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高渗透压血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脑卒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衰)与高渗透压血症的相关性及有关因素。方法总结59例脑卒中并发急性肾衰患者(急性肾衰组)和76例肾功能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两组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与血清肌酐值进行相关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卒中并发急性肾衰的有关因素。结果平均血浆渗透压急性肾衰组[(320.98±30.63)mOsm/L]明显高于对照组[(295.49±17.7)mOsm/L](P<0.001)。平均血清肌酐急性肾衰组[(298.15±94.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93.47±33.34)μmol/L](P<0.001)。两组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与肌酐均呈正相关(r=0.45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渗透压血症(OR=4.40,95%C I=1.91~10.1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3~4级(OR=4.58,95%C I=2.01~10.43)、静滴甘露醇(OR=8.88,95%C I=1.74~45.27)与脑卒中患者急性肾衰有关联。结论血浆渗透压升高与脑卒中并发急性肾衰有密切关系。高渗透压血症、SIRS 3~4级和静滴甘露醇是脑卒中并发急性肾衰的联合因素或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7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SAP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98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中,有115例并发S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846,95%CI 2.311~5.083,P 0.001)、糖尿病(OR=2.291,95%CI 1.601~3.945,P=0.0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064,95%CI 1.759~3.528,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 8分(OR=1.814,95%CI 1.502~2.452,P=0.001)、意识障碍(OR=2.325,95%CI 2.005~3.404,P=0.008)、吞咽障碍(OR=2.457,95%CI 2.221~4.017,P 0.001)、出血转化(OR=1.828,95%CI 1.653~2.523,P=0.012)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时NIHSS评分 8分、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出血转化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缺乏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1—2016-04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50例为观察组,15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442,95%CI 0.278~0.703,P<0.001;糖尿病OR=0.342,95%CI 0.209~0.520,P<0.001;25(OH)D缺乏OR=0.231,95%CI 0.139~0.383,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305,95%CI 0.266~0.531,P<0.001;糖尿病OR=0.291,95%CI 0.108~0.506,P<0.001;25(OH)D缺乏OR=0.225,95%CI 0.139~0.383,P=0.032.结论 25-(OH)-D缺乏可能为CSVD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05例青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脑卒中病史及家族史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脑卒中病史及家族史、心脏病与青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P0.05~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超重、脑卒中病史及家族史是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91,95%CI:4.779~22.594;OR=2.990,95%CI:1.420~6.295;OR=3.328,95%CI:1.447~9.080;OR=3.625,95%CI:1.421~7.791;均P0.01)。结论高血压病、肥胖、脑卒中病史及家族史是青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复查结果分为HT组和非HT(non-HT)组,同时将HT组分为出血性梗死(HI)亚组和脑实质血肿(PH)亚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发病48 h内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各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其对HT的预测意义。结果 CT结果显示,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HT者87例(46%),其中HI 66例、PH 21例。HT组血清铁蛋白水平[(175.49±109.09)ng/m L]明显高于non-HT组[(117.25±78.42)ng/m L](P0.01)。PH亚组血清铁蛋白水平[(245.18±103.63)ng/m L]明显高于HI亚组[(153.31±101.84)ng/m 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1.000~1.008,P=0.029),同时也是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1~1.011,P=0.021)。血清铁蛋白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和P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95%CI:0.611~0.763,P0.001)、0.782(95%CI:0.652~0.913,P0.001),预测值分别为131.5 ng/ml、182.0 ng/ml。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PH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酸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7-03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神经内科的1 84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不同梗死部位分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658例)和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1 185例)。采集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空腹血糖、尿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空腹血糖(OR=1.070,P=0.030,95%CI 1.009~1.136)和尿酸(OR=1.299,P=0.034,95%CI 1.198~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腹血糖高和高尿酸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认知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对比VCIND组和对照组的血管病危险因素、生化指标、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VCIND组115例,对照组147例。VCIND组患者高血压(73.9%vs 53.1%,P=0.001)及既往卒中史(60.9%vs 34.7%,P0.001)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VCIND组空腹血糖(P0.001)、同型半胱氨酸(P0.001)、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VCIND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39)pg/ml vs(2.90±0.27)pg/ml,P=0.043]。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病史[比值比(odds ratio,OR)6.46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835~14.725,P0.001]、同型半胱氨酸(OR 15.726,95%CI 7.198~34.358,P0.001)、血糖水平(OR 1.864,95%CI 1.367~2.541,P0.001)是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T3(OR 0.351,95%CI0.192~0.647,P0.001)是VCIN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卒中病史、高血糖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T3是VCIN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100例MSA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26分)27例、轻度认知障碍组(22~25分)35例、重度认知障碍组(≤21分)38例。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MSA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1纳入入组年龄和其他因变量显示,认知水平与入组年龄(OR=1.109,95%CI:1.037~1.187,P=0.003)、受教育年限(OR=0.770,95%CI:0.666~0.890,P<0.001)相关,已戒酒组MSA患者(OR=0.239,95%CI:0.064~0.885,P=0.032)出现认知损害的风险较仍在饮酒组低。模型2纳入发病年龄分析显示,认知水平与发病年龄(OR=1.115,95%CI:1.043~1.192,P=0.001)、受教育年限(OR=0.782,95%CI:0.677~0.904,P=0.001)相关,已戒酒组MSA患者(OR=0.230,95%CI:0.062~0.858,P=0.029)出现认知损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血浆渗透压测定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渗透压测定在临床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 2 1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入院血浆渗透压测定 ,其中 35例在第 1周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者入院血浆渗透压水平 (30 5 .6 6± 13.4 5mOsm/kg .H2 O)高于存活者 (2 92 .0 1± 9.0 0mOsm/kg·H2 O) ,入院血浆渗透压是影响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7.75 ,95 %CI 3.2 2~ 16 .90 ) ,其水平与脑卒中类型 (出血或缺血 )无关 ,与病变程度有关。动态监测显示血浆渗透压与甘露醇用量有关。结论 血浆渗透压是评价急性脑卒中预后并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期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对450例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术前是否 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和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术前再出血 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高达23.56%(106/4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 压(OR 4.221,95%CI 2.969~5.472,P <0.001)、合并脑血管痉挛(OR 2.015,95%CI 1.274~2.756, P =0.005)、癫痫(OR 3.093,95%CI 1.980~4.206,P <0.001)、DSA检查(OR 1.684,95%CI 1.103~2.265, P =0.002)、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 2.465,95%CI 1.887~3.042,P <0.001)、肿瘤直径≥10 mm (OR 3.046,95%CI 2.060~4.031,P <0.001)、剧烈咳嗽(OR 3.594,95%CI 2.447~4.741,P <0.001)、 情绪异常波动(OR 2.756,95%CI 1.928~3.585,P =0.002)、过早搬动或下床活动(OR 4.226, 95%CI 2.769~5.683,P <0.001)、用力排便(OR 2.451,95%CI 1.810~3.092,P <0.001)、Hunt-Hess分级高 (OR 1.073,95%CI 1.031~1.114,P <0.001)等因素为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后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 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前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性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青年烟雾病患者的卒中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青年(18~45岁)卒中型烟雾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出血性卒中组和缺血性卒中组进行亚型分析,对比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以同期未发生卒中的烟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组108例卒中型烟雾病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22例(20.4%),缺血性卒中86例(79.6%)。出血性卒中组中脑室出血12例(54.5%),脑实质出血7例(31.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3.6%)。缺血性卒中组中大动脉梗死型21例(24.4%),血流动力学梗死36例(41.9%),穿支动脉梗死29例(33.7%)。出血性卒中组与缺血性卒中组性别和合并动脉瘤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卒中对照组共10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动脉瘤(OR?10.569,95%CI?1.524~73.274,P=0.017)为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增龄(OR?1.058,95%CI?1.004~1.115,P=0.034)、合并糖尿病(OR?4.005,95%CI?1.766~9.080,P=0.001)、高铃木分期(OR?1.363,95%CI 1.037~1.793,P=0.027)为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青年烟雾病患者的卒中类型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血流动力学梗死和脑室出血分别是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增龄、高铃木分期、合并糖尿病和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青年烟雾病患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预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湖北省4个研究中心共收集29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和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非脑血管疾病对照人群290例,检测其血浆hsCRP水平,并进行5年随访研究,分析血浆hsCRP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卒中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3.8)和(1.3±2.2)mg/L,t=8.048,P<0.01];脑卒中组在5年随访中发生再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者血浆hsCRP水平与未发生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4±4.3)和(2.7±3.3)mg/L,t=3.496,P<0.01];脑卒中患者血浆hsCRP水平超过3 mg/L者较hsCRP水平低于1 mg/L者发生死亡或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为2.807(95%Cl1.544~5.495,P<0.01).即使在排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的影响,脑卒中患者血浆hsCRP水平>3 mg/L时,其发生再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显著高于hsCRP水平<1 mg/L者(OR 2.661,95%Cl 1.323~5.352,P=0.006).结论 血浆hsCRP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在脑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能作为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院内延迟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就诊于台州地区9家基层医院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资料,统计院内延迟时间(门-针时间)(door -to-needle time,DNT)以及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根据 DNT平均值及DNT是否超过60 min进行分组,并分析影响DNT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入组28例患者,平均DNT为(79.50±26.97)min。DNT≤79.50 min组相较于DNT>79.50 min 组,到院至卒中团队接诊时间(P=0.007)、到院至谈话时间(P<0.001)、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P <0.001)、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P<0.001)以及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至用药时间较短(P<0.001),高血压病(P=0.049)、高脂血症(P=0.007)及心房颤动病史(P=0.022) 比例较小,收缩压相对较低(P=0.021)。比较DNT≤60 min及DNT>60 min组,前者到院至出发行CT检 查时间(P=0.025)、到院至完成CT时间(P =0.001)、到院至谈话时间(P<0.001)、到院至到达病房 时间(P<0.001)、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P=0.009)以及完成CT至用药时间较短(P <0.001),血 糖水平相对较低(P =0.001),糖尿病(P=0.001)及高脂血症病史(P=0.030)比例较小。Logi sti c回 归分析显示,到院至完成CT检查时间[比值比(odds ratio,OR)0.9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17~0.992,P =0.005)]、到院至谈话时间(OR 0.501,95%CI 0.320~0.781,P =0.003)、到院至 到达病房时间(OR 0.925,95%CI 0.886~0.970,P =0.010)以及完成CT至用药时间(OR 0.796,95% CI 0.620~0.982,P =0.005)、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OR 0.496,95%CI 0.312~0.804,P =0.037) 的延长、血糖的升高(OR 0.610,95%CI 0.281~0.969,P =0.017)是DNT≤60 min的阻碍因素。 结论 基层医院到院至完成CT检查时间、到院至谈话时间、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到院至得到化验 结果时间、完成CT至用药时间以及血糖是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DNT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 =1.381,P = 0.2 23),校正H 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 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 =1.284,P =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 =1.455,P =0.193;CE:OR =1.111,P =0.857;SAD:OR =1.852,P =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 =1.441,P =0.297;CE:OR =0.894,P =0.864;SAD:OR =1.836,P =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分析72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肾功能损害患者(肾功能损害组)和80例肾功能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各项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肾功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大剂量甘露醇、高渗透压血症和SIRS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肾功能损害有关(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GCS评分低、大剂量甘露醇、高渗透压血症和SI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 方法 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 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 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 结果 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 c irculation i nfarct,ACI)梗死 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 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 (均P <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 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 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6~0.718,P<0.001]、 3个月(OR 0.592,95%CI 0.472~0.744,P<0.001)、6个月(OR 0.636,95%CI 0.516~0.785,P<0.001)、 1年(OR 0.719,95%CI 0.591~0.876,P =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 险高于PCI 组(OR 1.272,95%CI 1.075~1.505,P =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 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 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亚型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IS患者,根据2007年的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IS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卒中(AT)79例、心源性栓塞(CE)20例、穿支小动脉闭塞(SAD)26例,不明原因5例;同期纳入145例同社区、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IS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SAA水平的潜在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A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A水平与IS、IS亚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10.15±5.21)ng/mLvs(8.83±3.82)ng/mL,P<0.05〕;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10.77ng/mL)发生IS风险是最低组(≤6.33ng/mL)的1.83倍(95%CI1.13~2.18,P=0.025)。AT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OR=1.62,95%CI 1.05~1.89,P=0.029),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1.43,95%CI1.01~1.71,P=0.034)。在NIHSS>15分的IS患者中,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严重程度是最低组风险的2.13倍(95%CI 1.34~3.69,P=0.043)。结论 SAA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预测IS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