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发生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概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能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8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单纯药物治疗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心肌灌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射血分数提高(P〈0.05)。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4例,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造影导管注入左、右冠状动脉。两组术前,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移植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球囊封堵法制备 AMI 模型,AMI 后2周将 GFP 标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入小型猪心肌梗死区域(移植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6周行心脏超声和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观察心肌灌注的改善及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取心肌梗死区组织作冰冻切片,vWF 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梗死区毛细血管新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心肌梗死后8周和心肌梗死后2周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 >0.05)。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 <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2)vWF 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显示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的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增加梗死区血管新生,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犬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分离、诱导及培养,并经冠脉移植诱导好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方法:12只杂种犬,依手术日期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6只),仅移植与干细胞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Ⅱ组:移植组(6只),移植培养好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分离、诱导及培养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标记后在心肌梗死后1~2 h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对照组植入等量培养液;所有动物在手术后7天、11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完成后取犬心脏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MSSCs)移植后11周,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移植组可以检测到5-溴脱氧尿核苷(B rdu)标记阳性细胞,对照组5-溴脱氧尿核苷(B rdu)免疫组化检测为阴性,位于5-溴脱氧尿核苷(B rdu)标记阳性细胞同一部位的连续组织切片处肌钙蛋白Ⅰ(Tropon inⅠ)染色阳性和连接蛋白43(Connexin43)染色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冠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SCs)可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与代谢,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人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著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全文文献,系统评价该治疗方法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15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用RevMan 5.0分析后的结果 显示,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1,95%CI=0.36~0.72).  相似文献   

8.
MRI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AMI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只2月龄小型家猪抽取骨髓,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外周动脉介入法制备小型猪的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7 d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7 d和移植后1个月行核磁共振(MRI)检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结果移植后1个月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50±0.06)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09)(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区心肌收缩功能,MRI可以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及梗死区的范围,可以通过测量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来计算左室的射血分数,反映左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腔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缺血性心肌病、已行冠脉介入成行术3个月以上且合并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患者30例,入院后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18)和对照组(n=12),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用指引导丝将微灌注导管送入支架内后,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分别予移植前、后6个月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移植前、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由46.2±7.5增加到52.3±5.4(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由60.2±5.4mm降低至55.1±3.0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提示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11.1±3.4降低至7.5±2.9(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经皮腔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可行,术后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功能、左室梗死面积等变化及其安全性。方法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1例入选本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MC组,137例)和对照组(134例)。所有患者均在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 h内接受细胞移植或0.9%氯化钠溶液注射。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BMC组患者与细胞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晕厥等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未见增加,肿瘤等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未见增加。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BMC组患者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INEF增加幅度为(7.7±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MRI显示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同时SPECT心肌显像发现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在移植后也明显缩小[(-7.0±7.5)%,P<0.01]。结论急诊经导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阻止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P<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P>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 )后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衰,Killip分级Ⅱ级及Ⅱ级以上,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患者,共3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19例,对照组11例。移植组于PCI术后5 d行干细胞移植术,用冠脉造影注射法,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悬液,经流式细胞仪分离计数CD+34细胞(大约1×1010~1×1011/L),注入梗死相关血管。对照组以同样方法于冠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组术前、术后6个月、2年、最长5年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6个月、2年、5年的心功能情况。比较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Dd)数值。结果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为(42.4±5.6)%,明显高于移植前的(38.6±5.4)%及对照组(38.7±5.1)%,P<0.05。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舒张末期容量(内径)(58.50±4.6)mm,明显小于移植前的(60.00±7.5)mm, 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小左室容量,阻止或延缓左室重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江隆福  李恒栋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3):259-261,27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经梗死前降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功能、心肌存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进行分组,5d内细胞移植10例,10~15d内移植10例,余16例常规治疗。三组患者均于移植术前、术后6个月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双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心肌存活、左室形态及心功能等各项指标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10~15d组较5d组优势更明显。结论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存活,时间窗上应选择10~15d更加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性. 方法:42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BMSC(bone marrow stem cell,骨髓干细胞)组13例,对照组29例]接受标准介入和药物治疗,BMSC组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两组于入选前及随访12个月时行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NYHA Class)、6分钟步行试验 (6 minute walk test, 6MW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核素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及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检查. 结果:12个月时BMSC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明显好转(1.54±0.27 vs. 2.62±0.33, P=0.002),且显著优于对照组(2.45±0.21,P=0.02);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701.05±154.60) ng/L vs. (1 921.70±[373.70) ng/L,]P=0.000 8],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两组的6MWT均显著增加[BMSC组:(432.85±27.81) m vs.(363.77±20.14) m,P=0.000 6;对照组:(381.48±17.72) m vs.(339.00±9.87) m,P=[0.000 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组术后12个月心肌血流灌注评分较前明显改善(31.15±3.65 vs. [46.31±]2.87,P=0.002),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42.59±2.08,P=0.015 7);心肌核素缺损面积较前明显减少[[(32.23±][4.40)%] vs. (39.54±3.76)%,P=0.000 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提高[(38.54±2.94)% vs.( 35.38±2.16)%,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用于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栓负荷重的47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国产比伐卢定,n=24)和血栓抽吸组(行血栓抽吸,n=23)。比较两组在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胸痛缓解、TIMI血流Ⅲ级、术后90minST段回落大于50%、CKMB峰值时间及CKMB峰值、术后1月LV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3月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梗死后心绞痛及严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中应用国产比伐卢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耿涛  宋志远  王炳勋  徐泽升 《重庆医学》2018,(2):211-213,216
目的 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265例.A组为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B组为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B组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MRI)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Huang RC  Yao K  Zou YZ  Ge L  Qian JY  Yang J  Yang S  Niu YH  Li YL  Zhang YQ  Zhang F  Xu SK  Zhang SH  Sun AJ  Ge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07-1110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6个月时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PCI术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20),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研究终点为术后6月时延迟增强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CMR)测定左室功能和心肌缺血面积。结果CMR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F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47·9%±6·7%vs43·4%±6·7%,P=0·001;细胞移植组51·5%±5·2%vs44·5%±7·1%,P=0·001)。但细胞移植组患者LVEF升高程度(△LVEF)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改善程度(6·95%±3·33%vs4·05%±1·68%,P=0·047),且细胞移植组患者心肌缺血面积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变化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患者血清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2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在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2,4,8,12周分别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其VEGF含量。结果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术后开始升高,到第2周达到最高峰(P〈0.01),之后逐渐下降,到术后12周时与术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1,2,4,8周分别比对照组要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升高只是为了局部损伤肝组织中血管生成与修复,以改善局部肝纤维化程度,并随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而降低,最后恢复到术前水平,因此检测血清VEGF含量对了解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对肝硬化损伤肝组织修复和微环境改善的效果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方法将20例发病时间<24 h的AMI患者随机分成移植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分别在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 h内经导管注射BM-MNC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PCI术后1周、6个月及4年,随访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同位素心肌灌注图像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PCI术后4年,对照组有2例患者失访,移植组有2例患者拒绝继续随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移植组的LVEF由PCI术后1周的0.538±0.092升高至6个月时的0.586±0.099(P<0.05);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LVDd由PCI术后1周的(50.4±6.0)mm显著增加至PCI术后6个月时的(55.2±7.1)mm(P<0.05);而移植组的LVDd维持不变(P>0.05)。移植组PCI术后4年的LVEF为0.639±0.064,显著高于PCI术后6个月的0.586±0.0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