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候特点】每年的7月7日前后是小暑节气。此时天气虽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大自然绿意盎然,百花争艳,夏夜的萤火虫闪闪飞舞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习俗由来】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  相似文献   

2.
【气候特点】"小寒"时值阳历1月上半月,农历十二月(腊月)上半月。"小寒"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意思是天气虽然寒冷,但还不到最冷的时节,故名"小寒"。同时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  相似文献   

3.
【气候特点】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大约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还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气候特点】每年11月22日左右是小雪节气。"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就是说,此时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节气,我国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相似文献   

5.
【气候特点】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在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明显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一般雨水会更多,也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习俗由来】立夏这个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就形成了。古时候,在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正>气候特点每年10月23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为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  相似文献   

7.
【气候特点】 每年11月7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这一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  相似文献   

8.
【气候特点】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3月4~7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当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更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在敲响。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短短几句就把惊蛰的物候描写得栩栩如生。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  相似文献   

9.
【气候特点】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似文献   

10.
【气候特点】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字是由一个"禾"一个"火"构成,意味着火烧秸秆,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也象征着一种成熟、收藏的状态。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  相似文献   

11.
【气候特点】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5日左右。"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意为春天开始。虽然春天来了,但俗话说"春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初春的气候特点就是乍寒乍暖。【习俗由来】旧时立春,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祭拜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它不但包含劝诫春耕的重要内容,而且蕴藏着人们祈求五谷丰收、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立春祭拜仪式周朝时就已  相似文献   

12.
【气候特点】每年12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每看到日历的这一页,大雪压枝,银装素裹成了我们情感上的无限希冀。其实,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从这天起,天气越来越冷,阴寒越来越重,空气越来越干燥。降水量会逐渐减少。此时是阴气最盛的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一些对阳气极为敏感的花草也开始萌动而抽出新芽。  相似文献   

13.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天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  相似文献   

14.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5.
【气候特点】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节点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  相似文献   

16.
【气候特点】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2006年,清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种清与明得益于立春  相似文献   

17.
【气候特点】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农历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8.
气候特点 春分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相似文献   

19.
【气候特点】每年6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和所有节气一样,这一节候和农作物是密切相关的,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  相似文献   

20.
【气候特点】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2月18日前后。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阴历正月的中旬有降水,是因为春属木,而木的生长需要水,所以立春后就是雨水,东风吹化了冰水,蒸腾而为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