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舍饲和放牧BMY牛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BMY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到达补充BMY牛的基础性资料,为BMY牛的人工饲养、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方法]采用试剂盒对20头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BMY年母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舍饲牛的STB、A/G、LDL、GLU、Crea和P等指标显著高于放牧组,放牧牛的GLO、ALT、AST/ALT、GGT和TG等指标显著高于舍饲牛(P<0.05),TP、HGB、ALP、BUN、URIC、T-CHOL、Ca、HDL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饲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要明显小于放牧牛。[结论]舍饲BMY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明显要优于全放牧条件下的BMY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日本和牛冻精与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效果.[方法]选择胎次、膘情和年龄接近,健康无病、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经产西杂、秦杂、奶杂和本地母牛150头,随分为工、Ⅱ、Ⅲ、Ⅳ和V5组,每组30头.Ⅰ、Ⅱ、Ⅲ、Ⅳ组的120头基础母牛选用日本和牛冻精授配改良,即:日本和牛冻精x;西门塔尔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西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秦川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秦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荷斯坦奶牛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奶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本地黄牛(简称和杂组),V组为本地黄牛.测量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结果]表明:在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数据中,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和和杂牛组与本地黄牛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与和杂牛组差异显著(P<0.05),与本地黄牛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和秦杂牛、和西杂牛组合可作为本市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的序列,以期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比较哺乳动物MSTN基因外显子2之间的同源性,并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通过PCR扩增,对PCR产物克隆得到BMY牛MSTN基因exon 2序列为372 bp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牛亚科物种间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在98.7%~100.0%之间,BMY牛、瘤牛、牦牛与大额牛079-gayal(Bos frontalis)的氨基酸序列一致,而日本和牛在第89位发生了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的突变.构建的牛亚科几个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含有瘤牛血统的BMY牛与瘤牛、牦牛的关系较近,且大额牛079-gayal与瘤牛的关系也近,推测大额牛在其形成历史中曾经受过瘤牛的基因渐渗.牛亚科物种的牦牛、大额牛、日本和牛、瘤牛与BMY牛聚为一支,而与水牛的关系较远.人与黑猩猩、猕猴聚为明显的一支.[结论]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长度为372 bp,系统聚类分析表明BMY牛含有瘤牛血统和典型的瘤牛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加大BMY牛的推广应用力度和提高人工授精受胎率,开展了BMY牛冷冻精液质量控制研究,优选出冷冻稀释液及得出冷冻精液质量控制技术程序。[方法]采用不同的初始冷冻温度、不同种类的稀释液、不同的冷冻方法对BMY牛精液冷冻及解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不同的初始冷冻温度、不同种类的稀释液、不同的冷冻方法,BMY牛精液冷冻解冻效果各异。初始冷冻温度为-121--140℃时,TRIS液为基础稀释液添加糖类和氨基酸一步法稀释BMY牛精液冷冻6-10 min BMY牛冷冻精液解冻效果较好,用程控冷冻仪冷冻BMY牛精液,同样获得良好的解冻效果,解冻活力达到0.372±0.026。BMY牛冷冻精液平均解冻活力可达0.357±0.029以上,精子解冻复苏率达50%以上。精子畸形率平均为16.8%±4.26%,BMY牛采精成功率为75.3%。[结论]全放牧条件下BMY牛电刺激采精法获得很好效果,精液质量好,更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增加精液数量,提高种公牛的利用率,降低精液能量消耗,补充适当营养和保护物质的活动延长精子的寿命,有利于精子的冷冻和保存。[方法]冷冻精液稀释液的筛选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并使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优选出冷冻保存效果最佳的稀释液配方,再用较好的稀释液进行比较试验,得出最理想的冷冻稀释液。对要进行试验的稀释液,试验时先将同一头BMY牛精液分成九等分,依次标记为1-9号,然后在精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对应编号的冷冻稀释液,进行稀释冷冻效果的比较。[结果]B糖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B1与B3的差异极显著,与B2的差异不显著,B2与B3的差异不明显;最佳的组合是A2B1C1。添加不同种氨基酸和水平的稀释液BMY牛精液冻精解冻效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添加不同氨基酸和水平的稀释液稀释BMY牛原精的效果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决德宏本地黄牛个体小、生长慢、产肉性能差的问题.[方法]通过引进BMY牛与德宏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按照初生、6月龄、12月龄进行阶段称重并用LSD法进行检验.[结果]六年的体型外貌及数据分析表明,BMY牛及其杂交后代具有体型大、耐粗饲、抗逆性强、生长快等特点.初生重本地黄牛公母和杂交牛公母牛都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西杂牛、安西杂交F1代、安西杂交F2代的肉品质,为生产高端牛肉产品提供参考。本试验选取28-30月龄,平均体重在600±15 kg左右,体况良好的西杂牛、安西杂牛F1代、安西杂牛F2代各9头,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分为西杂牛组、安西杂牛F1代组、利西杂牛F2代组,进行屠宰,胴体在0-4℃的排酸车间成熟10d后再进行分割,测定肉品质。结果表明:(1)三个试验组牛肉的pH1h、Ph24h值差异不显著(P>0.05);安西杂F1代和安西杂F2代的肉色指标红度(a)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大于西杂牛(P<0.05);西杂牛组的剪切力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安西杂F1代和安西杂F2代的熟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大于西杂牛(P<0.05)。(2)西杂牛组的水分含量最大,安西杂F2代的粗蛋白质含量最大,但各组之间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安西杂F2代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西杂牛组(P<0.05)。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BMY牛及各种杂交牛在楚雄区域常规饲养状态下的生产性能,给该区肉牛改良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楚雄区域内各杂交牛的初生、6月龄体尺、体重。[结果]平均初生、6月龄体重以西本杂的为最高,分别为24kg、122.7kg,其次是短本杂交牛,分别为22.25kg、118.3kg,第三为BMY杂交牛,分别为20.15kg、98.8kg,第四是滇中牛,分别为15.90kg、75.5kg。[结论]不同品种杂交牛的生长性能都比滇中牛有很大的提高,改良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西藏农区牛血液中受氧分压影响的主要血液指标进行分析,为高原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不同海拔高度(2 900~3 100m,3 700 ~3 800 m,3 900~4 100m,4 500~4 600 m)饲养的西藏农区牛,用气质联谱仪(GC/MS)和血糖仪测定不同海拔高度下牛血浆中的L-乳酸、D-乳酸和血糖的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采血后血浆低温保存,用于气质联谱仪仪分析乳酸含量;血糖实地测定.结果显示:2岁以下及成年牛血浆中L-乳酸和总乳酸与最高海拔牛差异极显著(P<0.01);2岁以下牛D-乳酸与最高海拔牛差异显著(P<0.05),而成年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海拔对血浆乳酸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选用90头2~4胎次,体况良好的西门塔尔经产母牛,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亚硒酸钠、赛乐硒、蛋氨酸硒和包被硒(0.6mg/kg)对分娩前后胎衣滞留母牛外周血P4、E2水平及P4/E2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前第2天和产犊时各加硒组和胎衣滞留对照组血清P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牛(P<0.05);E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牛(P<0.05),但亚硒酸钠组、赛乐硒组、蛋氨酸硒组和包被硒组显著高于胎衣滞留对照组(P<0.05);加硒组和正常牛组血清P4/E2比例显著低于胎衣滞留对照组。产后加硒组和胎衣滞留对照组血清P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牛(P<0.05);胎衣滞留对照组血清E2含量与正常牛无显著差异,但亚硒酸钠组、赛乐硒组、蛋氨酸硒组、包被硒组血清E2含量显著提高,各硒源间无显著差异;胎衣滞留对照组血清P4/E2显著高于正常牛组(P<0.05),各硒源组显著低于胎衣滞留对照组(P<0.05),赛乐硒组、蛋氨酸硒组和包被硒组显著低于亚硒酸钠组(P<0.05),但与正常牛组无显著差异(P>0.05),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正常牛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产前第10天到第6天P4/E2比例升高可以作为牛胎衣滞留的指征,添加硒可以减缓这些指征,有机硒和包被硒优于无机硒。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检验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云南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肉牛纯繁场分别利用XM♂×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Ⅰ组);XM♀×AG♂(Ⅱ组);AG♂×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Ⅲ组).[结果]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Ⅱ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平均体重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工组结果明显高于Ⅲ组;6月龄、18月龄日增重Ⅰ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Ⅰ组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和Ⅲ组,而Ⅱ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与安格斯种公牛杂交效果优势明显,而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效果又明显高于安格斯种公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云南省自1974年、1997年和2003年先后从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等肉牛品种对云南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效果较好。[方法]对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24月龄、48月龄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引进的种公牛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87.18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kg,48月龄体重平均为324.92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0.32%,57.45%,49.33%,38.89%和37.27%。[结论]杂交后代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早熟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热带牛(BMY)生长快,产肉性能好。在完全放牧条件下。18月龄体重可达300kg以上,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平均屠宰率达55.53%,平均净肉率为46.30%。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18.10和21.92个百分点,优质切块占胴体重的39.30%,且抗蜱耐热,适应性广,不仅能适应炎热的气候,而且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表现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BMY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BMY母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用Excel2003进行体重生长曲线模拟分析,最适合的模拟方程为y=72.742x0.4503,决定系数为0.9788,对BMY母牛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速度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12月龄之前的体重体尺生长速度均增快,之后生长速度均减慢,BMY母牛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随着月龄的增加,生长强度逐渐降低;生长强度最高的为体重,其次是胸围、体斜长、体高。[结论]BMY母牛的饲养重在前期的饲养,断奶之后到12月龄饲料供应应充足,保证足够的体重进行初配。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age on erythrocyte Mg, Na and K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EMg, ENa and EK) and other blood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 female dairy cattle ranging from 1 week to over 8 years of age. EMg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plasma Mg, the concentration being highest in calves 1 week old and lowest in cows 3–4 years old. ENa and EK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and higher respectively in calves 1 week of age than in older animals and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age variation in those between 1 and 8 years of age. The EK concentration was mo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erythrocyte parameters (PCV, RCC, Hb, MCV, MCH, MCHC) than was either EMg or ENa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