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情况,掌握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为相关部门监督抽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采集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222份,按照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第二法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依照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222份市售熟肉制品中,127份检出亚硝酸盐、检出率57.2%,平均含量7.8 mg/kg,14份样品超标、超标率6.3%。腌腊肉亚硝酸盐检出率100%,牛肉、猪肉中亚硝酸盐检出率均超50%,专营店售卖的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高。结论 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仍存在超标使用和滥用亚硝酸盐的状况,但总体情况是可控、安全的,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亚硝酸盐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2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4963-2011蜂蜜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第9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1886.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硫酸钠GB 1886.1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  相似文献   

4.
解读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月20日正式实施的新标准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现已代替了旧标准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文章解读了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从基本框架、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功能类别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在销售环节组织开展了儿童小食品专项抽检,全市共抽取薯类及膨化食品、糖果制品、饼干等小零食50批次样品,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50批次。抽检依据是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标准及产品明示标准和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批肉制品中磷酸盐的分析研究,按照GB 8967-2016中的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复合磷酸盐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均小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5.0g/kg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比较离子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卤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异同。方法对市售的10种卤肉制品,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卤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分析方法。根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离子色谱法测得的亚硝酸盐浓度在0.00~2.50 mg/L、分光光度法测得的亚硝酸盐浓度在0.00~0.3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离子色谱法测得的亚硝酸盐的加标回收率在95.6%-99.5%,RSD在1.3%-2.2%;分光光度法测得的亚硝酸盐的加标回收率在93.8%-98.9%,RSD在2.4%-3.6%。结论市售的卤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污染物限量标准,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离子色谱法与分光光度法对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卤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按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及卫生部的相关要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的程序,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的修订工作,主要对食品添加剂主体部分、加工助剂和食品用香料的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1)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同时也方便了广大标准使用者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2):219-246
(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4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26687-2011)第1号修改单。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钠》(GB 1886.1-2015)等1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GB 28307-2012)第  相似文献   

11.
楚雄州部分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楚雄州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为辖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原则从楚雄州6个县(市)的餐饮环节及农贸市场采集4类56件肉制品,按照GB/T 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对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进行检测及评价。结果 56件肉制品中检出亚硝酸盐残留肉制品30件,检出率53.6%,亚硝酸盐残留超标肉制品8件,超标率14.3%。4类肉制品中亚硝酸盐超标率分别为熟制猪肉33.3%,火腿肠25.0%,熟制鸡肉7.7%,腌腊肉无超标。结论楚雄州部分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存在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加强重点食品的风险监测与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云南省市售熟肉制品和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方法 在全省16个州市县中选取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及餐饮环节等为采样点, 随机采取熟肉制品1465份和餐饮食品3674份, 按照GB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及《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1465份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2.18%(32/1465), 3674份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44%(53/3674)。在不同流通环节中,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便利店和超市, 分别为9.09%(5/55)和1.67%(3/180)。在不同的监测地区,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检出率最高均为昭通地区, 分别为7.8%(11/141)和7.17%(18/251)。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肉制品及餐饮食品中均有检出, 说明云南省的食品中存在一定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对消费者的安全有潜在风险, 相关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监管,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6~2018年肉类制品中4种致病菌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弯曲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6~2018年, 在云南省16个地州市采集生肉、熟肉以及动物血液及制品3类肉类制品共2142件, 按照GB/T 4789-2010、GB/T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检测技术要求进行致病菌的监测。结果 2016~2018年, 在4981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致病菌378株, 总检出率为7.59%, 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3年的平均检出率依次为4.45%、8.30%、9.06%、8.97%; 散装样品致病菌平均检出率7.77% (369/4749)高于预包装(3.91%; 9/230); 生肉制品致病平均检出率(5.32%、13.6%、13.00%、9.65%)明显高于熟肉制品(3.88%、2.72%、2.14%、1.94%)。结论 2016~2018年云南省肉类制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最严重, 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最低。为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应加强肉类制品在包装、贮存、运输和烹饪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2016~2019年吉林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菌球菌污染现状。方法 采集2016~2019年吉林省9个地(市)级的餐厅、超市和零售市场等地点食品样本,共计2824件,根据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测定,采用率、构成比和X2检验的方法对检出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6~2019共监测样本2824份,总检出率2.02%;9个地区中白城市总检出率最高(4.59%),其次为四平市(3.82%),白山市总检出率最低(0.51%);13类食品中有8类食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焙烤及油炸类食品、餐饮食品、调味品、豆制品、冷冻饮品、肉及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和速冻米面食品,其中速冻米面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9.00%);餐饮服务环节阳性检出率为2.45%(22/898),流通环节阳性检出率为1.87%(36/1928);CFU(colony forming units,平板计数法)法测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29[2.65~7.94] CFU/g(mL),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最大可能数法)法测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53[0.76~5.29]MPN/g(mL)。结论 2016~2019年吉林省各地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普遍存在,其中白城市污染相对严重,吉林省所有食品类别中,速冻米面制品污染相对严重,应给予高度重视,餐饮服务环节和流通环节还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云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 并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 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6年从云南省16个地州市农贸市场、超市及酒店餐馆采样并监测14大类食品, 共计23723份。检测方法按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结果 23723份样品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75株, 总检出率为2.85%; 7年的检出率从0.92%~11.13%, 2010年检出率最高, 2016年最低, 总体呈下降趋势; 全省16个地州市, 检出率在0.99%~6.91%, 其中昆明市、普洱市、丽江市检出率较高; 14类食品中有11类检出, 检出率在0.23%~6.68%, 其中肉与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餐饮食品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 4种不同的采样环节检出率在0%~5.83%, 其中生产加工环节检出率最高; 不同季节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预包装和散装样品的检出率分别为0.96%和3.94%, 散装食品检出率明显高于预包装食品。结论 云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严重, 需从食品的原料、加工、运输、储藏以及销售等全过程进行控制, 从而有效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餐饮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 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对广州市5类500批次餐饮食品进行检验, 并经VITEK 2鉴定。结果 500批次餐饮食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 检出率为1.80%, 其中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食品检出率分别为3.33%和3.00%。结论 广州市餐饮食品整体情况良好, 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安全隐患, 需加强对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等重点品种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市不同餐饮服务单位煎炸过程用油的质量状况。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市的餐饮单位随机抽取煎炸过程用油样品306批次, 根据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和GB 5009.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对其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为酸价、极性组分和苯并(a)芘。按GB 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和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判定是否合格。结果 总合格率为98.7%, 酸价、极性组分和苯并(a)芘的合格率分别为99.7%、99.0%和100%。结论 2017年广东省餐饮服务单位煎炸过程用油的总体质量水平较好, 但仍有一些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解广东省流通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GB 478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对2016年检验的6类食品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16份样品中共检出不合格样品39份,总体合格率为98.79%。不同微生物项目的检验结果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相对最低,为99.19%。检验的6类食品中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和水产制品检出不合格样品,方便食品的合格率(97.2%)相对最低。结论 广东省食品微生物污染整体状况较好,建议对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的方便食品、水产制品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11~2015年吉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省市售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现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研究数据。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参照GB 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进行。结果 2011-2015年间在9个地区共采集17大类样品8203件,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258株,总检出率为3.15%。2014和2015检出率显著增高。通化市、白山市、四平市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69%、4.68%和 4.42%。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和蛋与蛋制品三类食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54%、5.77%和3.47%。餐饮服务环节与流通环节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散装食品污染率显著高于预包装食品。结论 吉林省各地区市售食品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程度的污染, 需要对存在高污染风险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餐饮服务多个环节加强监督监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亚硝酸盐速测盒的可靠性,为现场监督执法及基层快速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速测盒方法检测亚硝酸盐标准溶液、肉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添加情况,并与《GB 5009.33-201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第二法(盐酸萘乙二胺法)进行对比。结果速测盒对亚硝酸盐最低检出限可达到0.1 mg/L;检测样品时,速测盒与盐酸萘乙二胺法阴性符合率为97.8%,阳性符合率为100.0%。不同环境温度下,只需将反应时间控制在5 min以上,则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样品经简单处理后,显色剂滴加到样品提取液中,混匀后反应3~5 min,即可观察结果。检测单个样品20 min内即可出结果。结论速测盒法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灵敏等特点,适用于肉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现场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