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测定了烟蚜及其天敌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烟蚜及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一定差异.1和5日龄烟蚜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90和-23.54℃.低龄烟蚜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高龄烟蚜.被寄生后4 d内,烟蚜过冷却点从-23.70℃上升到-22.57℃,但被寄生后第5天烟蚜的过冷却点(-23.09℃)有所回落.被寄生烟蚜的过冷却点较未被寄生烟蚜高.僵化3 d内僵蚜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雌、雄蜂的过冷却点也不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僵蚜和烟蚜茧蜂雌成蜂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52和-21.05℃.因此,僵蚜的过冷却点较低,是进行冷藏的合适时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LG220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亚洲玉米螟新疆不同地理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对其抗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新疆不同地理种群非滞育5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乌鲁木齐种群的抗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8.96、-14.75℃,喀什种群的抗寒性最弱,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6.39、-11.62℃;在滞育5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塔城种群的抗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20.81、-16.20℃,喀什种群的抗寒性最弱,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8.46、-14.48℃。亚玉米螟北疆种群(不含伊犁种群)幼虫的抗寒能力强于南疆种群,滞育幼虫的抗寒能力强于非滞育幼虫。  相似文献   

3.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2013年和2014年,在陕西周至县选择4块麦田,调查分析麦红吸浆虫春季虫口基数、成虫发生量与小麦品种受害指标的关系及降雨量与各虫态种群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小麦粒被害率和单穗幼虫数与虫口基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当年3-5月上旬降雨量的影响;2014年雨量多,幼虫出土率显著较高,成虫发生和小麦受害明显严重。相同年份,不同田块小麦受害程度主要受小麦品种影响,无论当年虫口基数多寡,2a试验期间均以小偃22受害最严重,单穗幼虫数和粒被害率显著较高,其次为西农979,渭丰151和郑麦9023受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麦红吸浆虫的最佳滞育温度和时间,模拟田间温度在室内进行麦红吸浆虫滞育羽化研究。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在一次滞育时,分别于4、6、8、9、10、11℃下滞育60、75、90、105、120d均能出土羽化,其中在4℃下滞育75d一次羽化率最高,为31.67%;二次滞育时,有些温度下不能出土羽化,其中在8℃下滞育120d羽化率最高,为8.00%;对于2次累积滞育,在4℃下滞育75d的出土羽化率最高,为33.50%;2次滞育羽化后剩余活茧率均较低,最高也仅为4.00%;土中滞育的麦红吸浆虫死亡率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6.17%。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菊方翅网蝽的抗寒性和适生区域,对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越冬种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过冷却点为-10.97℃,冰点为-9.53℃;雄成虫过冷却点为-8.64℃,冰点为-7.40℃。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7.
麦红吸浆虫滞育期间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滞育阶段麦红吸浆虫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落土滞育前,其幼虫的海藻糖酶活性最高,入土后其活性迅速下降,到9月中旬活性开始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之后又迅速升高至滞育年周期中的最高水平;不同滞育阶段麦红吸浆虫从脱离麦穗到当年11月以前,一直未检测到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翌年2~4月,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急剧增加,至04-20达到整个滞育期间的最高值(0.504 2OD/(mL.m in));相同滞育阶段,裸露幼虫海藻糖酶活性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较结茧幼虫略高,并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滞育年限麦红吸浆虫海藻糖酶活性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antria cunea Drury)的食性与低温驯化和抗寒性的关系,选取沈阳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偏好、饥饿天数、低温驯化与其过冷却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不同的寄主树木中,幼虫取食率差异极显著,幼虫对龙爪槐的取食率最大(42.12%),对山杏的取食率最低(4.01%);不同饥饿天数处理对5龄幼虫的取食率和过冷却点都会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取食不同寄主树木的幼虫过冷却点不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白蛾越冬蛹在5.0,-15.0,-18.0℃温度条件下,进行24h和0.5h的低温驯化,在-18.0℃,24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17.50℃和-8.15℃);在5.0℃,0.5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13.00℃和-3.24℃),但各温度和时间组合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美国白蛾越冬蛹在供试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低温驯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集新疆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的棉铃虫幼虫,人工饲养建立8个棉铃虫地理种群,通过测定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LT_(50))及血淋巴中糖含量来比较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利用Logger-220过冷却仪对棉铃虫过冷却点的测定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之间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滞育蛹在-15℃和-20℃的室内条件下,50%个体致死所需的时间(LT_(50))分别为13.0d和0.4d,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滞育蛹血淋巴中的含糖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棉铃虫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种群雌虫滞育蛹血淋巴含糖量为2.72~3.10 mg/100mg,雄虫为2.65~3.02mg/100mg。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灌浆期麦穗幼虫调查方法、地学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模拟了吸浆虫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幼虫种群存在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青海省平均降水量为5.1 mm,比常年同期偏多60%,为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多;月平均气温为-6.8℃,较常年同期温度偏高0.3℃;共有3次冷空气过程。对2月青海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成因等。  相似文献   

12.
为害虫三叶斑潜蝇的检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对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期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差异显著,其中7日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并随着蛹期的延长,过冷却点有降低的趋势.幼虫、老熟幼虫、1日蛹、7日蛹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4.21、-16.74、- 18.76、-21.97和-21.31℃,冰点分别为-12.06、-14.55、-17.07、-21.05和-20.03℃.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30-4839
【目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之一,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测定亚洲小车蝗卵不同发育阶段及低温驯化后卵的过冷却点及体内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以揭示亚洲小车蝗卵抗寒性的生理生化机理。【方法】从四子王旗葛根塔拉草原采回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产卵笼内用玉米叶饲养,每日收集卵囊。将卵囊放入盛有土壤的塑料杯中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同时,将当天产下的卵囊置于0℃低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驯化,以获得不同驯化时间的卵。采用热电偶法测定卵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在25℃的恒温条件下,从卵产出至产后120 d,亚洲小车蝗卵的过冷却点逐渐降低,氨基酸总量变化不显著,而小分子糖醇含量变化显著。在蝗卵内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20-8.35 mg·100 mg-1),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丙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0.51-0.88 mg·100 mg-1)。过冷却点与脯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天冬氨酸、胱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亚洲小车蝗卵内均检测到6种小分子糖醇,其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差异显著。其中,甘油含量最高(56.14-160.00 μg·g-1),其次为海藻糖(13.60-51.13 μg·g-1)和山梨醇(3.14-72.30 μg·g-1),再次为肌醇(3.19-22.15 μg·g-1)和葡萄糖(3.59-25.40 μg·g-1),果糖含量最低(1.28-11.33 μg·g-1)。随着卵的发育,卵体内海藻糖、甘油、肌醇和山梨醇的含量上升,葡萄糖含量下降,而果糖含量在产卵后90 d内处于升高趋势,120 d时急剧下降。除果糖外,过冷却点与甘油、海藻糖、肌醇及山梨醇含量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低温驯化卵30 d后,其过冷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6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1.28℃,甘油含量增加了43.01%,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73.54%。驯化9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2.15℃,甘油和肌醇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9.39%和36.18%, 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87.98%。低温驯化对海藻糖、山梨醇和果糖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随着亚洲小车蝗卵的发育,其体内甘油、海藻糖、肌醇和山梨醇等4种小分子糖醇及甘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等3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而过冷却能力逐渐增强。0℃低温驯化引起蝗卵内甘油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过冷却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低温胁迫下草莓花半致死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草莓花的抗寒能力,比较不同草莓品种的抗寒性,以宁玉、红颊草莓花为试材,研究不同低温胁迫下组织电解质外渗率(REC)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其半致死温度(LT50);在半致死温度下设置不同时间,测定REC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宁玉、红颊草莓花的电解质外渗率呈S型曲线,LT50分别为-3.41℃、-2.78℃,1.5 ~3.5h为草莓花在LT50下临界冷害时间.  相似文献   

16.
杏品种花器官过冷却点及结冰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弄清不同发育时期杏花、幼果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变化,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差异,为杏花期霜冻害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3个杏品种为试材,利用能准确模拟自然界霜夜降温过程的人工霜箱,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官、幼果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统计杏花器官受冻情况。【结果】随杏花发育进程的推移,3个杏品种自大蕾期至幼果期过冷却点、结冰点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抗寒力下降;不同品种、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结冰点存在差异,品种间表现为花器官过冷却点、结冰点越低,抗性越强,从过冷却点到结冰点的平均温度“跃升”值越大;过冷却点并不表示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范围。花瓣过冷却点频率分布较雄蕊、雌蕊分散;杏花器官通过保持过冷却状态回避低温伤害,但对结冰十分敏感,一旦结冰,升温后花器官均受害而褐变。【结论】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3—14日青海省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局地温度方程,定量分析了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和各自的贡献,结论如下:(1)此次过程是青海省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并且自西向东爆发。过程前期形成典型的寒潮中期倒大“Ω”流型。上游有强冷平流输送,500 hPa冷中心-44℃,700 hPa冷中心-28℃。青海上空西北风风速26 m/s,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横向非地转正次级环流也利于地面降温。(2)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1060 hPa,影响青海的冷高压达1050 hPa。过程中青海西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负变温最大为-18℃,最低气温平均下降10~13℃,格尔木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东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时负变温最大-11℃,最低气温平均下降6~8℃,河南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地面风速在13日、14日白天都增大,并以偏西风为主。(3)此次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由温度平流项和对流变化项决定,且这2项对青海西部的降温贡献大于青海东部。冷气团的个别变化项对降温也有一定贡献,对东部和西部的贡献基本相等。非绝热项对西部起增温作用,对东部的温度变化没有作用。(4)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寒潮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对降温起主导作用,过程前期应关注温度平流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束时应关注对流变化。个别变化项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冷空气强度和冷气团变性程度。非绝热项的影响决定于大气中发生相态变化的水汽含量,对温度变化有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参照秦玉川等测定昆虫过冷却点的方法,对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雌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4.19℃和—19.16℃;雄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3.45℃和—18.71℃,表明凹唇壁蜂在本地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沙坡头区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春小麦物候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4节气气候变化及春小麦物候期的响应.结果表明,沙坡头区24节气的平均气温呈单峰型准正态分布,小暑和大暑是全年最热节气,平均气温均为23.1℃,小寒为最冷节气,平均气温为-7.3℃;平均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单谷型,升温幅度最大值出现在春分,为0.25℃/d,降温最大幅度出现在霜降,为-0.26℃/d;相邻节气之间平均气温变量曲线也为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清明,变量达0.22℃,是上升最快的节气,谷值出现在霜降,变量为-5.5℃,是气温下降最显著的节气;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沙坡头区后16年(2000-2015年)各个节气平均气温比前15年(1985-1999年)气温普遍偏高,差值在0.2 ~3.3℃;惊蛰、清明、芒种和小暑4个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中,芒种和小暑平均气温随年份呈显著性升高.平均气温对各物候期影响十分显著,气温升高,加速了物候进程,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出现延长现象,生殖生长期出现缩短现象,其全生育期呈现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