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作者从80年代初开展WD的研究,至今已对WD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理改变、遗传学、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手段从临床总结开始,接着开展生化、病理、影像学研究,进而采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紧紧围绕患者早期诊断和杂合子检测这个中心,层层深入,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WD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儿童,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易引起误诊漏诊。为总结经验教训,减少误诊率,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的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7~13岁。首次就诊时间最短12天,最长2年...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D)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WD进行了10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1)WD的基因定位研究:通过RFLP及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应用两位点及多位点连锁软件,建立了中国人WD基因在D13q∧14.2-3区域的精细遗传边锁图谱,从而首次对中国人WD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2)WD基因突变研究:应用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对39个家系45名WD患进行该致病基因的21个外显子突变筛选,发现WD基因5号外显子存在新的T插入害变,并证实中国人WD基因的突变热点的8号外显子,突变形式为Arg7781Leu,其频率为22.8%;(3)WD症状前诊断和杂合子检出:应用DNA重组技术对79个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成功地进行了WD的症状前诊断和杂合子检出,并建立了WD的基因筛选的PCR-Msp1酶切方法。结论 中国人WD基因定位与白种人基本相同,但基因突变热点不同,其发病机制存在差异,从而基因诊断的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D)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WD进行了10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①WD的基因定位研究通过RFLP及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应用两位点及多位点连锁软件,建立了中国人WD基因在D  相似文献   

5.
6.
张希玉 《四川医学》1996,17(4):256-257
肝豆状核变性5例误诊分析开县人医院(634400)张希玉肝豆状核变性(HLD)又名Wilson氏病。本病并非罕见,因其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致使疾病向晚期发展失去早治机会。为吸取经验教训,现将笔者所见5例的误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一、病史...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LD),也称Wilson病。临床少见,早期大多误诊。1961~1988年,我院确诊16例。 16例HLD,男13例,女3例,男性多见。年龄7.5~34岁,7岁以下很少发病,这是由于铜代谢障碍在体内沉积,到出现症状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阳性家族史7例(43.7%)与国外报道相似或略低。有明确肝炎史14例,余2例虽未记载,但有肝硬化,说明HLD均有肝脏损害。7例血清铜氧化酶活力均下降(<1.52μg/L),5例血清铜蓝蛋白浓度均减低(<295mg/L),说明此两项检查具有诊  相似文献   

8.
我院 1989年 8月~ 2 0 0 1年 11月收治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 2 4例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 generation ,Wilson sdiseaseWD)患者 ,现就其肝脏声像图 ,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中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5~ 5 6岁 ,其中 5~ 15岁 2 2例占 96 7%。病程 7天~ 2年。大多数病例为隐性起病 ,因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 ,肝脾肿大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腹水就诊。有家族史 4例 ,分别为其母系及兄妹发病。经甲、乙、丙、丁、戊、庚、EB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指标均阴性。血铜蓝蛋白定…  相似文献   

9.
黄炎 《中级医刊》1994,29(2):7-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以提高该病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1989-2000年本院92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1)该病总误诊率较高,92例中有41例首诊误诊,以肾与骨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者相对误诊率更高;(2)误诊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3)不同年龄段的误诊率无显著差异。结论:WD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该病首诊确诊率有所提高,但误诊率仍高,误诊率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群体中α艾杜糖苷酶基因D4S11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分析技术,检测了广州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健康个体97名。结果:D4S111位点,在97名无关个体中发现5个等位基因和9种基因型,等位基因片段长度为830~510bp,基因频率为00052~03608,PIC为05966,杂合性为078。结论:中国汉族群体中D4S111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并与其它种族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三个家族性DMD和(或)BMD家系,并用该基因位点内部DNA探针PERT87系列及XJ2.3和两翼连锁探针754和C7对它们进行了Southern分子杂交。根据上述DNA探针所检测到的多种DNA多态性标记,建立了三个家系中所有成员每条X染色体Xp21的RFLP单倍型,通过三个家系的单倍型连锁分析,在每个家系中找到了和致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DNA标记,结果将家系中大部分女性个体的携带者风险估计到临床可实践的范围。同时,这种DNA分析也为将来这些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3名正常中国人CYP2D6基因的第1号和第9号外显子的多态性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在CYP2D6基因的第188位点C→T的频率为0.59,第4268位点G→C的频率为0.66,而且T188/T188纯合子及C4268/C4268纯合子的比率分别为0.38和0.34。与国外报道比较,发现中国人CYP2D6基因的这2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规律与西方人有明显的不同。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人在药物代谢及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易感性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中国汉族人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NAD(P)H:]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cDNA的609位点C→T(C609→T)突变的频率分布。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81名正常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cDNA的609位点的多态性。结果: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的C609→T的频率为0426;基因型T609/T609、C609/C609与C609/T609的比率分别为017、032和051。结论:该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的C609→T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规律与西方人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Five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were used to digest genomic DNA from 5 isolates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obtained from Changchun,Tianjin,Xian,Henan and Yunnan.All the isolates were secured from pigs ex-cept the Changchun strain which came from dog.The DNA fragments digested by endonuclease were sepa-mt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esis.The DNA fragments digested by endonuclease were sepa-rat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The Changchun is olate had a EcoRI band at 1.12kb and a Dral band at 1.97kb which were unique to this isolate.A cloned specific repetitive DNA sequence(1.12kb) from the Changchun strain was selected to prepare a probe for the Southern blotting of EcoRI restriction DNA frag-ments for the 5 isolates.The 1.12kb hybridizing band did not appear except in the Changchun isolate.These results seem to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solates obtained from host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一个DMD家系中先证者之妹的致病基因携带者风险分别用三种方法进行估计。单纯根据系谱分析,其风险为50%;用Bayes分析估算,其风险为25%;用RFLP连锁分析,可推断其风险不超过5%;用此结果再进行Bayes分析,其风险仅为2%以下。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系谱分析、用DNA分子杂交进行RFLP连锁分析、用Bayes定理进行概率分析,可以得到最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广东籍汉族人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RsaⅠ、Pst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2名正常中国广东籍汉族人的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82名正常中国广东籍汉族人的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5′侧翼区C1(RsaⅠ+,PstⅠ)、C2(RsaⅠ,Pst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54,0146;基因型C1C1、C1C2、C2C2的比率分别为0732、0244、0024,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分布。结论:中国广东籍汉族人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5′侧翼区RsaⅠ和PstⅠ多态性分布规律与欧美人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8.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体 N5 ,N1 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 MTHFR)的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 PCR- RFLP) ,对 1 1 8例脑卒中患者和1 39例健康人 MTHFR基因 C677T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 MTHFR基因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0 .4%,C等位基因频率为 49.6%;对照组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0 .6%,C等位基因频率为5 9.4%;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1 .4%,C等位基因频率为5 8.6%;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4 .2 %,C等位基因频率为 45 .8%;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卒中汉族人群 MTHFR基因 C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之间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表明 MTHFR基因 C677T突变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有相关性 ,MTHFR基因可能是脑卒中的一个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结合临床铜生化检测结果,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6个Wilson'sdisease(WD)家系进行检测,在13名同胞中共检出2名WD症状前患者,6名杂合子及1名正常人,另4名无检测意义。其结果表明,来自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的标记探针P68RS2.0标记有助于WD的基因筛选,但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位于7号染色体(q15-14)的GPR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23名健康对照儿童GPRA基因rs324960和rs32438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rs324960位点和rs324389位点PCR扩增目的片段分别为300 bp和359 bp,经酶切后都呈现CC、CT、TT 3种基因型。2位点的3种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s324960位点在两组人群中基因型频数分布 (χ2=1.73,P>0.05)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χ2=1.43,P>0.05) 差异均无显著性;rs324389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 (χ2=0.27,P>0.05)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χ2=0.07,P>0.05)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PRA基因rs324960和rs324389位点的SNP可能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