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如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在这一首《题西林壁》的短诗中,同时说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名山须得名诗配。只要一提起庐山,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这首七绝。古往今来,匡庐记胜之诗什数以千计,但最得人们赞赏的,不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余杭那令人心醉的湖光山色,曾惹得无数诗人手痒,但他们又不得不在苏轼的这首七绝面前低首。确实,短短四十九个字,占尽西湖风光,是那样逼真而传神地勾画出她的倩影和风韵。千百年来,这首诗被公认为西湖的定评,以至人们索性把西湖又称为“西子湖”。  相似文献   

3.
财政考虑与汉代所谓重农抑商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很喜欢借用苏东坡咏庐山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去比喻变换角度观察和研究历史的出人意料之功效。在多角度地观察和研究中国历史时,财政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从《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以来,关于财政的记载史不绝书。围绕“食货”、“国用”为中心的财政考虑,一直是制约古代王朝制订和调整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倘若我们能有意识地从财政的角度去观察中国历史的全貌或者具体问题,就很有可能获得新鲜的感觉。本文旨在从“财政考虑”的角度,去重新分析人们通常所说的汉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  相似文献   

4.
享乐是人生的权利。古往今来,许多人都热切地向往与追求享乐。然而,究竟什么是享乐,人生在世应如何享乐,人们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有金钱美女就是享乐,有的认为吃好穿好就是享乐。诗圣李白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代枭雄曹操概叹:"对酒当歌,人在几何";大文豪范仲淹则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对享乐的看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享乐,怎样正确享乐呢?从字面上理解,"享乐"就是从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人们喜欢享乐,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因此,深入就意味着了解事实从而接近“新闻”。任何再高明的记者也得到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否则,将永远写不出有价值、有深度、鲜活可信的报道。那么,这是不是说,记者与生活实际,与采访对象贴得越近越好呢?不是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由于欣赏山景者身在山中,无法看到全山的概貌,因而不能真正领略庐山的奇伟雄姿,其距离太近了。如此道理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因此,“距离”是把握社会人…  相似文献   

6.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反思”以前背诵的诗句 ,暗问为什么会喜欢它们 ?为什么它们为人们所接受和激赏 ?不免刨根究底 ,欲弄个水落石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道理是很明白、明显的 ,然而王之涣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欲”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想东坡先生要识“庐山真面目” ,其途径也定与“更上一层楼”相类 ,须登到高处 (山顶 )方可 ,要“超越”出去才行。苏轼诗…  相似文献   

7.
横看成岭侧成峰─—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韩德民(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造就了客观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四个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四派相互驳难辩,延续了几十年,事实上框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构架,形成了美学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黎红 《人文杂志》2005,7(3):40-46
五四时期,一些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精神的学者,对儒学中受时人抨击较多的一些命题、范畴、世界观、人生观等,以返回原典的方式寻找其存在价值。他们还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儒学失真的原因,其剖析的前两个思路是承接、发挥康有为、张之洞、谭嗣同的观点而来。发明儒学真义,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事情,而且未必都是儒学原义。不过他们这种原孔与原儒的做法,同样也起到了批判“后儒版”儒学的作用,只是与新文化人士相比,他们是从比较委婉的角度来处理儒家弊端,进而实现儒家转型的。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百年已逝。然有关辛亥革命之研究,在过去百年间从未曾退出学界视线,且时常占据着学术的中心舞台。作为中华民国开国大事和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始终吸引着学人寻思考究,横看成岭侧成峰,以图再现其历史原貌,本专栏即是内部视角与微观叙事下的辛亥革命再审视。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之后,我又有幸参加几次全国和地方的红学讨论会,亲眼看到我国广大红学研究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良好成绩。对近年来红学研究中出现的这种新气象、新形势,我想,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古诗来形容,或许是较为恰当的。故借此为题,作一些简要的回顾,供同志们研究。一、红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组织人事部门在用人(尤其是提拔任用)之际,少不了考核这一环节。个别谈话征求意见更是必经的程序。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从不同人的眼里往往就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最后,即使是领导签字拍板,一锤定音,但由于分寸难以把握,或大才小用,或超前重用,或此才彼用,或勉为其用,结果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犯了主观臆断,用人失察的错误,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这类教训早已不乏其例。尽管许多人在摸索,但迄今尚无一套公认的人事综合素质考核的量化标准。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无论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古文字入手探讨字象与诗意的关系,提出诗意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体现在文字形象上,即诗意存在于文字笔画的空间中.本文通过古代论题"诗言志"和"诗以达意"中的"言"与"达"分别偏重时间和空间的区分.对孔子关于"观诗"论述中"观"字字形进行训诂考察,并对王维诗<辛夷乌>中字的象形特点对整首诗的诗意影响等现象做分析,揭示诗意与字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自然科学证实,时间和空间本身是变化发展的,而任何发展变化都存在于过程之中,进一步的逻辑结论应该是:时间和空间存在于过程之中。 但有人认为:时间和过程是一样的,说时间存在于过程之中就如同说时间存在于时间之中一样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李白《望庐山瀑布》绝句著作权的怀疑,四个方面的论证皆存在疏失:一、该首七绝对于同题五古的因袭,是正常的文学现象,不意味着其出自别人;二、此诗未载唐人李诗钞本及选本,亦未见时人引及,至多说明此诗在当时流传未广,不能据此否定李白的著作权;三、诗中"生紫烟"主要指庐山香炉峰生机焕发的吉祥景象,不能简单以烟雾遇阳光而消散的物理来刻舟相绳;四、七绝与五古风格的差异,是由于诗人的创作视角、情绪及时间的差异所致,不能证明七绝为伪作。七绝与五古各有优长,二者是具有互文性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传统的看法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此说乍看似颇在理,但却有两点存疑:第一,如果客观世界只存在特殊性事物,根本不存在普遍性事物,那何以能在我们的思维中有关于"普遍性"的认识呢?第二,如果普遍性中不包含特殊性,那何以理解列宁大加赞赏的"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包含着特殊东两的丰富性的普遍"(《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呢?可见,这个命题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命题由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并出现过两次.两次提出命题的角度及含义是有差别的.第一次是从本体论角度,即从矛盾的存在状况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是:矛盾的普遍存在是通过无数事物矛盾的特殊存在得以体现的.第二次是从认识论角度,即从如何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按传统的理解是:矛盾的普遍性质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质之中.这种理解有合理  相似文献   

16.
安置过去: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是人类活动所有地点的总和.人类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地点以使之富于意义.过去无法存在于时间里,只能存在于空间中.呈现过去的历史也呈现了人类活动的地方(场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对过去的认识与地图相关:是一幅与时空坐标相对应的历史地点的图示.文章把"安置过去"作为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认为"安置过去"把"过去"从时间中提取出来,把它安置在物质化的场所中,并且断言:任何符号体系中的历史都是有关这些场所的图示.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术》2007,(3)
《我》是穆旦创作于1940年的一首作品,本文试用新批评方法解读这首诗。诗中的"我"是残缺的、孤立的,隔绝于时间和空间,无法融入群体,失去那种和谐的整体性,这是现代的"我"焦虑的由来,也是每个"我"都难以逃脱的命运。诗歌对个我存在的意义、生命的困境作进行了很深的叩问与探寻。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视角分析唐宋书信,可以发现它具备程式、象征和角色表演等社会仪式的基本属性.其程式实现了文本照应过渡、引导解读的语篇功能;程式用语精确对应着交际双方的地位高低、长幼尊卑和远近亲疏,使社会礼制在文字交流中展现为一种角色化的仪式表演;书信的抬阙侧小则又把文本空间进行空缺和参差处理,使空间位置和形态演变为特殊的能指,既指涉礼义,又使宗法性的和政治性的礼规信仰,在文本中显形具象,栩栩如生.书信的仪式属性,不仅开创了仪式与文本互动的第四种方武,而且搭载于程武的本事部分,以经济性和超越时空的优势,活跃在封建社会运用非常频繁的应用文体之中,大面积地建构着等差性的礼仪秩序.  相似文献   

19.
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拉普拉斯 综合研究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之中。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不同而显现出事物的特殊面貌,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要了解事物的特殊本质,必须从它的一切联系和一切关系之中去把握。列宁说:“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列宁全集》38卷20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