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内脱髓鞘假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脱髓鞘假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内脱髓鞘假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脱髓鞘假瘤以急性起病为主,病程呈单时相;影像学多表现为皮质下单一病灶、其强化呈非闭合性或与脑室垂直:病理学发现病灶呈炎性脱髓鞘样改变。结论脱髓鞘假瘤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脱髓鞘假瘤不宜手术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此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MRI诊断价值,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进行MRI检查,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显示2例病变均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临近未见伴有多发病灶。术前均被误诊为胶质瘤,经手术切除病变,病理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常将本病误诊为肿瘤,此时可以先使用激素试验治疗,以避免手术或放射治疗造成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脱髓鞘假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脑脱髓鞘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敏、感觉障碍为主,无明显头痛、头晕、恶心等高颅压症状。头颅MRI平扫:右侧额颞顶部颅内占位性病变。头颅MRI强化:右侧额叶可见团片状不均匀异常强化信号影,边界较清楚,周围见片状低信号水肿带。手术切除后病理检验提示脑脱髓鞘假瘤。结论脑脱髓鞘假瘤主要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脑内单发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多呈弥漫性强化或环形强化,酷似脑内原发肿瘤或转移瘤,常被误诊而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内脱髓鞘假瘤的MRI表现,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脱髓鞘假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多位于大脑半球脑白质内,位于脑室周围7例,多垂直于侧脑室长轴,左额叶2例,右颞叶1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常不清楚。在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影,T2WI上多表现为稍高信号影。部分病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水肿。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表现为典型的开环征,病灶边界明显环形强化,2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结论脑内脱髓鞘假瘤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临床及放射科医师需要结合临床表现,MRI表现能对本病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误判、误治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大脑脱髓鞘假瘤(demyelination pseudotumor,DP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大脑DPT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病灶多发1例,单发8例。MRI平扫显示,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强化,余7例均见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DP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是大脑DPT的典型MRI表现。  相似文献   

6.
炎性脱髓鞘性假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在MRI上多是单一病灶,占位效应及灶周水肿明显,故难与脑脓肿、神经胶质瘤、脑转移瘤等鉴别.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术前误诊为星形细胞瘤的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MRI及病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假瘤型炎性脱髓鞘病的临床及病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假瘤型炎性脱髓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 5例假瘤型炎性脱髓鞘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结果 :本组临床特点 :1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逐渐进展。 2症状、体征及 MRI均提示为单一病灶。 3MRI所见病灶比 CT大 ,可有占位效应 ,也可呈周边花边样或环形强化 (例 2呈均匀强化 )。病理呈炎性脱髓鞘改变 ;白质内大片脱髓鞘区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呈袖套样 ,伴有胶质细胞增生。也可主要累及灰质。结论 :1假瘤型炎症性脱髓鞘病可能是多发性硬化 (MS)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或者是 MS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之间的过渡类型。 2假瘤型炎性脱髓鞘病与胶质瘤不易鉴别 ,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者进行组织活检 ,不可急于手术。  相似文献   

8.
酷似肿瘤的脊髓炎性脱髓鞘假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脱髓鞘似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脊髓脱髓鞘假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中2例误诊为髓内肿瘤术后病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脊髓脱髓鞘假瘤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最常累及颈髓和胸髓,可伴有周围神经受损:脊髓脱髓鞘假瘤单时相起病,症状、体征提示为单病灶;MRI检金病灶多单发(偶可多发),占位水肿效应明显,增强后可呈非闭合性花环样或环肜强化;病理为炎性脱髓鞘改变,白质内髓鞘破坏并水肿,病灶内以小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聚集为主要表现;绐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脊髓炎性脱髓鞘假瘤MRI酷似髓内肿瘤,容易造成误诊。可试用激素治疗或组织活检,不要急于手术。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C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SCH的影像表现,其中男3例,女14例,平均47.4岁;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3例加做CT增强扫描.结果 17例CSCH的影像表现如下:(1)常见于中年女性,呈"哑铃形"或"葫芦状",边缘清晰,有占位效应,很少出现瘤周水肿、瘤内出血及钙化.(2)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T2WI高信号及出现延迟强化效应为其特征.(3)CT表现为高密度,明显强化.可有临近骨质的压迫性吸收,无骨质增生.(4)DSA显示血管正常或出现静脉期染色.结论 CSCH有比较典型的影像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影像资料,对其MRI特点及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脑镰旁15例,桥小脑角区3例,小脑幕旁5例,鞍结节2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大部分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非常显著强化。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发病率较低,但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EC)的临床与头颅MRI影像表现,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EC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平扫序列T_1WI、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CE-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脑桥小脑角池12例(左侧7例,右侧5例),桥前池3例,脑实质内2例(右侧枕叶1例,左侧额叶1例,病灶均发生于皮质区或皮质下区),左侧外侧裂池1例,枕大池1例,四脑室1例。其中4例病灶同时受累桥前池、鞍上池、侧裂池及环池等多个脑池间隙;全部病灶均呈囊性改变;13例长T_1WI、长T_2WI信号,4例T_1WI、T_2WI为混杂信号,3例T_1WI、T_2WI均为高信号;11例T_2FLAIR序列检查结果均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的絮状稍高信号影,6例为低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DWI序列检查结果为19例高信号,1例低信号。结论 EC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FLAIR及DWI序列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3例脊髓MS患者,对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处脊髓的形态、MR信号及病变的强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脊髓MS主要发生在颈髓,急性期局部脊髓肿胀,T1加权像病变呈等信号或边缘模糊的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活动期病灶呈斑片状、环状或弓形强化。反复发作病例、多发病灶其强化多样性,临床症状多变性。结论 脊髓MS有其特征性MRI表现,其与临床有较强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内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的MRI表现。方法 结合复习文献,尝试对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病例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MRI检查采用GE Signa扫描机。31例病理结果,神经节胶质瘤1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15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2例。结果 神经节胶质瘤MRI表现T1加权像为低信号囊性闭快,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局部灰白质界限不清。注射Gd-DTPA后,囊壁及结节增强为主。中枢神经细胞瘤MRI可见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团块混杂有低信号,T2WI:部分为等信号,部分为高信号。注射Gd-DTPA:表现为非均匀增强。神经节细胞瘤MRI表现质子密度像或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MRI显像可见病变在T1WI为黑色,而在T2WI为白色,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病灶条纹状,边界清楚,无水肿。结论 神经元及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为一类较少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其最终诊断仍取决于组织学。但该类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中部分病例具有一定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有益于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内脱髓鞘假瘤的MR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病理、临床与MRI影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经病理证实的8例病例的病理、临床及MRI表现并加以对照. 结果 临床表现以肢体运动障碍和(或)肢体感觉障碍最常见,亦可见癫痫等少见症状.MRI影像显示病灶均单发、以侵犯皮层下白质为主,"瘤体"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多较清楚,信号多为T1均匀低信号、T2均匀高信号,多明显均一强化,多有明显占位效应及灶周水肿.病理上病变处脑组织脱髓鞘,轴索尚保存.见大量淋巴细胞在血管周围围绕浸润呈套袖现象,此外尚可见大量的巨噬细胞以及胶质细胞增生. 结论 脑内脱髓鞘假瘤病理、临床与MRI影像的相关性较好,MRI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发生于幕上时与胶质瘤鉴别诊断相对较易,发生于幕下时与Ⅰ~Ⅱ级胶质瘤不易鉴别,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对于临床与影像学诊断均较困难者,可行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或脑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MRJ特征,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20例颅脑MS患者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特点、胼胝体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S以青、中年女性稍多见,急性、亚急性起病,多以视觉障碍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视觉诱发电位大多数异常.MRJ检查18例发现病灶,敏感性90%(18/20).病灶以双侧侧脑室旁、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半卵圆中心多发.病灶大、小不等,多数为圆形、卵圆形."直角脱髓鞘征"及"白质变脏征"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征象.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Flair序列显示病灶更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可呈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弧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 MS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脑部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诊断MS最敏感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脑淋巴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CT和MRI主要表现为:(1)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3)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PRES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为子痫/先兆子痫,2例为高血压脑病,1例为环孢菌素A(CSA)的神经毒性.12例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CT平扫检查,2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明显高信号影,较T1WI、T2WI更加清楚.注射Gd-DTPA后多无明显异常对比增强.1例DWI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层内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显示邻近的皮层下白质呈高信号.4例CT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CT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PR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RE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继发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肾功能衰竭3例,高血压1例。临床表现:7例均有头痛及视物模糊,伴有癫痫发作6例,恶心、呕吐4例,轻偏瘫、共济失调各1例。6例行头颅CT检查,3例枕叶低密度影,其中2例广泛脑白质水肿;1例多发小血肿;2例未发现异常。7例MRI检查显示枕叶均受累,同时伴小脑受累3例,脑干2例,额顶叶皮质下白质2例,尾状核、丘脑各1例。在脑叶呈脑回样、在其他部位呈斑片样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和Fair像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1例无强化,1例呈脑回样、斑片样和环状强化。4例DWI扫描,2例呈略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例未见异常。结论 头痛、视觉障碍和癫痫发作是PRES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  相似文献   

19.
The MRI manifestations of Hashimoto's Encephalopathy (HE) can vary from normal appearance, ischemic lesions, demyelination, vasogenic edema to atrophy. The diverse MRI features of H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made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monitoring the prognosis.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MRI manifestations in HE, two cases of H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a series of longitudinal MRI data, including T2 weighted image (T2WI), T1 weighted image (T1WI),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image (FLAI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 Although similar acute ischemic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 at the onset of HE in both cases, at follow-up, we observed different evolutions of HE on MRI between the two cases. It might partially account for the diversity of MRI findings (for example, a certain stage of HE). Clinical and MRI findings at follow-up also indicated that early treatment contributed to the recovery of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