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3,(A3):16-17
当"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主题,人自身的需要才有可能受到关注。我们能够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什么样的关怀,以什么方式关怀,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当自身知识极为贫乏时,我们很难给予所爱的人有意义的指导;当我们自身在贫困之中时,我们所能给予他人的物质帮助也可能极为有限。理念、知识、能力、智慧是承担责任,付出爱和智慧的必要条件。智慧的力量是那么的有力。  相似文献   

2.
想象力是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的内容,由于知识程度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够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不断地推动人类的进步,因此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关键要素。想象能够增加人的勇气,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给人以丰富的智慧。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老师也应当重视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鲁洁 《教书育人》2005,(7):19-21
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利的基础,知识人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人要成为万物之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知识就是力量”已深人人心,毋庸置疑.但知识的力量是由于人的应用才显示出来的.知识的应用过程,不单纯是知识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的选择判断能力、综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等.这个过程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因此,信息、知识重要,但智慧更重要.智慧离不开人的思考,一个人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没有经过思考的加工就像一盘沙.所以说,博学不能产生智慧,关键在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论独立思考     
一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然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同理,你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过,你要记住,假若你对这些知识并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给你的价值,就比少量的知识给你的价值要小得多。因为只有当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较后,你才会使你的知识有条不紊,你才可能真正占有你的知识,把它变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够深思熟虑的仅仅是你所知道的东西,因而,你应当主动学习;反过来说,你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那些你深思熟虑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生智力,现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多种要素所构成,是人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因此,发展学生智力,归根到底也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斗争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方面,历史教学不是无能为力的.一定的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列宁曾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乌申斯基也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历史知识本身就给人以经验和智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到处闪耀着智慧和力量结晶的光辉.许多历史  相似文献   

7.
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创造能力较强的人,一般主要特征是:首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成就发展的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这是一个创造能力较强的人取得创造事业成功的基础。第二,具有创造思维。一个创造能力较强的人,…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对知识价值的追寻,一直是人们萦怀心头、意欲澄明的哲学命题。从柏拉图的知识是理性认识的"作品",知识就是真理,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醒世名言,再到斯宾塞"什么样的知识对人准备实际生活最有价值"的追问,还有晚近的杜威所求解的什么知识对形成行动纲领和实践智慧最有价值。可以说构成了人类追问经年、历久弥新的一个永恒话  相似文献   

9.
我们教师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丰厚我们教师的文化底蕴.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广阔,从而轻松游刃于课堂、驾驭课堂,上好每一节课,就请记住——要持之以恒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智慧,使人自信!只有读书,我们才可以在学生面前“胜似闲庭信步”;也只有读书,我们才可以让教师职业成为一道最关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魅力,即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的启迪力.它能够激励、鼓舞学生汲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知识殿堂奋发进取.完善的人格力量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广博的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根本;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翅膀.  相似文献   

11.
文继志 《文教资料》2010,(27):115-116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智慧才是力量”,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教育智慧.从开发智慧的启蒙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智慧的系统性,注重知识、方法、思想、观念的系统性、统一性,使每个受教育者所构成的智慧.具有良好的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阳光教育是爱智共育的教育。爱是基础,人类最重要的伦理就是相互间的关爱,关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扶持和信任。师生之爱,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当学生能够享受到尊重和爱护,就如同花朵受到呵护会恣意地绽放;智慧是知识和思想,学生是在知识的哺育下成长的,因为知识和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只有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思想凝聚成智慧时,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阳光教育旨在通过爱和智慧的结合,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合理评价,其样态表现为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意志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动力因素,教育信仰是价值教育智慧的最高追求,三者有机统一于价值教育智慧中。教育知识转化为价值教育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的理想形态和运用教育知识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化教育知识为价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4.
“你要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 ,我发现做让学生羡慕的老师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一、让学生羡慕老师的学识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知识渊博 ,上课深入浅出 ,学生学习不吃力 ,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老师知识面广 ,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可以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学生在领会了知识的同时 ,能够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知识体系产生敬佩 ,这种影响比说教要有力得多。上你的课 ,他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拥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绝对拥有不一…  相似文献   

15.
庄子智慧说     
庄子哲学中道与物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重要概念.二者构成了庄子哲学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对物的研究产生知识,对道的研究产生智慧.不过,在庄子那里,物与道、知识与智慧不是僵硬对立的,知识能够向智慧飞跃.因则,道是可以言说,智慧也可以达到,但却不是知识的途径,而是知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所要赋予人的是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帮助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存在。这基于我们不断更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现代课程与教学有着丰富的价值教育蕴含。知识蕴含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它不仅有物质价值、更有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本身就有价值蕴含,不仅是生存的方式,同样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使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在学习中学生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智慧以及感知,只有这样学习过程才是活跃的、真实的,学习效果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美术学习亦是如此,在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感知、智慧和情感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8.
庄子智慧说     
庄子哲学中道与物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重要概念。二者构成了庄子哲学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对物的研究产生知识,对道的研究产生智慧。不过,在庄子那里,物与道、知识与智慧不是僵硬对立的,知识能够向智慧飞跃。因则,道是可以言说,智慧也可以达到,但却不是知识的途径,而是知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鼓励艺术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励艺术可以使人树立信心 ,而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鼓励艺术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使学习保持高涨热情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鼓励艺术的运用要及时具体 ,使学生扬长避短 ,激发其潜力 ,表现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专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素质教育关于对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目前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的是: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知识的传递和储存,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换句话说,就是要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能力。知识可以忘却,而智慧和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它可以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