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
重症胰腺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阶段性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阶段性营养支持对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治疗作用。方法重症胰腺炎术后16例"PN、EN阶段性营养支持"(A组)与15例TPN(B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过渡为EN的平均时间为TPN后第7.8±4.4天,EN持续时间平均为21.9±8.1天;B组TPN持续时间为172±7.0天。A组较B组缩短病程15.7天;胰腺及胰周脓毒性感染A组为4/16例,B组为6/15例;A组无1例死亡。A组EN营养液据不同阶段分别选用5%葡萄糖盐水、要素饮食及混合奶。结论"阶段性营养支持"有助于降低胰腺炎脓毒性感染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外、肠内营养的分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并比较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的效果。方法 本组将16例患者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PN+EN组,每组各8例。TPN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开始TPN支持,大部分为7~10 d,其中1例最长达64 d。EN组行TPN支持7~10 d后逐渐过渡至PN+EN,再过渡至EN或口服饮食。结果 两组术后体重及白蛋白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变化:手术前后两组ATL、AST、AKP、GG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PN+EN组术后ALT、AST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两组术后GGT均高于手术前(P<0.01),TPN组术后增高更明显。PN+EN组手术前后AK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PN组术后AKP高于术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TPN组LDH术后高于PN+EN组(P<0.05),两组TBIL营养支持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患者的高分解代谢并不因外源性营养底物而逆转。②两种支持方式术后短期应用总体疗效差异不明显,长期应用PN+EN优于TPN。③与TPN相比,EN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PN加EN组,每组12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氮平衡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第2、4、8天PN加EN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TEN组术后早期(6~8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5例出现腹胀,其中3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EN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EN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PN。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急诊手术后36-48h开始经不同途径进行额定热卡和氮量的营养支持,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计算营养费用。结果 EN与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是高于EN组。结论 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PN与EN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艳  王丽丽 《护理学杂志》2005,20(12):63-6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肠外营养(PN)进行比较。方法将行食管、贲门癌切除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与PN组各43例,分别于术后24h开始进行EN与PN,比较两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10d体重与术前1d体重下降差值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两组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EN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术后体重较PN组有明显改善,且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5.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安全、可行,不仅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外科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外科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支持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26例,全部通过鼻肠管滴入安素或爱伦多溶液,通过中心静脉营养(CV-TPN)70例,周围静脉肠外营养(PV-TPN)52例,均应用3升营养袋匀速滴入全合一营养液(TNA)。结果:26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应用EN,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应用TPN组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与TPN无直接关系,病人恢复快,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结论:由于外科危重病人存在独特的代谢特点,大部分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故营养支持对外科危重病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得和预后,因此对外科危重病人应该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的基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i4tion,PN)相比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并且发症更少,价格更合理[1].人们将营养支持的重点从肠外转向肠内,在危重患者中,EN支持尤其受到重视.早期EN在创伤后的应用非常重要,有诸多益处,例如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序贯性TPN+EN方法进行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将5 2例COPD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性TPN+EN和EN组,每组26例.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情况下,比较2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1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结果:治疗2周后,TPN+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均高于EN组治疗后水平(均P<0.05). TPN+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E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则明显低于EN组(均P<0.05).结论:序贯性TPN+EN能更好的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胃切除术患者33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EN组)和肠外营养组(16例,PN组),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外周血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各种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并观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补体、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第8天,EN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且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率及EN组的CD4^+/CD8^+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EN组淋巴细胞百分率的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31.3%)高于EN组(5.9%)(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EN支持较PN支持能更好地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2014-03间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肠外结合肠内营养(PN-EN)组(n=40),肠内营养(TEN)组(n=40),观察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效果。结果PN-EN组与TEN组在体质量、HB、ALB、TFN、PA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TE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姚磊  屈兵  周珞华 《腹部外科》2011,24(4):227-22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新方法.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胃手术的206例,按方法不同分为肠外营养(PN)组(90例)和早期肠内营养(EN)组(116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EN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PN组除2例因输液疼痛不适不能坚持外均按计划完成治疗.EN组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与单纯PN对病人术后肝功能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duodenopancreatectomy,PD)共10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术后接受PN联合EN营养支持(PN+EN组),53例单纯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46例按营养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24例).对比分析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后体重、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各种不良反应及营养费用.结果 两组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月6年期间收治的82例SAP患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1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为EN组(即入院第3 d置入空肠营养管);采用肠外营养治疗为PN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的改变以及住院费用,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3 d和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TNF-α变化。结果: EN组入院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TNF-α下降明显。PN组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EN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能改善营养、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以及降低住院费用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的作用。方法对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在行全肠外营养2~3周后始加用肠内营养,同时减少肠外营养量;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1周后逐步改为全肠内营养,直到病人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正氮平衡。结果在营养支持期间,绝大多数病人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正氮平衡。结论只要使用和管理妥当,营养支持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将会达到良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胰腺炎肠粘膜通透性及细菌移位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分别应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临床数据、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同时比较外周血中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全血细菌DNA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结果:2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P〈0.05);血糖、血淀粉酶明显降低(P〈0.05)。PN组病程后期的IgA较早期明显降低(P〈0.05);EN组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等方面,EN组均低于PN组(P〈0.05)。EN组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高于PN组(P〈0.01),EN组病程后期L/M比值及外周血中细菌DNA阳性率低于PN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对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