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50~59岁人群慢性AF的发病率为1%,而80~89岁AF的发病率则高达22%.慢性AF患者心功能减退,易发生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时致残甚至致死.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复杂,大量的研究显示AF是一种自我延续性心律失常,即所谓房颤连缀(AF begts AF),研究认为其中的主要机制是AF引起了心房电重构(Atri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AER).新近研究认为心房结构重构也在AF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心房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重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约为 0 .2 %~ 0 .3% ,6 0~ 90岁年龄组发病率增至5 %~ 9% [1 ] 。新近 Framingham的研究表明 AF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因素使患者病死率增加 [2 ] 。 A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为非单一机制 ,普遍认为持续性 AF是由于心房内的多子波折返 ,每 1个折返环本身都在不停地改变其大小及传导方向。近年来 ,在 AF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 ,两个方面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发现部分 AF起源于心房内某些部位如肺静脉口…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的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人群患病率为7.2%,≥80岁者达到5.1%~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中国AF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F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0~59岁人群为0.5%,≥80岁人群为7.5%,据此估计全国有AF患者800万。AF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包括脑卒中及外周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2014AHA/ACC/心律学会和胸外科学会联合发布了新版AF患者管理指南,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下的AF患者发病率为1%,75~84岁的AF患者高达12%,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年龄达到80岁以上[1-2]。年龄作为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自主神经系统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外报道其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2%,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增高,80岁以后达到10%~17%~([1])。国内早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AF发病率为0.77%,其中50~59岁人群为0.5%,而大于80岁者则上升到7.5%~([2])。目前中国AF患者近800万。据报道AF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6.
我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率为0.61%,约有100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7.2%。平均70岁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5.3%,80岁以上住院AF患者占住院AF患者的32.9%[1-2]。大量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近2%[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目前AF患者达266万,预计至2050年增加5倍,我国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77%[2]。AF主要危害之一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其导致卒中的危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在50~59岁人群中仅为1.5%,而80~89岁人群可高达23.5%[3]。临床研  相似文献   

8.
除期外收缩外,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AF导致心房正常的电和机械活动的丧失。由于增加了的预期寿命及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比例较大,以致AF的流行稳步增长。AF的发病率65岁以上年龄组上升至4%,大于75岁的老年人AF的发病率大约有一半。对AF病人的治疗目标是恢复窦性节律。本研究目的是使用Doppler  相似文献   

9.
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其预防—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颤(AF)引起卒中的发生,在成人中占0.4%,这种危险通常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60岁以上成人中占2~4%。AF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最高记录是25%。Framingham心脏研究所发现,与正常窦性心律对照人群比较,AF而无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卒中发病率增加5倍,房颤而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卒中发病率增加17倍。 AF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很多疾病,它们可有症状亦可无症状(隐匿性),卒中是最显著的有症状的表现,也包括暂时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10.
缝隙连接蛋白40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人群中总发病率达1%,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75岁以上者可达10%。我国部分地区AF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1],发现1999-2001年间AF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为7.9%。AF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5%的中风事件与AF有关[2]。虽然AF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具体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仍然不清,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AF是一直困扰心脑血管医生的难题。目前对心房电活动的离子决定因素在AF发生中的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Framingham研究发现,AF人群发生率约为0.5%.随年龄增长,AF发生率增高,60岁以上人群AF的发生率高达6%以上.……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在50岁以下人群,AF发病率为0.5%;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为3—5%;在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10%。AF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比正常人群增加1倍,脑卒中发生率是窦性心律的4—7倍,AF还是75岁以上人群中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AF可以导致其他重要器官栓塞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上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7.2%,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1%~15%[1]。AF是血栓栓塞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在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中,栓塞的发生率和危险性更高。另外AF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及猝死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50~59 岁人群中 AF 患病率为 0.5%,80 岁及以上人群为 7.5%[1];并发脑栓塞的比例在 70 岁 AF 住院患者中为 24.8%,80 岁及以上达 32.86% [2],其 30 d 病死率高达 24%,幸存者多为残疾 [3];AF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成倍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预后[4-6].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AF)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1%~2%,由于人口老龄化及AF危险因素增加,发病率在未来30年将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AF患病率0.71%,75岁以上老年人增至2.35%[1]。AF不仅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认知障碍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同时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以下对近5年来AF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房颤的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大对AF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AF相关因素中,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瓣膜病是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早搏而居于第三位,发病率约1%,在年龄>60岁人群中为6.5%,在8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则高达30%[1]。因此AF一直是临床上心律失常治疗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着重就胺碘酮在AF治疗应用中的价值研究,综述如下。1房颤的分类及药物防治目标1.1房颤的分类以往AF分类缺乏统一标准,从而影响了对AF的深入研究。近来由欧洲心血管学会(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 SPE)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AF命名和分类标准[1],弥补了AF分类不统一和命名混乱的缺陷。它建议将AF分类…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电重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约为0.2%~0.3%,60~90岁组发病率增至5%~9%[1]。尽管AF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明显症状,尤其可增加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房颇机制研究中突破性进展有二方面:一是发现肺静脉心房端等局灶起源可引起AF,经射频消融这些异位节律灶可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年龄>65岁人群AF发生率为5%,年龄>75岁可达10%[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AF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医疗问题[2]。AF发生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与抗血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伴有体循环栓塞的心脏病,在Dalen报道1000多例体循环栓塞病人中,57%有AF。AF在Fra-minghan人群中的总流行性男性为21.5%,女性为17.1‰。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5~34岁时约2.0‰,55~64岁时约增至30.0‰。大多数的AF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Hurst等发现230例AF者的92%有心脏病证据。特发性或“孤立性”AF只占AF原因的10%以下。目前非瓣膜性心脏病是引起AF的最常见原因,占50~80%。一、口服抗凝剂的治疗范围: 多年来对抗凝剂治疗 AF 病人存在着争论。同意在AF病人中用抗凝剂可预防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并推荐凝血酶原时间应延长到对照值的2至2.5倍。然而有2.4~8.1%的病人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而需要住医院或/和输血。1.0%~4.8%的病人可发生致死性出血,而以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近来研究证明用免脑促凝血酶原激酶使抗凝达到对照值的1.2至1.5倍时,会获得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