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自1992年传人我地,至1996年一直沿用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所提及的技术操作规程,在育秧过程中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推广应用有难度,农民难以接受,应用面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2.
1.配制营养土选取无病虫的优质菜园土6份、混合腐熟马粪等农家肥4份,过筛后备用。土质太粘可以加入适量的细沙或炉灰,土质太沙可掺入1份熟牛粪。准备好的营养土再根据所育蔬菜苗不同,加入适量的速效氮磷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北方寒地水稻壮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北方寒地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稻田面积不断增加,水稻已成为我区的三大主栽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也使稻农获得了较高的效益。但在水稻生产中,培育壮苗仍是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壮苗是水稻丰产的基础,现将水稻壮苗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1选择秧田培肥床土旱育秧田要选择土地平坦、灌排方便、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土质好的砂壤土地,以菜园地或平原小果园地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生产中,水稻要想获得高产,除了正确选择品种外,培育壮苗也是水稻丰产的基础,培育壮苗就是培育根系,根系好,苗才能壮。  相似文献   

11.
水稻在黑龙江省栽培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亩单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了解,目前全省各地水稻栽培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培育壮苗的技术水平上有待提高。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认为把握好下面四个环节是保证水稻培育壮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由于肥床旱育秧具有避虫、避污、避免高温灌浆及培育早发壮秧、增穗增产的作用,所以肥床旱育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我市水稻的主要育秧方式,2005年我市肥床旱育面积达16.8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44.2%。肥床早育的平均产量达535kg,比常规水育秧的平均亩产506kg增加29k.增5.6%.以每kg稻谷1.84元计,每亩增效53.4元,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吴县市胥口镇农技站利用葡萄园地培育水稻旱育秧,取得了明显效果。利用葡萄园地培育水稻旱育秧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一是葡萄园地土壤疏松,符合旱育秧田标准。一般葡萄园每年要追施2~3次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同时每年要翻土1次,因而园地土壤较肥沃、疏松。  相似文献   

14.
防除水稻肥床旱育秧田杂草除草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除水稻肥床旱育秧田杂草除草剂的筛选魏宏根葛玉林(兴化市植物保护站225700)水稻肥床旱育秧田土壤肥沃,前期土壤湿润,其生态环境有利于湿生、旱生多种杂草的发生危害。水稻肥床旱育秧田草害的主要特点是: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危害严重,难以防除。优良的化...  相似文献   

15.
16.
<正>在水稻生产中,要想获得高产,除了正确选择品种外,培育壮苗也是水稻丰产的基础。我们在育苗时坏种、坏苗现象很多,如何培育壮苗是目前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民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这几年我们的生产试验结果来看,水稻壮苗的标准应具备以下4点:首先根要壮,且根系要多,手插秧的要达到13~15条。培育壮苗就是培育根系,根系多且发达,苗才能壮。二是茎秆粗壮。三是秧龄要达到35~40天,以4~5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常见失败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熊飞 《农技服务》2001,(2):9-10
<正> 水稻旱育秧,将育秧方式由传统的水育改旱育,具有省工、省力、省种、省田,且秧苗素质好,插后返青秧,穗大、粒多、产量高等多种优势,因而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但由于该技术推广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不少农户缺乏旱育经验。因而在大面积推广中,成功的固然不  相似文献   

18.
19.
徐哲生 《农技服务》2014,(5):213-213
<正>1、旱育秧苗床培肥的技术旱育秧要求最适土壤环境应达到以下标准:pH为4.5~5.5;有机质含量≥'3%;速效氮、磷、钾分别为150mg/kg、20mg/kg、120mg/kg;床土厚20cm;容重为0.85~0.95g/cm3;孔隙度75%;松软似海绵,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富含微生物等。旱育秧的床土指标要进一步到位确实有较大难度,一些地方提出一些过渡性指标,但最终要向高标准看齐。采用"三期"培肥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黑龙江省垦区重要粮食作物,在垦区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寒地水稻规范化旱育壮苗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垦区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新技术推广的重中之重。此项技术是针对垦区以往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