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加工过程数据的膛线测评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加工过程数据的膛线测评技术,系统在数据采集中先对C/Z轴电机电流等模拟量数字滤波处理.利用检测器件实时采集现场加工信息,并送至下位机处理,下位机将处理结果送上位机显示、报警提示和存盘.同时计算膛线各指标误差并分析加工精度,获取膛线加工负载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得出本次膛线加工质量的参考数据和指出人工检验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基于火炮身管测量的管道机器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带膛线身管这一特殊的测量对象,研制了一种能自动测量火炮膛线的新型管道机器人.分析了该机器人的机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研究了其运动学和力学特性.实验证明,该机器人测量精度达到0.002 mm,多次测量的重复性误差小于0.002 mm,并且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位置反馈控制系统的误差原理和缠角定义及其与膛线方程的关系,分析了采用C=F(z)联动算法的LK6/LK8型数控深孔螺旋拉床拉削膛线过程中,刀杆转角跟踪误差对于不同类型膛线缠角精度和宽度等指标的影响,并给出了该误差与拉速、缠角、身管口径和伺服增益等参数关系的计算公式及降低其影响的应对措施。经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可为采用类似算法的深孔变截面沟槽拉削的误差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火炮身管膛线加工数据的离线处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采用数控电靠模代替机械靠模加工火炮身管膛线,火炮身管膛线的加工数据采用离线方式处理,机械靠模满足膛线缠角方程,以保证要相应Z轴直线位移情况下,C轴应该旋转的角度,并根据变化步长,指导靠模的生成,电靠模为动态加工数据,采用编译加解释方法完成数据处理,其步骤含情况分析、数据预处理及自动加工等.  相似文献   

5.
火炮身管膛线加工的轮廓一致性保证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体泮 《兵工自动化》2009,28(9):25-25,28
通过对火炮身管膛线加工过程的分析,提出膛线自动加工控制过程中膛线轨迹一致性保证技术,包括膛线方程数据细分归一处理方法、运动过程换向点校验修正技术、动态过程的轨迹验证。从定点采样过程数据看,整个过程Z/C联动轨迹的轮廓一致性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确保多次循环下轨迹的绝对重复。  相似文献   

6.
王体泮 《兵工自动化》2006,25(12):26-27
为保证火炮身管膛线数控自动加工过程的实时性,启动自动加工前,将用户选定的膛线加工数据按微直线进行粗插补,其结果按帧结构存放到主机扩展内存.动态过程中,只需从扩展内存中取数据即可.同时采用高速并行数据传递,及多级缓冲预读技术,以解决因主机在自动加工循环不确定周期过程中可能不及时分解数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火炮身管膛线缠角的传统检测方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充分分析膛线加工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机床本身的执行机构,通过搭载附加的专用膛线转角采集装置,完成膛线轨迹转角的采集、检测数据的无线传输以及与膛线理论曲线进行定点比较分析,从而评定实际加工的膛线轨迹与理论轨迹的偏差。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且操作简单,并已经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图像变换的火炮身管膛线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徐春广  肖定国 《兵工学报》2004,25(2):134-138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够对身管膛线参数进行检测的装置;讨论了膛线参数检测的原理;分析、证明了基于约当(Radon)变换的直线参数(角度和至给定点的距离)的检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图像变换的火炮身管膛线参数检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身管膛线的宽度和角度进行检测,并具有较高的抵抗噪声干扰的能力.考虑到光学系统对图像产生了一定的畸变,进而对膛线参数的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膛线参数的修正公式.最后,通过实例,实现了对膛线参数的检测,并对提高膛线缠角的检测精度和降低算法代价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运治  田茂均 《四川兵工学报》2013,34(2):100-103,120
针对地磁匹配导航对构建高密度、高精度的磁基准图的需求,结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效果较好的3种空间插值方法,用某地区的实测地磁数据进行了插值效果分析。对于插值效果的评价引人了交叉验证法,并借助误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误差、标准差和运算时间等6项评价指标对3种插值算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研究说明了3种插值算法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某平面同步传爆网络27点爆轰输出的时间数据,24发传爆网络的试验数据中,每发27个点爆轰输出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均小于0.6μs,爆轰输出时间最小值均出现在距网络中心最近的第1圆周上的点,而最大值均出现在最外围的点中。此外,分析了该爆炸网络不同位置点的爆轰输出时间差规律,深入研究传爆网络多点输出同步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出现上述规律的可能原因及提高传爆网络多点输出同步性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某枪弹底火以不同过盈量压入药筒后的撞击感度变化情况,基本明确了装配过盈量对底火感度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导爆管雷管延期体结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索式延期体的纺织方法,其秒量与铅结构延期体秒量的精度对比,并探讨改进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导弹电磁兼容已经成为导弹现代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弹上复杂线束在导弹电磁兼容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以某型号导弹为背景,基于CableMod软件平台,采用仿真预测试的方法研究导弹电磁兼容问题,讨论了如何建立适用于仿真的导弹结构模型与电气模型,并对导弹内复杂线束间的串扰,以及弹体对线束产生辐射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线束内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开敷设,且双绞屏蔽后相互串扰明显降低,并提出使用弹壁电缆套管代替U型电缆罩,能避免因缝隙产生的电磁泄露,抑制电磁辐射,有助于通过电磁兼容测试。  相似文献   

14.
一种便携式红外目标模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头罩式便携红外目标模拟器,采用微型黑体作为红外辐射源,采用卡赛格林平行光管作为光学系统,在可调光阑和电机的配合下,能够快速模拟出不同辐射强度、不同大小的红外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纤测速方法,研究了脉冲推力器用烟火型装药药剂配比和装药密度对燃速的影响。通过密闭爆发器,测试了药剂的燃速压强指数。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药剂虽然初期燃速不同,但后期燃速趋于相同;随着装药密度增大,燃速先增加、后减少;在装药密度1.45 g/cm3时燃速最高,可达到800 m/s. 在所测试压强范围内,烟火型药剂的压强指数为0.736 4,说明该烟火型装药药剂在一定压强范围内可稳定工作,能够实现脉冲推力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兵  侯明  王殿宇  董友亮 《兵工学报》2021,42(2):438-448
针对导弹发射的机弹分离过程存在较大不稳定性问题,通过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和刚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仿真分析了迎角对空空导弹初始弹射弹道的影响。参照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开展的一项使用标准机翼/挂架/带舵外挂物模型的捕获轨迹法试验,建立了相似的几何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29]中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四代战机在不同迎角下内埋弹射空空导弹的初始弹道。结果表明:在超声速条件下,迎角变化对导弹初始弹射阶段的六自由度运动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迎角的增大,导弹俯仰运动更剧烈、横滚角度更大、偏航角度更小,机弹分离的速度明显下降、分离的安全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激光引信具有定距精度高,抗电磁和声波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若鱼雷配有激光引信则可以提高其毁伤概率,使鱼雷在现代海战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简要分析海水的组成及其光学特性基础上,确定了水下透光窗口,讨论了激光束在水中的传输特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科学设计水下激光引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装药结构和弹形结构进行了全弹道多目标优化设计.首先从装药结构和弹形结构计算出发,建立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内弹道、外弹道(含空气动力)、终点弹道计算模型,然后应用三种不同类型的优化方法对火药弧厚、装药质量、弹头长径比、弹芯直径、弹体圆柱部长径比五个设计变量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硝化棉作为原料,选择碳系导电填料,通过液相共混复合法,制备了抗静电硝化棉薄膜。用高阻计和静电感度测试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表征了抗静电硝化棉薄膜的抗静电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添加1%的碳系导电填料时,抗静电硝化棉薄膜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2.2×109Ω和7.5×109Ω· m,相比纯硝化棉,分别降低了6个数量级和3个数量级。其静电火花感度为2.31 J,相比纯硝化棉,增大了14%,显示最佳抗静电性能。力学性能参数有所提高,说明导电填料的加入,不会削弱硝化棉本身的力学性能。制品内部形成的均匀导电网络会使静电荷消散。  相似文献   

20.
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伟国  刘维平  孙伟  李胜东 《兵工学报》2008,29(11):1358-1361
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环境因素是外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进行了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并结合人的行为模式,通过对装甲车辆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对于部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