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7年前因甲状腺结节行右叶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病检为"甲状腺乳头状癌"。4年前发现右颈部数个肿物,切除较大者,病检为"甲状腺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后其余肿物逐渐增大,伴吞咽困难、声音改变,发育未受影响。查体:咽右后壁见广基隆起,右颈下段见一肿物,大小约4 cm×2 cm,活动性差,甲状腺未及明显结节。颈部彩超、增强MR(图1)、CT(图2)提示:右叶甲状腺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收治2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3例中,淋巴结转移率44.3%(9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为甲状腺单叶乳头状癌且仅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腺体上极受累与否、癌灶包膜是否完整、癌灶外侵与否等情况与颈Ⅱ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Ⅱ区51.8%(43/83)、Ⅲ区78.3%(65/83)、Ⅳ区71.7%(59/83)、Ⅴ区4.8%(4/56)、Ⅵ区79.5%(66/83)。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包膜是否完整、外侵与否与Ⅱ区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腺体上极受累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在PTC患者中,当腺体上极受累时,若决定行颈侧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时则清扫范围应包含Ⅱ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疾病预后之间关系。方法选择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病理分型同死亡率之间关系;淋巴结转移同年龄之间关系。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包膜型有48例(48.00%),其中有33例(68.75%)发生淋巴结转移;非包膜型有52例(52.00%),其中38例(73.08%)发生淋巴结转移。在包膜型中,毛玻璃核、滤泡、水肿乳头、分支乳头、侵出包膜、侵及包膜以及未侵及包膜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7.78%、87.50%、50.00%、71.43%、71.43%、0.00%;在非包膜型中,微小型、弥漫硬化型、单灶型以及多灶型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33.33%、60.00%、75.00%、77.78%。水肿乳头型同未侵及包膜型淋巴结转移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死亡率为12.00%。其中包膜型与非包膜型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2.50%、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82.35%、63.64%(χ2=3.7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分型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因素对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238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多发灶、肿瘤及侧颈淋巴结钙化、桥本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与最大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类型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原发灶>1.0 cm(P=0.00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及转移数>3枚(P=0.002)、颈侧多区淋巴结转移(P=0.001)时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多因素分析:与原发灶>1.0 cm相比,原发灶≤1.0 cm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OR=0.536,P=0.040);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比,跳跃性转移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OR=0.382,P=0.017);与颈Ⅲ-Ⅳ-Ⅴ区淋巴结阳性相比,Ⅳ区阳性Ⅲ区阴性患者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最低(OR=0.232,P=0.010);其次是Ⅲ区阳性Ⅳ区阴性(OR=0.333,P=0.077);Ⅲ-Ⅳ区阳性Ⅴ区阴性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OR=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uni-PTC)患者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uni-PTC且有CLNM的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运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伴CLNM的uni-PTC患者发生颈LLNM的风险因素,并以这些风险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正曲线来验证性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建模组158例、验证组79例,建模组中发生颈LLNM患者84例、验证组中发生颈LLNM患者43例。将建模组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既往研究认为的危险因素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Delphian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首次就诊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99例病人资料,分析Delphian淋巴结的转移与原发肿瘤的直径、位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的病人中,Delphian淋巴结的检出率为70.7%(70/99),转移率为18.6%(13/70),转移病人为13.1%(13/99)。单因素分析显示,Delphian淋巴结转移与检出淋巴结数(t=7.040, P=0.008)、年龄(t=4.714, P=0.030)、肿瘤位于峡部(t=11.588, P=0.001)、气管前淋巴结转移(t=8.659, P=0.003)相关;与性别、肿瘤直径、多灶癌、双侧癌、包膜外侵犯、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峡部癌(P=0.010, OR=9.079)、淋巴结检出>2枚(P=0.005, OR=18.739)、气管前淋巴结转移(P=0.013, OR=8.530)是Delphian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的归属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Zhu YX  Wang HS  Wu Y  Ji QH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7-869
目的 评价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行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139例PTC患者(初治时为cN0)的复发和(或)转移部位(甲状腺,Ⅵ区,颈侧区,远处),把Ⅵ区淋巴结转移归入原发灶复发,明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区分,逆向分析评价cN0 PTC患者选择性颈侧清扫的临床价值。结果 PTC患者甲状腺复发83%(73/88),Ⅵ区转移76%(67/88),17例为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65%(17/2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为17%(17/98),其中5例发生于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19%(5/26)。结论 支持对cN0 PTC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Ⅵ区清扫,不支持颈侧区(Ⅱ-V)的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而对初治时为cN0,但术前超声和CT为N 的患者,则支持行颈侧区淋巴结的选择性清扫。在甲状腺癌诊治中,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病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3例单侧PTC病人,术前发现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回顾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本研究所有病人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69例(83.1%),其中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0例(60.2%),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18.1%),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跳跃式转移4例(4.8%)。多因素分析显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OR=9.540)、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P=0.043,OR=3.09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男性(P=0.026,OR=4.065)、原发灶最大径≥1 cm(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1-01-2018-03间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20例PT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82例,其中79例(96.3%)为中央区转移、3例(3.7%)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性别、原发病灶大小、肿瘤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 PTC颈侧淋巴结转移高发人群为男性,肿瘤的大小、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均为影响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991年1月~2002年5月,为97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作了108次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参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协会颈淋巴结分区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Ⅵ、Ⅳ、Ⅲ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转移率分别为78.5%、70.3%、68.5%;尤其在转移早期的Ⅳ和Ⅲ区转移中,转淋巴结多位于颈内静脉后方,单靠触诊不易发现;Ⅰ区较少淋巴结转移;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居中。结论: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手术时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设计,并恰当地选择清扫区域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32例,次全切除术189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单侧甲状腺癌202例(91.40%),双侧甲状腺癌19例(8.60%)。甲状腺的原发肿瘤直径0.2~8.0 cm,平均3.5 cm。有包膜侵犯50例;多灶性33例。每侧颈清扫淋巴结数目10~24个,平均14.3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总发生率为37.56%(83/221),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3.94%(75/221),颈深组(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8.10%(40/221)。当肿瘤直径>1.0 cm、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多发灶或年龄>45岁时Ⅵ区及Ⅱ+Ⅲ+Ⅳ区的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为Ⅵ区淋巴结,其次为Ⅱ+Ⅲ+Ⅳ区淋巴结,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0 cm、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清扫Ⅱ+Ⅲ+Ⅳ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85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临床资料,研究其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对于临床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病人,cLNR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对于临床未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cLNR的高低与侧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LNR及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