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超声彩色室壁动力学对梗死区存活心肌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早期诊断梗死区存活心肌的方法。方法:应用超声彩色室壁动力学(CK)分析技术,根据超声CK图像的变化诊断梗死区存活心肌。结果:68例健康人超声CK图像由“红-黄-绿-蓝”色组成,色彩分布均匀,心内膜彩色移位(SEM)值为5.03-11.45mm。76例心肌梗死区SEM值明显降低,超声CK图像“绿-蓝”色可分完全消失和不完全消失。结论:心肌梗死区CK图像“绿-蓝”色不完全消失,表示有存活的心肌组织,这对防止梗死区心室扩展、变薄,形成室壁瘤,及预防心功能减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早期诊断梗死区存活心肌的方法.方法应用超声彩色室壁动力学(CK)分析技术,根据超声CK图像的变化诊断梗死区存活心肌.结果68例健康人超声CK图像由"红-黄-绿-蓝”色组成,色彩分布均匀,心内膜彩色移位(SEM)值为5.03~11.45mm.76例心肌梗死区SEM值明显降低,超声CK图像"绿-蓝”色可分完全消失或不完全消失.结论心肌梗死区CK图像"绿-蓝”色不完全消失,表示有存活的心肌组织,这对防止梗死区心室扩展、变簿,形成室壁瘤,及预防心功能减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超声心动图配备的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评价了14 例正常人和30 例心血管病患者的左室整体和局部舒张功能,在声学定量(AQ)图像基础上,记录舒张期心内膜CK 色带的变化。结果显示,患病组CK 异常,表现为色带局部或整体变窄,局部色带消失或色带增宽(主要是最外层黄色增加),色带异常检出率为76.7% ,多分布在室间隔基底段、中段及心尖部,色带异常多伴有室间隔局部纤维化及心肌缺血。研究表明,CK 技术是评价左室整体和局部舒张功能敏感实用的新方法,而且可初步判断舒张功能异常的时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附壁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超声心动图可显示3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附壁血栓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具有特异性,且简便、准确、重复性强,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运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64例冠心病人进行半定量分析室壁运动指数(WMI),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WMI与LVEF之间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心绞痛组r=-0.72 P<0.01,心肌梗塞组r=-0.82 P<0.01)并且WMI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LVEF异常检出率。提示在反映冠心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方面,WMI比LVEF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 )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T-3DE测量25名首发左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整体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组及对照组节段射血分数(r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LAD、LVEDV、LVESV较对照组增大( P <0.05),LVEF较对照组减低( P <0.05);心肌梗死组125个梗死节段rEF较300个非梗死节段和对照组减低( P <0.05),非梗死节段较对照组减低( P >0.05);心肌梗死组LVEF与LVED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有效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无创、准确的可定量方法。方法:应用彩色室壁运动(CK) 技术,对临床4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检查,并对其诱发的室壁运动异常(WMA)结果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冠脉造影发现冠心病(冠心病组)29例,正常(正常组)16例;而CK-DSE检测方法发现冠心病29例(其中假阳性一例),正常16例(其中假阴性一例)。CK-DSE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一致性分别为96.5%、93.7%、95.5%及90.3%。冠心病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93.7%。45例受试者用药(多巴酚丁胺)后心率、收缩压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均明显增高(P<0.05)。室壁运动计分指数冠心病组较用药前明显增加(P<0.001),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K-DSE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准确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中医脉象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对219例进行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桡动脉脉图的对比研究。记录受试者左侧桡动脉脉图和肱动脉血压,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和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计算10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平脉、弦脉、滑脉、弦滑脉和涩脉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正常的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和周围血管阻力是形成平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2、轻度降低的心输出量、明显升高的周围血管阻力和延长的左室射血时间是形成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3、增高的心输出量、增快的心率和左室射血速度及正常或偏低的周围血管阻力是形成滑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4、弦滑脉与弦脉、滑脉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差别分别为心率和血压,这是弦滑脉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机理;5、明显下降的心输出量、减慢的左室射血速度及明显上升的外周阻力是形成涩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共150例。均给予所有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和心电图诊断,观察超声心动图诊断法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结果。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法灵敏度和特异均大于心电图检查法(100%和61.3%;75.0%和62.5%);诊断率为100%高于心电图诊断率60.0%。结论与心电图诊断法相比,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利于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提升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EST)观察正常人和心肌梗塞(MI)病人的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反应。方法DEST采用分级负荷方法,并与同期的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DECG)对照。结果静息状态和DEST中正常组和MI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各指标差异,P<0.01)。静息状态和DEST中MI组室壁运动指数(VMI)分别为1.28±0.16vs1.45±0.17(P<0.01)。DECG和DEST对SMI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45%和90%(P<0.01)。结论DEST检出MI病人SMI发作敏感性高,特异性亦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生化、电生理结合形态学方法探讨短毛五加总甙(AGVPS)对结扎冠状动脉家兔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的影响。实验表明,AGVPS 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血清乳酸浓度,减少心电图 ST 段偏移程度和病理性 Q 波发生数,NBT 染色显示缩小心肌梗塞范围,与血清 CPK 活性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酶学变化与梗死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MI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丙酮酸激酶(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时间变化,计算其心肌梗死量。结果其中老年组56例AMI分别为(44.2±19.2)CK-g,(40.2±18.6)CK-MB-g,(38.2±18.5)PK-g,(46.1±21.4)COT-g,(49.5±23.4)LDH-g,(44.8±20.4)HBDH-g;非老年组69例AMI分别为(34.8±17.1)CK-g,(32.9±15.7)CKMB-g,(30.5±15.8)PK-g,(38.4±17.4)GOT-g,(40.9±20.7)LDH-g,(36.5±18.8)HBDH-g,老年组心肌梗死范围较大,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定量判断AMI范围的大小,有助于早期判断其病情变化倾向、评价治疗措施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4.
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T波交替均出现于梗塞超急性期,缺血中心区心肌及心率增快时。急性梗塞早期缺血心肌局部T波交替仅反映该区域的电不稳定性,不能说明缺血范围的大小,且与最终形成的梗塞范围似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MI)后梗死范围(IS)与心功能的相关关系有无时相差异尚不清楚。本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造成大鼠左室MI,分别于术后第3、9、21和35天测定多项心动能指标及IS(占左室10~65%不等),比较各组的IS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程度。实验结果提示,MI急性期的相关程度有差于其余时期的趋势,不同IS的心室功能具有不同的演变规律是造成此种差异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将AMI106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7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29例。根据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丙酮酸激酶活性-时间变化曲线定量计算其心肌梗塞范围,A组分别为34.2±22.5CK-MB-g,35.2±24.4CK-g,32.8±22.7PK-g;B组分别为44.9±21.7CK-MB-g,46.6±23.6CK-g,43.6±20.7PK-g,A组心肌梗塞量明显小于B组(P<0.05)。提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7.
动态测定了35例急性心肌梗塞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PK-MB)时间-活性变化曲线,探讨对估测心肌梗塞范围(MIS)的临床意义及缺少早期测定值对估测MIS的影响程度、校正方法。结果表明,MIS的大小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当MIS在60CPK-MB-g-Eq以上,病死率为26.7%,在此以下,仅为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虽缺少早期测定值可低估MIS,但应用校正方法可准确作出估测。  相似文献   

18.
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塞和30例对照者的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表明,非梗塞区室壁运动增强提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运动降低提示多支冠脉病变;梗塞区室壁运动在1月内明显改善提示梗塞区相关动脉(IRA)再通和(或)良好的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