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文教发达,制笔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更是得到显著发展.笔的制作原料更加多样化,笔毛有十余种,但仍以兔毫为主,笔管有多种,但仍以竹管为主;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有多种形制;制作区域愈加广泛,宣州成为著名的制笔中心.消费量的增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制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3.
纪昀批评《聊斋志异》时提出的“著书者之笔”说,是在传统小说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境与乾嘉学风对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涉及小说创作的宗旨与目的、体例与方法以及小说作者的素养与识见等诸多方面。“著书者之笔”说的提出,强化了以笔记体为正统的小说观念,凸显了笔记体小说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本质属性;重视“著书者之笔”说,有利于改变当今小说研究总体上重白话体轻文言体、文言体中重传奇体轻笔记体、笔记体中重人物与情节轻知识与思想的格局。此外,纪昀拈出“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将小说文体风格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创作个性等因素相结合,开辟了小说文体风格尤其是作家风格研究的新路径,对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作品,多把恋爱当副笔,这是作家自己和评论界都认可的事实。但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评论界却分析不够,笔者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老舍作品这一特点的成因,与他的初恋有关。封建家长制断送了老舍的初恋;初恋的失败使他认识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酷,帮他确立了创作的启蒙主旨;为此,老舍不准爱情情节自由流动,而把恋爱当成副笔。在自身初恋问题上,老舍固守着“命该如此”的信条,而使初恋失败,这种失之平凡的处理,也使其创作思想失之平凡。在妇女及婚恋问题上,老舍的眼光偏于保守,表现的是保守的男性趣味;对两性关系的肤浅观察,限制了他创作切入性爱的深度,使他把与两性、婚恋有关的恋爱当副笔。老舍把恋爱当副笔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他坚持写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不敢”写自己不熟悉的恋爱题材;初恋失败的感情痛苦,也使他“不敢”摸恋爱题材的禁果。  相似文献   

5.
从甄选的翻译"巧"笔中体味赏析翻译之神韵。翻译不但要功于"实",还应功于"虚",要达到"神似"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能推卸其传承民族文学品质的责任,木心虽则长期旅居海外,但其用母语写作并恪守汉语习惯的创作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及争议。《上海赋》以传统"错彩镂金"的文笔对上海的历史、人情、风物、民俗进行了描摹,生动再现了老上海的原貌,其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意义在当今尤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现代装饰的审美已经愈来愈简约、明快。所以我在装饰设计中提倡减法式的表现,以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之现代、时尚。本文从减法装饰的由来、概念内涵、现代艺术的发展、减法艺术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装饰艺术中的减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引证书法理论典籍 ,叙说“一笔草书”的来历、特征、艺术精神 ,以此艺术精神阐发王夫之以诗人思想感情为主导、强调诗意提炼、诗歌乃充满生命活力、生动完满的艺术整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9.
书法创作中的"笔性"和"悟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情、修养、气质、思维和艺术感觉,指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形象思维活动,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反映.一个书法家,想象力丰富,在创作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自然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10.
文笔论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论倪瓒的隐遁与绘画风格形成的内在联系,认为倪瓒的隐遁是成就他简淡空灵,萧肃高逸的绘画品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明清神魔小说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 ,本文将之粗略地归纳为四种类型 :托神魔以刺世 ;借鬼怪以劝惩 ;以戏言寓诸幻笔 ;现民众闾巷间意  相似文献   

13.
图式理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首先提出的。利用图式代替文字以简洁口译者在口译时的笔记,有助于口译译员更准确记录所译的内容,达到准确传译的效果。文章在图式理论指导下,从符号代替文字、图形代替文字和文字的简写几方面入手,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俄汉、汉俄口译时笔记的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清民 《社区》2001,(8):32-32
三年前,在北京市西北部太行山余脉的山沟沟里,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家乡——菩萨鹿,推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游人面前。从此,这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小山庄搞起了乡居民俗旅游,经过网上传  相似文献   

15.
在对贾平凹的创作历程进行宏观梳理与跟踪关注的基础上,从"用笔写作的天才"、"游走在边缘的参悟者"、"非潮流化写作与'大陆文坛之独行侠'"、"意欲穷尽一切可能的'百变灵笔'"、"我是农民"等五个侧面分别勾勒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五个侧面在空间上的组合,使我们可以完整地把握到作家贾平凹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和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中,同一时代的不同文学样式之间总能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而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审美倾向,在唐代的文学创作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于唐代诗歌高潮中兴起的唐传奇,在创作主体以及创作方法上都受到诗歌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横向的比较,从题材选择和诗笔的运用等方面探讨诗歌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彦卫言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论者多沿引袭用,但对其具体所指则又往往语焉不详或各执一词。其实,史才应是对唐人小说叙事建构艺术的概括,诗笔应是对唐人小说诗意化抒情特征的概括,而议论则是作者根据小说人物或情节而引发的关于伦理道德、社会人生等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18.
倪瓒身处元末,散尽家财,隐迹山水,交游甚广,以写诗、作画以自娱。倪瓒之画,不求形似,简笔率略而成,自得天真逸趣,形成简远空疏之境。倪瓒之诗,不事雕琢,遇事感兴,得乎性情之正,有冲淡萧散之风。作为画家兼诗人,倪瓒打破了画与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其诗画艺术风格的互通。  相似文献   

19.
璀璨的五彩笔——余光中作品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光中是20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手握五色之笔:用象征高贵的紫色笔写诗;用金色笔写散文,“焕发了白话文的生命”,其风格号称“余体”;用黑色笔写评论,褒贬力求公正无私,有如黑面包公判案;用红色笔编辑文学作品,圈点修饰,一丝不苟,有时如同批阅学生作业;用具有信实之意色彩象征的蓝色笔治翻译,口诛笔伐“翻译体中文”的弊端,做清通优美中文的“守护天使”。五色之中,金紫最为辉煌。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旁采西洋艺术,于新诗、散文的贡献,有如杜甫之确立律诗、韩潮苏海的集成与开拓。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余氏作品选集五卷,一为诗集,二为散文集,三为文学评论集,四为语言及翻译论集,五为译品集,最能全面反映余氏的文学成就。五彩笔挥洒结晶为五卷书,这是余氏的五经,有五色的璀璨、五音的铿锵、五香的浓郁、五金的坚固、五车的渊博,是这位诗宗文豪迄今为止最佳的选集  相似文献   

20.
陈涛 《南都学坛》2012,32(4):23-26
秦汉时期,文具制造业开始兴起,毛笔的形制确立并得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持续发展,制作原料不断增加,技术水平逐渐完善,使用范围渐趋广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但东晋以后,南方地区的制笔业发展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