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对初次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按摩及肢体的被动活动,并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疗程、二疗程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组比对照组患者运动障碍评分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按摩可有效治疗中风后患者肢体偏瘫,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经按摩配合中医常规康复护理对提高中风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104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10d、共2个疗程的中医循经按摩。在治疗前和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两组病人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FM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而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经按摩有助于提高中风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玲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54-1156
目的:观察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刮痧和穴位按摩进行干预。连续6次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改良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中的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组Ashworth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刮痧联合穴位按摩可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进行穴位按摩;对照组只接受病房的常规护理,不进行穴位按摩.2周后比较两组抑郁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间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SDS得分低于干预前得分(P<0.05),且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SDS得分(P<0.05).结论 穴位按摩可以显著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在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五子散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对比2组治疗效果,患肢足踝和小腿周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指数)评分、数字评分疼痛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评分。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χ2=4.891,P=0.027) ;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N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t=8.731,P<0.001; t=10.102,P<0.001; t=5.329,P=0.001);2组STEF评分、足踝及小腿周径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肿胀,促进肢体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辩证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在脑出血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后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运动轨迹和外周面积值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运动轨迹和外周面积值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干预用于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及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观察组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轻患者肌肉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在实施干预第2、4、8周运动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干预第2、4、8周运动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干预第4周及第8周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从而改变脑卒中偏瘫患者最终的护理结局。  相似文献   

10.
姜娜  胡还甫 《护理研究》2013,(28):3127-3129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一2012年4月入院的12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康复组病人进行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病人进行穴位按摩及常规护理;分组时和2个月后分别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2个月后康复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及常规护理可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秀霞  郭芙莲 《护理研究》2013,27(24):2619-262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中风偏瘫9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病人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入组2d后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包括康复运动、情志护理、穴位按摩、饮食护理。[结果]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半年后康复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能有效促进中风偏瘫病人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在中风病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4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干预。观察2组干预前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偏瘫肢体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101点数字评分法(NRS-101)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RS-101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应用于中风病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能有效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和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形式随机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能力[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 QLQ-C30)]。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FMA、WHOQOL-BREF QLQ-C30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中风患者实施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可提升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有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晓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60-1062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同样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卧位护理及早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同时进行穴位按摩。观察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结果:训练组在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无效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卧位护理及早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结合中医穴位按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能否更好的帮助中风患者足下垂后功能康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早期护理,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进行踝背屈功能测定[1]。结果 一般早期护理与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治疗足下垂,但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治疗足下垂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性的一般早期护理(P<0.05)。结论 中风患者足下垂后通过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能更好的促进足下垂肢体踝关节背屈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康复锻炼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配合康复锻炼。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和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中医常规穴位敷贴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敷贴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患肢进行治疗,10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患肢的周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肢的周径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穴位敷贴治疗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20.
观察护理干预结合微波湿热敷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时间为3周,对观察组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早期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评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及出院前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出院前末次评价2组患者的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Ashworth量表、ADL评分较入院时初次评价时观察组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2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