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留油田为构造复杂的断块油藏,自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利用油藏精细描述的方法及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确定剩余油分布区,认为水平井、侧钻井、定向井等特殊钻井技术以及注采工艺等措施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油气采收率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各主力油田均已到开发中后期,油田均已高含水,新区以低渗透、稠油为主,需要大型压裂或热采,投资高,风险大,为此加强剩余油分布以及高含水期开发规律研究,改善主力油田水驱油藏采收率对油田产量保持硬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了厚油层剩余油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在正韵律油层中,随着级差的增大、原油粘度的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作用使夹层上部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夹层下部剩余油饱和度升高,油层厚度、采油速度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挖掘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文中油田文209块高含水期存在的构造复杂,认识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和挖潜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理顺了内部次级断层的组合与配置关系,深化了区块构造格局的认识,重新认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沉积微相与不同类别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密网格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采用剩余可动油储量丰度研究剩余油,准确定量地反映剩余油潜力的富集分布,明确了本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油藏调整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文101块于1985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井损严重,构造复杂。通过精细剩余油研究,根据储层特征、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在剩余油富集部位,精准挖潜油藏潜力,完善文101油藏S2下6-7有效注采井网,在已注水恢复能量的剩余油富集区实施井网恢复,挖掘剩余油潜力,从而改善整个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明一东块经过多轮次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整体高度分散,认识难度很大,针对油田事故井加剧、局部构造复杂的问题,利用高精度三维技术精细油藏描述,加大监测技术应用进行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落实油藏潜力,明确挖潜方向,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YC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低丰度及低压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单井产能低、递减速度快及注水受效不均衡等问题。为了探索低渗透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开展了精细地质研究及储层测井资料归一化处理,在油区剩余油分布再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优势潜力资源进行滚动调控挖潜研究,结合采用有效工艺技术提出实施措施及调整部署,达到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及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陆相沉积多层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平面、纵向非均质性影响,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压力与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为了便于快速识别出油藏剩余油高价值区,同时均衡油藏压力分布,避免出现严重的超压区或欠压区,提出了将压力场与剩余油饱和度场耦合的新思路。基于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构建速度势调和函数,耦合压力场与含油饱和度场,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压力与饱和度耦合场,动态实现不同开发阶段储层潜力的表征,形成压力与饱和度耦合的4种模式,并联合流场分布,分区域、分类别指导油田注采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复杂,储集层随着注水开发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下步综合治理,对胡12断块这种严重非均质油藏,在方案编制前,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储层特征、掌握其动态变化。通过对胡十二块高含水区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从而对胡十二块高含水区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评价,使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不断提高采油速度,提高水驱动用储量。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的分布现状和规律以及各种综合调整方案的预测和优选,本文利用油藏精细模拟的原理、思路和方法,结合文明寨油田水驱开发的特点,对剩余油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一套适合该油田的综合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胡庆油田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期的地质开发特点,在剩余油认识、微构造研究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选择适合各油藏剩余油挖潜的4”套技术、定向侧钻技术、层内调剖及SD驱油技术等等配套工艺新技术。通过调整井网的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改善高渗层剖面,挖掘中低渗层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实现了油田稳产,探索出一套极复杂断块油田的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丰富,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该类油藏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后期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存在水驱效果差、开发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亟需探究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以Y油田低渗透油藏为例,在地质模型和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动态分析和剩余油表征,针对全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油井含水高、注采井网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精细注水、注气和水气交替等措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措施的开发效果,优选最佳方案,预测实施调整方案15年后,全区采收率提高12%。该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砂岩油藏高含水期的高效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文昌X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开展了多尺度水驱油实验,研究不同尺度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靶区以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为主,开发后期剩余油微观尺度主要分布在中孔细喉中,岩心尺度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弱渗流区,是油田高含水期的重点挖潜对象,可通过改变压力场分布进一步提高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开发效...  相似文献   

16.
沉积微相是控制储层物性好坏的根本因素,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因而直接影响了流体的分布和流动特征。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因而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储层沉积成因的分析并结合油田的开发动态资料对整个油藏的4个油组共22个小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储量进行分析统计,找出剩余油富集的层位及有利相带,尤其是高剩余油储量丰度所处的位置,为油田的开发挖潜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高场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结合近几年新钻井生产情况,对各油组进行采收率重新标定后,认为仍存在很大的潜力。通过小层对比与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对构造储层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地质储量进行重新复算,结合目前油井生产状况与动态变化,从平面上与纵向上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下步意见,进一步挖潜高场油田剩余油。  相似文献   

18.
N油藏属浅层河流相储层疏松砂岩常规稠油油藏,是L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块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油藏开展储层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等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深化了地质认识;在剩余油富集区充分利用高含水低效井或报废井开展139.7mm套管内开窗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不仅提高了开发水平,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而且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武丽丽 《山东化工》2014,(3):97-98,101
整装油藏是油气藏中的一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对进一步确定该类油藏的开发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整装油藏胜坨油田二区,针对该油田特高含水期存在的含水高、储层分布不均匀、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精细的数值模拟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根据纵向上32个流动单元为对象的剩余油精细描述,提出了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注采滞留带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的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渗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近解远调等措施。提高了该油藏在高含水期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