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排便控制情况。方法对6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术后随访6个月~4.5年(平均3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获访47例,大便控制优15例,良26例,差6例。2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8例曾出现肠炎。肛门直肠测压检查2例恢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结论应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HD)是由于先天性肠壁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内缺乏神经节细胞所致肠道发育畸形,为小儿最常见的结肠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仅次于直肠肛管畸形.本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近年来,临床上虽已应用直肠组织检查、乙酰胆碱酯酶定性检查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诊断,但X线检查仍是简便而最常用、确诊率很高的检查方法.本文通过对22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征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I期经肛门术后5~9年的8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同时对来院随访的58例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和钡灌肠检查,评价其术后肛肠功能。结果 89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中,72例排便功能良好,排便次数1~2次/d,仅6例3~4次/d,7例稀便时污便,1例经常污便;3例便秘。89例患儿均有便意无便失禁。直肠肛门测压结果:2例患儿术后直肠肛管反射弱阳性;污便组肛管静息压较无症状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29.4±3.2)mmHg vs(40.2±5.1)mmHg vs(36.9±2.6)mmHg,P0.05,P0.05)],而直肠静息压显著增高[(65.9±7.2)mmHg vs(25.7±4.1)mmHg vs(11.0±1.3)mmHg,P0.05,P0.05)];污便组肛管收缩压明显低于无症状组及对照组[(183.5±15.6)mmHg vs(210.2±18.3)mmHg vs(200.6±13.8)mmHg,P0.01];而持续缩榨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便秘组与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有1例出现括约肌反常运动。钡灌肠结果: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患儿的结肠形态恢复良好,结肠框基本正常,未见到明显的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与术中切除肠管长度相符。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病例的直肠肛管角比对照组明显增大(121.6°±14.2°vs 82.0°±11.4°,P0.01),污便组又较便秘组及无症状组明显增大(138.4°±16.8°vs 106.3°±13.8°vs 110.6°±15.2°,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多数排便功能良好,结肠形态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良好,少数患儿污便可能与拖出结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怀疑为先天性巨结肠(HD)的新生儿进行直肠管测压,并给予钡餐灌肠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60例怀疑为HD的新生儿中,术后经直肠全层病理学活检证实为41例,其中37例直肠肛管测压提示为HD;2例直肠黏膜活检正常,2例直肠黏膜活检为HD而直肠肛管测压未见异常。直肠肛管测压诊断新生儿HD阳性率为90.2%,阴性率为2.4%;钡餐灌肠35例为HD,阳性率为85.4%;钡餐检查结果与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期用直肠肛管测压诊断HD,其操作简单,安全无损伤,并且诊断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15~52岁;4例有胎便排出延迟病史,11例自幼儿期有间歇性便秘、腹胀史;14例钡剂灌肠可见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的典型表现,6例行肛门直肠测压均未引出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所有患者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4例行Soave术,4例行Swenson术,8例行Rehbein术,5例行改良Duhamel术。术后排便功能良好。结论慢性便秘史、钡剂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是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主要诊断依据,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用经肛门SoaveⅠ期脱出根治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随访,探讨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脱出非开腹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应用经肛门SoaveⅠ期脱出根治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9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年龄1.92岁,均经钡剂灌肠、直肠测压和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随访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经肛门直接脱出38例,由于痉挛段位于结肠肝区腹腔镜辅助下脱出1例;直接拖出痉挛段最长60 cm,至横结肠;平均切除结肠58 cm,最长75 cm;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均于术后2~4 d进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3 d,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时排便2~4次/d,半年时排便1~3次/d,无粪污,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对于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特别是痉挛段位于脾区及脾区以远的,非开腹根治术是可行的和安全的。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特别是洗肠是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非开腹根治术的基础,而彻底切除痉挛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44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一年以上的随访及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除3例并发症较重外,23例术后远期并发症较轻,并发症包括肛门污便(40%),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HD)是由于先天性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所致肠道发育畸型,故又称为肠管无神经结细胞症,为小儿最常见的结肠先天性畸型,发病率仅次于直肠肛管畸型,位居第二位。近20年来,临床上虽然已应用直肠组织检查、乙酰胆碱酯酶定性检查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诊断,但X线检查仍然是最常用、确诊率很高的检查方法。笔者通过对20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征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0.
王晴  王颖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6):314-315
目的 总结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自2 0 0 1年对 18例经钡灌肠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施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法为距齿状线上约 0 .5cm游离直肠粘膜 ,向近端游离直肠粘膜管至腹膜返折后横断肌鞘一周 ,劈开肌鞘后壁 ,游离直肠、结肠达到要求后切断 ,断端与肛门齿状线切缘缝合固定。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90~ 14 0分钟 ,术中出血 2 5~ 4 0ml,切除肠管长度 15~ 2 8cm。术后 2周开始扩肛。全部病例随访 2个月~ 2 .5年 ,每日排便2~ 3次 ,无腹胀便秘复发、吻合口狭窄、污便、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疗效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手术安全的优点 ,符合现代微创的医学理念。此术式适用于短段型及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42例,其中Duhamel术9例,Swenson术11例,Soave术6例,Rehbein术10例,直肠后壁肌切除4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形斜吻合术2例。术后污粪、便秘、小肠结肠炎及肛门狭窄发生率21%。认为:手术疗效是与术前充分准备,选择适宜术式,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加强护理,精心喂养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M无痛保护膜与红外线烤灯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肛门护理中的应用对比。方法将160例行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0例,患儿术后拔除肛管后肛门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和红外线灯烤进行护理,实验组80例,患儿术后拔除肛管后用3M无痛保护膜喷涂肛门皮肤,并进行暴露。结果实验组使用3M无痛保护膜在皮肤潮红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较好的作用(P=0.001),起到了有效保护皮肤及促进皮肤愈合的目的 ,可有效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减轻护理人员及家属的负担,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两组患儿家属主观感受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M无痛保护膜方便实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02-104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儿外科采用手术诊断确诊先天性巨结肠24例,巨结肠同源疾病22例,均采用超声检测。结果先天性巨结肠24例、巨结肠同源疾病22例,超声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敏感性83.33%(20/24),特异性18.18%(4/22),符合率52.17%(24/46),漏诊4例,均为直径在0.5~1.0 cm者。按照所在部位以及病变范围大小,巨结肠表现为近端扩张肠管伴不同程度的气、粪、粪石混杂强回声,后壁衰减,在交界处,可出现远端管径瘪陷、管径细小情况,范围随着病变范围扩大而扩大,甚至出现直线状气体回声,同时随着管径缩小,肠段走形越来越僵硬,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论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较高,无创、便捷,敏感性好,但容易将同源性疾病误诊。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Manometric pressure asymmetry of the anal sphincter exists in the anal canal. There are reports about the anatomy of the anal sphincter,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figuration and the pressure asymmetry of the anal sphincter is not clear.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 evidenc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al sphincter pressure asymmetry.Methods PC polygram HR at the state of relaxing and squeezing was used in 27 normal children and 12 abnormal ones with fecal incontinence. Results In normal children, longitudinal pressure gradients existed at eight channels in the anal canal, and the maximal pressure 1 cm from the anal verge. Longitudinal pressure asymmetry changes of eight channels also existed in the anal canal, from 3 cm to 2 cm to 1 cm from the anal verge. The high pressure distribution changed from the posterior to the anterior anal canal. Anteriorly, 1 cm from the anal verge, the maximal pressure was formed in the anal canal. However, neither longitudinal pressure gradients nor longitudinal pressure asymmetry changes were seen in patients with fecal incontinence.Conclusion The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triated muscle complex possibly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sure asymmetry of the anal sphincter, which is essential to an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经肛门拖出或结合腹部小切口根治先天性巨结肠3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经肛门或结合腹部小切口巨结肠根治的初步经验及短期随访效果。方法:2002年3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34例先天性巨结肠,其中11例常见型采用工期经肛门拖出根治手术,拖出肠管长22~37cm,对长段型或拖出困难者,采用经肛门辅以腹部小切口根治23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结果:11例经肛门Ⅰ期拖出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术后4~7天出院。经肛门辅以腹部小切口根治23例,有3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裂开,经再次手术痊愈。均于术后2周开始扩肛,随访l~10个月,平均大便一天3~4次,成形,偶有夜间排便,无污粪。结论:工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全新的手术途径,降低了传统根治的并发症。适应于婴幼儿常见型巨结肠的治疗,效果好。经肛门辅以腹部小切口根治者,亦优于其他术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在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D)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价。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确诊并行了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或肠造瘘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 192例,收集其病案资料,并行根治术中期随访,评价其肛直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192例 HD患儿中,139例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53例行肠造瘘术。术前诊断依据典型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和直肠吸引活检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0.1%、92.1%、97.9%。66例(60.5%)获中期随访,小肠结肠炎2例(3.0%),污粪2例(3.0%),无便秘复发、大小便失禁、肛门狭窄,男性患儿均有阴茎勃起现象,生长发育与正常婴幼儿相当。门诊随访25例,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15例钡剂灌肠检查显示肠道形态恢复良好;直肠肛管测压11例,10例(90.9%)肛门松弛反射恢复正常,1例未见松弛反射。结论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作为3月内婴儿 HD术前诊断的金标准;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设计符合生理,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适合0~3个月小婴儿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邓罕  李光华  何长林  童创  王建国 《安徽医学》2013,34(12):1807-1810
目的 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5例.结果 术后B组排便次数和控制排便时间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挤压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初感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距肛缘≤4 cm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明显差于〉4 cm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联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在肛周脓肿切除术后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切除术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联合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rh-bFGF。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创面疼痛、愈合情况、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创面疼痛、创面分泌物、创面肉芽组织评分及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fecal incontinence severity score,Wexner)均降低,肛管高压带长度缩短,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切除术与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5 例接受手术治疗 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切除术组和挂线术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 瘢痕大小、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近期与远期疗效、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 结果 挂线术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创面瘢痕面积低于切除术组(P <0.05); 两组患者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疼痛VAS 评分高于挂线术组 (P <0.05);两组患者肛门功能Wexner 评分、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切除术组患者中出现1 例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后遗症出现。结论 改良的切除缝合与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 性肛瘘疗效相当,并发症和后遗症少,改良切除术较挂线术能有效缩短愈合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