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胶对双腔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择期需行双腔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全麻诱导前双腔气管导管套囊至头端涂抹无菌生理盐水;观察组,30例,全麻诱导前双腔气管导管套囊至头端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胶。记录麻醉诱导前( T1)、气管插入后3 min( T2)、拔管前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的平均动脉压( MAP)以及心率( 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呛咳、咽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T1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T2、T3、T4时间点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呛咳、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胶能有效减少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能减少术后呛咳和咽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长聚乙烯透明气管在普通胃管插入困难时替代普通胃管经口插入胃内用于成人农药中毒洗胃可行性。方法 :加长气管导管的制作 :由去除套囊内径为 8.5~ 9.0 mm ,长度约为 34cm的聚乙烯透明气管导管 ,先从一根气管导管套囊后约 0 .5 cm处剪断 ,再分别从相反方向套入被剪断的导管后段一端和另一同型号导管后端于内径合适、长约 2 cm的聚乙烯连接管外 ,使被连接的导管两端尽可能在连接管中部靠拢后 ,再用医用透明胶布缠绕两导管缝隙。加长气管导管长度 5 9~ 6 0 cm。10例成年农药中毒患者 ,反复多次常规胃管插管失败后 ,用麻醉咽喉镜明视下经口顺利插入加长气管导管 ,将牙垫放于两齿之间 ,用胶布将导管和牙垫同时缠绕并固定于双侧面部。结果 :加长气管导管均在5 min内插入胃内 ,从门齿计算的插管深度为 (48.8± 3.6 1) cm,洗胃过程顺利。除 2例抢救无效死亡 ,洗胃后 8例患者首次大便潜血试验全为阴性。结论 :加长气管导管 ,韧性和弹性合适 ,容易插入胃内 ,洗胃过程中不易被食物所阻塞 ,只要操作谨慎 ,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在其他方法插入胃管困难时 ,本法有其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地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观察双囊单腔气管导管与普通气管导管的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作用,验证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杂种家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插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照组(B组)插普通气管导管,5天后,取气囊压迫处气管黏膜,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 A组的上皮细胞正常,上皮细胞的游离面覆有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B组的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变小,大部分纤毛和微绒毛消失,细胞上有直径为0.5 μm球状突起.结论双囊单腔气管导管较普通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和急救中的可行性及通气情况.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C组(气管插管组)和E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5min内插入气管导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3例急救复苏患者全部1次插入食管.结果 E组51例中43例均一次盲插入食管,其他7例通过调整头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位置后插入食管,1例插入气管.E组插入深度为(21 3±0 7)cm,食管套囊注气量为(12 8±1 9)ml,口咽腔套囊注气量为(85 8±14 8)ml.插管即刻和拔管即刻C组SBP、DBP、MAP、HR均高于E组,通气30min后E组PET CO2轻度升高.13例急救复苏中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均一次成功,但均因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前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适用于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及其气道困难的全麻患者,对时间超过2小时或在通气中有严重缺氧表现时应及时改变通气方式.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为急救复苏简便易行的开放气道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性,2岁3个月,体重12kg,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以氯胺酮、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先插入ID4.5带套囊气管导管,在过声门后因阻力大而放弃。再次面罩加压供氧后,插入ID4.5无套囊气管导管,导管深度距门齿13cm,手控呼吸确认无气道漏气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晓俊  肖维  李佳  向诗琪  张洲 《重庆医学》2023,(7):1113-1116
目的 通过观察鼻内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气管导管的位移情况,比较“声门下3 cm”法与传统气管导管插管法在鼻内镜手术患者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气管导管插管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插管,即插管深度男性患者插入23 cm,女性患者插入21 cm;观察组患者将气管导管套囊上缘放在声门下3 cm。观察2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情况、血气分析结果,使用纤支镜测量隆突至声带距离(VCD)、声带至门齿距离(VID),插管成功后及术毕气管导管尖端至隆突距离、气管导管套囊上缘至声带距离,记录术后患者咽喉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2组患者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碱剩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气管导管插管后套囊上缘至声带距离<1.5 cm发生率更小(P<0.05)、术毕气管导管尖端至隆突距离<3.0 cm发生率更小(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向隆突...  相似文献   

7.
单腔双囊气管导管(Univent导管)是在单腔管外侧附有一根标有刻度可移动的、前端带套囊的支气管堵塞导管组成[1]。本文将单腔双囊气管导管用于肺部手术,并与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作比较,观察对气道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肺  相似文献   

8.
本组46例因张口困难、头颈部活动受限等不能在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术的患者采用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经鼻腔盲深置入气管导管。病人保持自主呼吸,进行粘膜表面麻醉,导管先入食道后退至听到气流音即止,使导管前端处于喉腔中位,减少向两侧偏移的机会,同时适量的气囊充气,使导管前端抬高,便于对准声门,此法可明显提高经鼻腔盲探气管内插管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病例 1:女 :37岁、体重 5 3kg ,农民。因有机磷中毒、呼吸、心跳骤傍、2 0 0 0年 11月 6日 ,经口插入 8#气管导管、接呼吸机A/C模式支持呼吸 ,3小时后病员清醒烦燥。因肾衰等继续呼吸机支持呼吸。因不愿意作气管切开继续使用原气管导管。气管内插管4 5小时后呼吸阻力逐渐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忘镇痛慢诱导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1级~2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年龄35岁~60岁,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的方法,经口气管插管,观察记录成功率、健忘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中35例顺利插入气管内(87.5%),4例困难气道(Ⅱ级)经调整导管角度2次插入气管内(1%),1例失败用纤维支气管镜插入,3例术后诉咽喉部疼痛,于5d~6d后恢复,术后1d随访无1例对插管过程有记忆。结论:健忘镇痛慢诱导经口气管插管,在插管期间保留自主呼吸,患者主动配合,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无记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在肥胖患者单肺通气中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例行右侧胸科手术患者,体重指数25~50,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组(Ⅰ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Ⅱ组)。Ⅰ组通过单腔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Ⅱ组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观察两组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外科术野暴露程度、胸膜打开后40分钟血气分析、术中吸引分泌物时间,拔管后用纤支镜观察声带损伤情况和声音嘶哑情况,随访肺不张,肺部感染和住院天数。[结果]Ⅰ组插管时间、声音嘶哑和声带损伤发生率,明显短于Ⅱ组(P<0.05)。Ⅰ组术中吸引分泌物时间大于Ⅱ组(P<0.05)。两组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外科术野暴露程度,血气分析,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腔气管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应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在肥胖患者中应用单腔气管插管可缩短插管时间及减少患者术后声带损伤和声音嘶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昌俊  柴伟  毛晓东 《医学争鸣》2002,23(15):1346-1346
0 引言 气管插管导致气管破裂的情况比较少见 ,我院发生1例择期手术气管插管时导致气管膜部破裂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72岁 ,体质量 6 2 kg,既往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因中段食管癌入院 ,拟行开胸探查、食管癌切除术 .麻醉诱导 :异丙酚 10 0 m g,咪哒唑仑 5 mg,芬太尼 0 .1mg,万可松 8mg,iv.面罩过度通气 ,待肌肉松弛后 ,行气管插管 ,气管导管为 F36 (ID 8.5 mm) ,高容量低压梭形套囊 ,声门暴露良好 ,插管顺利无阻力 (未带管芯 ) ,导管深度距门齿 2 3cm,套囊充气 ,听诊无误后放入牙垫 ,固定气管导管 .使用 Ohm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使用适当型号普通的气管导管行经鼻气管插管在咽后壁受阻的问题.方法:7例ASA1~3级行颌骨骨折内固定择期术时,经鼻气管插管在咽后壁受阻,于采用(2~4.67)×500 mm涂有石腊油的吸痰管插入咽腔,在呼痰管腔中置入硬膜外管,从口腔中取出硬膜外导管,退出吸痰管,硬膜外导管在鼻端套过且系住普通气管导管的尖端,气管插入鼻腔后,再从口腔端牵拉硬膜外导管.结果:适当型号的普通气管导管容易拉进咽腔,鼻腔黏膜损伤出血少.结论:此法快捷简单,很容易把适当号码的气管导管牵拉到口腔,实施经鼻气管插管,初学者更易掌握.能很好地解决鼻孔与咽后壁及候头三点所处角度造成经鼻插管困难.  相似文献   

14.
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前间隙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性,30岁,因车祸致头部撞伤,昏迷人院,人院后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抢救治疗.第2天,行气管切开,在气管切开,退出气管插管,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时,连续3~4次均插入气管前间隙,致血氧饱和度降至0.30,心跳骤停紧急经口重新插入气管套管.抢救稳定后,再经切口成功插入气管套管. 例2,女性,65岁,肥胖,因胸部摔伤伴呼吸困难入院.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肺部感染,咳痰困难,查双肺可闻及较多湿性啰音.由于半坐卧位,患者也有呼吸困难,故术前给予静注安定针10 mg,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插入气管套管后,观察2~3 min,发现血氧饱和度降至0.30,心跳骤停,立即拨出气管套管,紧急经口插入气管插管,正压呼吸、心脏按压等抢救.病情稳定后,退出气管插管,成功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  相似文献   

15.
胃管引导更换气管导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ICU 2000年7月~2002年12月应用胃管引导更换套囊破损漏气的气管导管11例均获成功,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施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70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4例,脑血管意外4例,多发伤并ARDS2例,COPD1例。2 更换气管导管的方法2.1 取长度为120cm(14F)的一次性硅胶胃管1根并置入同一厂家同一型号气管导管,使胃管前端超出气管导管前端开口5cm,并在胃管上分别标记门齿位置及气管导管尾端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最低有效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手指感觉法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试验组应用最低有效套囊压法给套囊充气。记录两组患者套囊压;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气管黏膜损伤情况;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套囊有无血迹及拔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套囊压为(9.07±5.38)cm H2O,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0±5.16)cm H2O(P<0.05);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均未发生套囊血迹和声音嘶哑;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黏膜散在点状充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局部片状充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低有效气管导管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临床效果好,对气管黏膜损伤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在逆行引导插管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20例, 年龄12~74岁, ASAⅠ~Ⅲ级.16例直接应用逆行引导气管插管;4例全麻诱导后经口明视喉镜插管失败,改用逆行引导插管.所用导管均为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观察导丝置入成功至气管导管插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插管成功率100%,平均插入时间(52.7±32.95) s,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均无并发症.结论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可作为逆行引导气管插管首选导管.  相似文献   

18.
毕军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379-380
目的 探讨食管癌开胸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3月行食管癌术后并发呼吸衰竭的发病情况及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均建立人工气道并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发生呼吸衰竭时间平均为术后32 h,经口、鼻气管插管占88.2%,气管切开占11.8%.死亡5例,死亡率为14.7%.结论 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患者为避免麻醉相关性呼吸衰竭的发生,应行6 h~8 h呼吸机支持;呼吸衰竭发生后经常规氧疗无效者,采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加镇静镇痛呼吸机治疗可避免气管切开;经口或经鼻插管时间长者给予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腹腔电视镜下胆囊摘除术(LC)病人随机分成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充气F组和最小漏气充气法Z组,观察两组通气时套囊充气后压力值,气腹前、后漏气例数,气道峰压30cm H2O时漏气例数,操作所需时间,套袭抽气应激反应例数。结果:通气时放纵后气囊的压力平均值F组19±10cm H2O,Z组18±11cm H2O(P〉0.05),气腹前、后漏气例F组0/2例和Z组0/3例;气道峰压30cm H2O时漏气F组4例,Z组6例,操作所需时间F组6±3秒,Z组15±6秒(P〈0.05),套囊抽气应激反应F组1例、Z组0例。结论: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能满足一般呼吸道管理的需要,操作简单、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ntellicuff软件控制套囊压力对于患者气管黏膜缺血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intellicuff软件组(n=40例),应用哈美顿呼吸机G5(intellicuff)软件持续调节控制套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套囊压力表组(n=40例),采用套囊压力表进行调节和控制套囊压力。观察两组患者套囊压力控制情况,拔管前患者气管黏膜情况,拔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intellicuff软件组患者在控制套囊压力方面明显优于套囊压力表,在预防气管缺血性病变以及撤机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结论:intellicuff软件能有效控制套囊压力,但不能降低患者气道黏膜缺血性病变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拔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