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13,33(5):633-635
《伤寒论》以六经将外感病进行分类,以阴阳归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又以六经所属的脏腑经络与八纲有机结合,将六经病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六经病中各个证候,使之反映各经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视主症、证候的轻重程度及证候与治疗、病程的关系等.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后世临床辨治有深远影响.论治应以证立法,汤证对应,以法处方用药,体现辨病与辨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3.
痹证与湿邪、风邪关系密切,利小便祛除湿邪,小发汗祛风除湿,皆可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胡希恕认为痹证初起于表,日久迁延不愈,治疗需先辨八纲,次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施治的尖端"。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按照胡希恕辨证施治经验,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治疗痹证可取得安全可靠的疗效。本文从利小便、小发汗施治及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方证辨证之法总结胡希恕临证治疗痹证经验,深入理解胡希恕治疗痹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半夏厚朴汤,首先应在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下,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结合因痰气郁滞所致咳逆、胸满闷、腹胀、纳差、胃神经症等,即可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临证应注重经方联用及随证增加药物,多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本义阐释精确独到,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对《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的继承和发展,三阴病是对《灵枢.经脉篇》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应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八纲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对经方方证的几点认识。认为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其形成起源于神农时代,方证应用经验的积累促使六经辨证的产生;方证相应的基础理论是八纲,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方证相应包括方与证对应、药量与病情对应、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血辨证”的方法,才能提挈六经,统验八纲,才能使《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8.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6-1408
针对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地位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六经是特定的脏腑证候群;六经辨证来自四大经典之一;六经辨证集理法方药于一身;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诊疗规律;六经辨证能统百病。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八纲是辨证基础,脏腑是辨证核心,其它辨证方法依据外感内伤分类,而六经堪称辨证经典。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特点及其精华所在。其具体内容为八纲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及脏腑辨证等。临床根据“四诊”综合之证(即症侯群)审其证求其因,分析其八纲属于何纲、何经络、何脏腑之所属,制订对证治疗之原则,进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李宏军 《光明中医》2022,(22):4161-4163
张仲景六经八纲辨证是一个圆融的辨证体系,用药精炼,药少力宏,可以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此文探讨了按照六经八纲的经方辨证体系对慢性荨麻疹进行辨证施治的辨证规律,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型,分别阐明了病机、症状、治法等,论述了相应的方药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并列出典型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1 新八纲辨证1.1 新八纲括百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因此,继承和发展祖医学必须从辨证论治着手。中医的辨证方法种类繁多,而且“证型多有重复,实际上“八纲”与“脏腑”辨证可包括其它各种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伤寒论)与“经络”辨证都各有脏腑所属;气血津液由相关脏腑所生,输布,升降和出入等;“卫、气、  相似文献   

12.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3.
周亚滨教授从“伤寒最多心病”立意,通过总结《伤寒论》一书对于心病的脉证及遣方用药,指出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心病证治具有指导意义。六经辨证是涵盖了八纲以及脏腑经络辨证的学说,能够指导着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的辨证论治。文章整理周亚滨教授在基于六经病证分论的基础上,临证上运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心病的辨证经验,用药上可概括以和、温、补、清、下法为多。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临证中对痢疾重症的治疗有一些心得,即在遵循三因制宜及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的同时,注重六经辨证.兹撷录治验数则,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完善起来的一套综合性辨证大纲.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则是概括了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参考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致病原因的性质,病位所在的浅深,病势演变的进退缓急,对临床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紧扣其证候特点,从而辨到了病情的性质、病位的所在、寒热的盛衰程度、正邪的消长态势,而予以立法、处方、遣药.所以,六经辨证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的辨证方法在内,如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此本篇重点阐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伤寒论》三阳三阴(伤寒六经)的实质作了探求。认为它是中医临证最重要的理论格式之。历代医家多有研讨。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是经络说和运气说,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继承性(即源流问题);经界说和辨证说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创造性(即分证与辨证相统一问题)。因此,弄清楚上述两个问题的属性,也就搞清了伤寒六经的实质。伤寒六经的继承性,主要表现是对《内经》经络六经和运气六经的继承,而《内经》的这两个六经则又是直接继承于先秦易学的。也即源于先秦学,流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伤寒六经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分证与辨证的相统一。六经病是分证的格式,它是相应证类的集合区域,并以提纲条文作为各病域的特征标志,这种标志又作了以证代病的权变。而辨证是对证的确认,它与一定的辨证尺度(八纲)相联系。这样,八纲是六经的客观内涵,两者实质完全一致,其区别是相辅相成关系上分与辨的异用。基于上述,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一个关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分证(病)与辨证相统一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中医临证理论格式。它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六经八纲诊疗2型糖尿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根本,其包含了理法方药四个层次;而目前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是以重理法轻方药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方法为主,使得标准在临床上难以标准化;《伤寒论》以六经统辖各方证,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事实上就是以六经为"手指",为经方指明了方向,因此只要方向(即病机)同,则治疗同,有着极为严谨的规矩准绳;而六经其实就是以阴阳为基础的辨证体系,而阴阳从不同的侧面来分就是八纲,因此六经八纲是集合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理论体系;现尝试以六经八纲的思想,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分型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六脉辨证针灸减肥法是根据古典<三指禅>脉学理论、利用人体双手六部脉位、六种脉象、六经证候,结合八纲足诊、辨证病因、病机、病理、立法治则,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化裁而成.  相似文献   

19.
医苑百花     
八纲辨伤寒首推尚从善仲景虽未明言“八纲辨伤寒”,但《伤寒论》中确有八纲实质。“八纲”是历代医家从长期辨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辨治证候的普遍规律。“八纲辨伤寒”是对六经辨证学说的补充与发展。许叔微论伤寒强调须分表里虚实明代以前,虽未见有“八纲辨伤寒”的明确提法,但将《伤寒论》中的内容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20.
易苗  李莉  姜自伟 《陕西中医》2023,(12):1771-1774
胡希恕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来源于八纲的论断,并运用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血证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与疑难病,也是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病种之一,现运用胡希恕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理论,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探讨经方治疗血证的规律,旨在为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