试验,分析与论证,提出烟度检测技术改进的要求,从而研制出自动测量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性能,特点和使用效果,并论述了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易瞬态工况法测量准确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国家颁布的在用汽油车排放标准中简易瞬态工况法(Vm as系统)的测试原理和测量系统组成,分别采用不同的底盘测功机、不同的测试模式进行试验,分析了影响Vm as测量汽车排气污染物准确度的因素。在进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和重复性,车辆在试验前应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使用电涡流测功机应该附加机械飞轮。  相似文献   

19.
5、排气污染物测量 (1)排放测量仪器 (2)排放测量的标准体系 1)检验类别、方法与限值 ◆对于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测试,应按照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的具体要求执行。通常的测试方法有:双怠速法:ASM稳态工况法:VMAS简易瞬态工况法:IM195瞬态工况法。  相似文献   

20.
在用车排放检测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主对比了现行种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方法的优劣。通过详细介绍美国加速模拟工况法(ASM)的工况点的确定和其检测效果,证明了加速模拟工况法的可行性。在分析了美国加速模拟工况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稳态加载试验法的理论和试验方法,并通过十五工况法工况点的频次统计,初步在理论上对稳态加载试验法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