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8岁。“发现肾肿物5d”收治入院。无腹痛、血尿等不适。体检:神清。精神叮.心肺部查体未及明湿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术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双输尿管走行区术及明显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尿细胞学检查3次均未见肿瘤细胞。B超检查报告左上腹后腹膜K低回声团,考虑占位,神经来源不完全除外(图1A)。双肾CT增强提示左肾需旁富血供占位(图113)。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组极具危害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快速下降,伴高发病率、高致死率。肾脏替代疗法(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是治疗AKI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血液净化以及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PD在AKI的应用常常被忽视。本文就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 2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1个月入院,无腹痛、黄疸、发热等。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可触及大小约10cm×7cm的质硬包块,表面光滑,不易推动。术前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沉、肿瘤系列(AFP、CEA、SFP、CA -5 0 )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超声提示:上腹部偏右侧可探及9.6cm×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 1岁。因上腹胀痛3个月余,发现腹部肿物4d ,于2 0 0 3年6月2 4日入院。腹部B超显示:胰头上方可见一5 0cm×4 0cm×4 0cm低回声区,均匀,边界清楚,考虑胰头实质性占位,胰头癌不除外。入院查体:体征均阴性。入院化验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 2 4 9μg/L ,CEA2 81 μg/L,CA1 2 5 2 8 79U/ml,CA1 991 6 1U/ml,血淀粉酶2 1 5U/dl(Somogyi法) ,空腹血糖3 8~4 6mmol/L ,血沉30mm/第1小时,B超及CT示胰头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胰头肿瘤可能,不除外腹膜后肿瘤;胰腺肿物血管造影示:胰头部见一血供丰富的动脉早期显影、边界清楚的…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2 岁,因反复皮肤黏膜糜烂 2 月余,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物1月余入院。查体: 消瘦,胸背、四肢皮肤广泛散在0.5 cm×0.5 cm大小红色斑丘疹,唇周及双手、双足皮肤溃烂、结痂; 睑结膜可见红色糜烂,口腔、口咽及直肠黏膜广泛溃烂,表面有白色膜状物; 下颌可扪及 2.0 cm×1.0cm肿大淋巴结; 双肺可闻及痰鸣音; 脾肿大,肋缘下 5 cm,质硬。化验检查: 血沉 40 mm/h, WBC 3. 2×109/L, PLT84×109/L。彩超及 CT 检查示胰体尾部背侧肿物 7 cm×5.5 cm大,血供丰富,胰腺受压前移,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脾大。入院诊断: 腹膜后肿瘤,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2岁,"因右颈前多发肿物1年"于2003年10月6日入院.肿物逐渐增大,无疼痛,偶有低热,曾在门诊行活检,病理示:淋巴结炎,但给予抗炎治疗未见好转.同时患者自觉四肢乏力,曾在外院按"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治疗,效果欠佳.发病期间无咳嗽、咳痰、牙龈出血及鼻衄等症状.患者3年前因"右叶甲状腺肿物"在外院行手术切除,现病理结果不详,无法判断肿物的性质.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脾脏轻度肿大;右颈外侧可扪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的约6.0 cm×5.0 cm,质硬,活动度差,其他部位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四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但无病理征.CT示:右侧甲状腺呈术后改变,均匀强化,未见复发征象.右侧颈血管周围肌间隙内,显示大小不等结节状均匀强化影,上部达颈水平,下部至锁骨上、下窝,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大小约4.3 cm×3.2 cm,右侧梨状窝消失,右声带略增厚,喉室稍向左偏移.B超示:肝脏、胆囊、胰腺均正常,脾长约142 mm,厚约46 mm, 包膜光滑, 实质回声均匀. 生化检查: 白蛋白30 g/L,余指标大致正常.结合病史,临床拟诊:右甲状腺癌并颈淋巴结转移;于入院后9日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右侧颈部有散在肿大淋巴结,最大约4.0 cm×4.0 cm×5.0 cm大小,实性,部分已融合,与右颈内静脉上段紧密粘连,右叶甲状腺未见结节.术后病理示:右颈巨大淋巴结增生,镜下以浆细胞浸润为主.术后患者拒绝放疗,予肌注干扰素300 U/d,共2月,现患者仍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5例肾周和肾上腺区域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CD诊治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5月至2014年6月5例肾周和肾上腺区域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本组5例,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54岁(33~58岁)。CD病灶位于肾上腺区域3例,肾周2例。其中体检发现2例,因腰腹痛就诊2例,因发热和肌痛就诊1例。肿块最大径2.8~9.6cm,平均5.3cm。术前诊断为肾上腺良性肿瘤1例,肾上腺或肾恶性肿瘤2例,淋巴瘤1例,肾周Castleman病1例。影像学表现多无特异性,超声检查CD病灶多表现为界限清晰的低回声肿,较大的肿瘤中心部位可见点状钙化;CT平扫为均质肿块,可伴有微小星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的均质富血供肿块;MRI检查肿块呈T_1WI呈低或等信号,T_2WI呈均质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体积较大的肿块在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从周边强化开始,逐渐向中间弥散的均质肿块。实验室检查除1例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外,其余4例均未见异常。5例患者中,1例行右肾上腺及右肾切除,2例行腹腔镜左肾上腺及后腹膜淋巴结切除,1例行右肾根治+腹膜后淋巴结切除,1例行左肾门旁肿块切除。术后病理均为Castleman病,其中透明血管型4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9.5个月(6~103个月)均未复发;浆细胞型1例,术后54个月腹膜后复发并骨转移。根据病理、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临床最终诊断为局灶型Castleman病(LCD)4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1例。结论手术切除是肾周和肾上腺区域LCD的首选治疗,MCD手术效果不佳。因病灶部位的特殊性,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非特异性,该区域的CD易误诊为肾和肾上腺恶性肿瘤,导致不必要的脏器切除。对于该区域的均质、血供丰富,特别是伴有微小点状钙化、从周边开始弥散增强的肿块,均应怀疑CD。术中活检再次评估,或可避免切除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2005-2012年连续收治的65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局灶型Castleman病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在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上的不同.结果 本组42例局灶型Castleman病多见于中青年,常为单发肿瘤,表现为无症状的局部淋巴结增大,病理分型以透明血管型(33/42,78.6%)为主,本组42例患者发现44枚肿瘤,以腹膜后腔(10/44,22.7%)、腹腔(10/44,22.7%)等深部多见,通过手术治疗可治愈.本组23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多见于中年,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无局部淋巴结疼痛及表面破溃,常伴有发热(9/23,39.1%)、贫血(9/23,39.1%)、脾大,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病理分型主要为浆细胞型(14/23,60.9%)和昆合型(5/23,21.7%),本组23例患者发现66枚肿瘤,以颈部(16/66,24.2%)和股沟区(12/66,l8.2%)等浅表部位多见,主要采用CHOP化疗方案或手术联合CHOP化疗方案,本组21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2例因化疗引起肺部感染死亡,能否耐受长期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局灶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局灶型Castleman病通过手术可达到治愈目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则主要采用CHOP化疗方案,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肾脏替代治疗是挽救AKI患者生命的重要救治措施。腹膜透析具有简单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无需抗凝、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势。腹膜透析已被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SPD)指南推荐作为AKI治疗理想的肾脏替代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1岁。主因左腰部间歇性疼痛50d入院。患者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间歇性隐痛。查体:脉搏:68次/min,血压:130/90mmHg(1mmHg=0.133kPa)。常规查体及泌尿系查体检查无阳性体征。锁骨下及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提示左肾门旁偏下低回声团块,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检查提示左肾腹侧平肾门水平可见3cm×3cm肿物,平扫CT值35.8Hu,增强后见肿物明显强化。拟诊腹膜后占位。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于肾蒂外侧可见一3cm×3cm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与肾、肾周脂肪、肾蒂血管无明显粘连。手术…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以腹膜后间隙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可以引起输尿管梗阻及急性肾损伤.RPF包括特发性和继发性,目前关于继发性RPF的报道尚不多.溴隐亭是一种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和多巴胺激动剂,可用于治疗垂体肿瘤、帕金森病、高催乳素血症等.我们首次报道中国大陆因溴隐亭诱发的RPF病例.患者以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和贫血为主要表现.经血液净化及激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Castleman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临床上分为局灶型CD(LCD)和多中心型CD(MCD)。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hyalinevessel,HV)型、浆细胞(plasmacyte,PC)型、混合(mixed)型即透明血管浆细胞型(HV-PC)。由于对本病认识不深,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正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病因不明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好发于纵隔、颈部、腋,而腹膜后罕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1例腹膜后巨大局灶型Castleman病,肿瘤位于近肾门处,且肾动、静脉包绕肿瘤上极。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24岁。因"体检时发现腹部包块3 d"于2015-09-11入院。病人无任何不适主诉,且无相关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示: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左上腹  相似文献   

14.
Castleman 病(Castleman disease, 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由 Castleman等[1]在1956年第一次正式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病因尚未明确的交界性非克隆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收录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 个部门联合制订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CD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 ,9岁 ,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 2年入院。查体 :慢性贫血貌 ,营养差 ,右侧颈前下颌下区可见一肿块 ,大小约4cm× 3 5cm× 3cm ,无红肿及波动感 ,质中等 ,边界清 ,活动度较好。实验室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T平扫纵隔及腹部未见包块。手术中见包块约鸽蛋大小 ,包膜完整 ,将包块完整摘除。病理报告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 ,滤泡周围淋巴细胞呈葱皮样排列 ,滤泡中心小血管明显增生 ,血管壁纤维化伴有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滤泡中心bcl 2 ( - )、LCA( )、小血管CD34( )、PAS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颈部巨大淋巴…  相似文献   

16.
肾皮质坏死(renal cortical necrosis,RCN)是急性肾损伤(AKI)的一种极为罕见的病因,在发达国家RCN占AKI病因的1.9%~2%,在发展中国家占6%~7%[1],预后极差。本文报道一例人流术后发生脓毒血症引起肾皮质坏死导致AKI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正>患者,女,46岁。因"双下肢乏力伴双眼睑下垂20 d"入院。门诊胸部CT示:(1)前纵隔肿瘤(胸腺瘤)并前纵隔淋巴结增大;(2)左肺少许纤维硬结灶,左肺下叶边缘部间质略增厚(图1、2)。术前予以溴吡斯的明60 mg口服,每天3次,肌无力症状控制良好。行左前上纵隔肿瘤切除术,肿瘤位于肺门前方,大小约7 cm×5 cm×4 cm,实性,边界清,包膜完整且包膜表面血供丰富,活动度可,完  相似文献   

19.
妇科手术常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作为预防性用药,以安灭菌为代表。药物原型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剂量、速度和输液量的合理及平衡,警惕药物结晶导致的梗阻性急性肾损伤。此类急性肾损伤通常为可逆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区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3例腹膜后肾上腺区巨大Castleman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彩超、SCT平扫及增强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腹膜后巨大淋巴增生症2例,静止性嗜铬细胞瘤1例。均行经服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术。结果3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最高至180/115mEHg。手术时间平均1.5h;术中出血量平均80ml;切除肿瘤大小5.0cm×5.5cm×4.5cm~7.0cm×8.0cm×4cm。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7d出院。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astleman病。术后随访1~2.5年(平均1.5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彩超或SCT,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罕见,其中以局灶型多见。手术是其治疗首选。腹腔镜下切除途径视野清晰、利于操作、出血较少、恢复快,是治疗腹膜后复杂性Castleman病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