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琴  刘兰 《新疆医学》2012,42(11):65-66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载量的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与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正常对照、51例HCV RNA<10~5拷贝/ml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26例HCV RNA>10~5拷贝/ml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及3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及MPV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相比丙肝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计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相比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的丙肝肝硬化血小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相比酒精性肝硬化、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相比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的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高载量的HCV RNA对血小板参数的下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何益信  李颖霞  姜利彬  丁岩  王红娟  温洪涛 《北京医学》2021,43(10):970-973,97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9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且无HM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诱发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男性(88.2%比63.7%)、高血氨(96.1%比28.6%)、脾切除术后(37.3%比14.3%)、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31.4%比3.3%)、有肝性脑病史(39.2%比12.1%)、低ALB[(30.54±5.40) g/L比(32.91±6.84) g/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降佩(62.94±18.05)%比(70.87±23.32)%]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氨和TIPS术后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氨和TIPS术后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M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改善HM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硬变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1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并同时与68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通过观察,进一步阐述了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小的机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具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含吡咯里西啶植物诱发的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病人的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PA-HSOS和4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顽固性腹水采用TIPS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2组病人TIPS术后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卡钳值设置为0.2,以1∶1匹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显性肝性脑病、术前门静脉系统血栓、门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57个月。PA-HSOS病人的术前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均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P < 0.01),2组病人TIPS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3(10.67~26.60)个月vs 16.47(9.40~41.53)个月](P>0.05)。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4例PA-HSOS和2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成功匹配,PA-HSOS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长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15.17(10.27~27.03)个月vs 13.75(10.67~21.07)个月](P < 0.01)。结论TIPS治疗PA-HSOS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顽固性腹水,尽管前者术前肝功能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更差,但PA-HSOS病人术后生存不劣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比值变化对乙肝肝硬化(HBC)失代偿期患者进展为肝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HBC失代偿期进展为肝癌的患者作为进展组,另以1∶2的比例纳入同期96例HBC失代偿期未进展为肝癌的患者作为未进展组,所有患者至少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肝功能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期间RDW、PLT及RDW/PLT比值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治疗前RDW、PLT及RDW/PLT比值对HBC失代偿期进展为肝癌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RDW、PLT及RDW/PLT比值对HBC失代偿期进展为肝癌的预测价值。结果进展组患者Child-Pugh分级高于未进展组,治疗前AFP水平高于未进展组(P<0.05)。治疗前进展组RDW、RDW/PLT比值高于未进展组,PLT低于未进展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RDW、RDW/PLT比值较治疗前降低,PLT较治疗前升高,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RDW、RDW/PLT比值是HBC失代偿期患者进展为肝癌的危险因素(OR>1,P<0.05),高水平PLT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治疗前RDW、PLT、RDW/PLT比值预测HBC失代偿期患者进展为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0.70,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RDW/PLT比值在HBC失代偿期患者治疗过程中逐渐降低,治疗前RDW/PLT比值可能会影响疾病进展程度,并可作为预测肝癌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144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血小板减少者114例[包括44例肝功能代偿者(A组)和70例肝功能失代偿者(B组)],血小板正常者30例(C组);另选取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D组).4组受检者均空腹取血,检测并比较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结果 与D组比较,A、B、C组肝硬化患者的PLT均显著降低,而MPV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受检者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肝硬化患者PCT较C、D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代偿与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6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按失代偿期、代偿期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RBC、HBG、HCT、PLT明显下降,MCV、MCH、RDW-CV、MPV、PDW明显增加.结论 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程玲  黄太华 《海南医学》2002,13(2):36-36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推广应用 ,为血小板的功能检测以及临床上利用血小板计数、监测肝硬变患者出凝血时间提供了简便可靠的实验结果 ,并提出了血小板降低新的病理机制。我们采用NEK - 6 10 8LK型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对 78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 (BPC)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测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标本来源 :病例选自我院从1995~ 2 0 0 0年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住院患者 ,共 78例 ,其中男性 4 8例 ,女性30例 ;年龄 33~ 6 9岁 ,平均 4 5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联合功能性脾栓塞术(FSE)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组予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及功能性脾栓塞术(FSE)两组患者均行介入手术1次后进行临床疗...  相似文献   

10.
曹希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23-3023
肝病患者的血小板数目有明显的改变[1].为了解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数目(PLT)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对6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肝硬化时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改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