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传统生态意识。本文从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通过对孔孟、老庄及荀子"天人"观的分析,揭示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对"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和超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转换,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必须观照人类的终极关怀,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与天地参”、“道法自然”、“莫贵于生” 、“以时禁发”等思想对于现代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与"生态理性"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现代化以来,科技理性由抽象思辨的理性逐渐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荡涤了自由、解放和人文价值理念的科技理性暴露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限度.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并积极建构"科技理性-生态理性"辩证融合的生态体系,使"科技理性"成为"生态理性",不仅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旨归,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与天地参"、"道法自然"、"莫贵于生"、"以时禁发"等思想对于现代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8):16-21
先秦阴阳家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顺合阴阳的原则,倡导敬畏天地、感恩自然的生态情怀,尊重五德终始的生态理性,崇尚仁义节俭的生态道德及遵守顺天守时的生态实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理想。先秦阴阳家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先秦诸子学说中独树一帜,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绵亘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先秦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且都把天与人的和谐统一看作二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两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的不同之处大致在以下四个方面:1.“天“与“人“的看法;2.“天“与“人“的结合点;3.“天人合一“的途径;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并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联系起来,以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奠定来作为解放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出路的根本途径,他建立在“无私的感情”基础上的道德理性学说,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他提出的互以对方为重,以无私的感情对已对人,使人类最终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本土宗教孕育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之中,重经验而轻理性的农业生产赋予了儒释道三教共同的特点,即以神秘主义的直观能力破除迷障而直指世界的本源,这一特点深受近代美国文学大师的推崇和吸收.以各自不同的领悟而形成了超验主义,表现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uts forth 2 competing notions of the American Dream, 1 radical and 1 conservative (both put forth by Thomas Jefferson), as the basis for 2 competing public philosophi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races out the ecology of inequality that has determined the context of these 2 competing public philosophie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U.S. education. The ideology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still a potent philosophical means for constructing reformist discourses for America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The rhetoric of the American Dream focuses on the unrealized promises found with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it articulates the need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for all members of our society.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framework of these conflicting American Dreams from their inception and into our contemporary context.  相似文献   

13.
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郦道元在对《水经》作注的时候,多以儒家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审视、选择自然界的山、水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因此,《水经注》中蕴含着关心国计民生、扬善疾恶、渴望祖国统一的儒家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从陶渊明、王维、苏轼这三位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实践中,探寻儒道思想对我国古代诗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许多论述是我国教育的宝贵遗产 ,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孔子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论语>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包括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和德育心理等思想,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包括了人际交往和领导心理等思想.这不仅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而且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心理学体系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取利有道”与现代经济伦理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明公私之别”与现代政治道德的要求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者不忧”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两种哲学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高等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政治论和哲学论是高等教育中的两种哲学观,在不同的哲学观指导下,高等教育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观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可以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哲学观。正是在这种新的哲学观指导下,高等教育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亳州花戏楼融北"晋"建筑风格与南"徽"砖雕艺术于一体,成为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探讨砖雕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加花戏楼的艺术魅力,对现代文明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庄道家与早期"中和"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一词的核心意义确立于春秋到汉初,其确立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从传统意义上的偏于社会层面的追求“适中和谐”到宇宙背景下“致中和”的天人合一,“中和”学说体系的维度更趋于开放性、包容性和整体性。在这一重建过程中,老庄及其所影响而生的秦汉之际道家流派对“中”、“和”观念本体意义的提升和心性论意义的深度阐释,乃是不可忽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