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指上下第一磨牙呈近中关系,其对患者的颌面部生长发育、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等有一定影响。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程度会随着患儿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渐加重,矫治难度进一步增加。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方法多样。文章就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病因、危害、诊断及矫治方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 2 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 ,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 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 18例患者 ,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 ,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 ,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 -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 ,上颌牙弓获得 4.9mm间隙 ,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薛凡  高小翠  兰泽栋 《口腔医学》2021,41(9):847-850
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均为复杂疾病,遗传因素病因在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Ⅱ类错牙合和Ⅲ类错牙合遗传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主要采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随着基因组学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成为易感基因定位的一种高效能的分子遗传学手段,从全基因组层面审视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的相关基因成为可能。本文就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遗传病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类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开唇露齿,上颌前突和下颌后缩。Ⅱ类错牙合的患者不但咀嚼功能受到损害,其容貌也受到极大影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成功的矫治有赖于对矫治时机的正确把握和对矫治方法的正确选择。本文就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一些常用的矫治方法及近年来的矫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安氏Ⅱ1类患者双期矫治期间垂直向的变化,初步探讨Twin-block(TB)功能矫治垂直向控制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采用TB功能矫治联合固定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测量并分析每阶段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Ⅰ期矫治前后SN-OP、SN-FOP、IMPA、UADH、UPDH、LADH、LPDH增大,U1-SN减小(P<0.05);Ⅱ期矫治前后FHI、U6-SN、UPDH增大,SN-MP、SN-FOP减小(P<0.05);双期矫治前后FHI增大(P<0.05),其余垂直向骨性特征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垂直向骨性特征的改变与咬合平面及牙槽高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结论:TB功能矫治后未发生垂直向的不利改变;功能矫治期间垂直向控制的关键可能是咬合平面的变化,特别是上前牙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用Tweed分析法对60名恒牙初期(30名安氏Ⅱ1类、30名安氏Ⅲ类)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Ⅱ1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而两者的FML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冠根比的特点。方法:纳入个别正常[牙合]人群90例(A组),安氏Ⅱ类1分类(B组)和安氏Ⅱ类2分类(C组)患者各25例。拍摄CBCT测量上下前牙的冠长、根长并计算冠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患者上前牙和下尖牙的冠根比高于A组(P<0.05),C组患者上切牙和下尖牙的冠根比高于B组(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上前牙和下尖牙的前牙冠根比相对较高,设计前牙移动与风险评估时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对患者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均有较严重影响,临床上常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矫治。在早期矫治该类错[牙合]畸形中常使用矫形力抑制下颌骨的生长。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矫形力对髁突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对髁突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引起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对5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和50例正常牙合人作病因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法分析,提取有效病因。结果共有慢性扁桃体炎、遗传因素、咬上唇3项病因进入方程。结论按贡献大小,长期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咬上唇和遗传因素是导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PAR (peerassessmentrating )指数和牙弓测量方法对正畸治疗后 2~ 8年 3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模型测量评估。结果 :治疗后加权PAR分值减少 85 .91% ,保持后加权分值净减少 70 .30 %。极大改善治疗后为 80 % ,保持后为 6 3.33%。牙齿排列、覆盖、覆牙合、颊舌向颊牙合关系保持后PAR分值显著增加。上下 3- 3长度、牙弓长度、基骨长度及下 3- 3宽度减少。结论 :正畸治疗后 ,牙弓长度、下尖牙间宽度有缩小趋势 ,而上尖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6.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2,11(3):129-130
目的探讨治疗安氏III类错牙合的有效途径.方法 36例临床诊断为功能性安氏III类错牙合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应用改良式Andresen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反牙合均解除,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在适应症范围内,改良式Andresen矫治器治疗功能性安氏III类错牙合效果肯定,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2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18例患者,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上颌牙弓获得4.9mm间隙,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1例青春发育期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利用Twin-block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磨牙和尖牙Ⅰ类关系和较好的侧貌,ANB角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对青春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颅面部的生长发育是指颅面和口腔的生长发育或颅、颌、面、牙合的生长发育,是机体生长发育的一部分[1]。错牙合畸形是口腔系统疾病中继龋病、牙周病之后的第三大高发病率疾病。而在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中安氏I类所占比例最大。研究安氏I类患者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趋势和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预测牙颌畸形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 合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