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塑料包装材料因来源充足、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上。塑化剂中目前以邻苯二甲酸酯类较为常用。塑化剂通过增加塑料大分子链间的距离,降低塑料分子间的作用力来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和韧性。但塑化剂分子的游离性,使其易于迁移入接触物中。本文介绍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理化性质,对白酒、食用油等不同类型食品的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迁移情况以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检测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对目前我国塑化剂超标准案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同时为塑化剂的深入研究及食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快餐和早点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集42批次一次性餐盒,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的PAEs含量进行检测;并依据GB/T 23296.1-2009选择迁移实验浸泡条件,考查样品中PAEs的迁移风险。结果 42批次快餐和早点包装中,共计有26批次样品中检出PAEs增塑剂,占总抽检批次的61.9%。其中24批次检出含量在0~10 mg/kg范围内,最高检出含量为93.5 mg/kg。迁移实验中只有含量最高的样品检出DEHP迁移量为0.06 mg/kg。结论 快餐和早点包装中PAEs总体暴露水平低于100mg/kg,正常使用过程中迁移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快餐和早点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集42批次一次性餐盒,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的PAEs含量进行检测;并依据GB/T 23296.1-2009选择迁移实验浸泡条件,考查样品中PAEs的迁移风险。结果: 42批次快餐和早点包装中,共计有26批次样品中检出PAEs增塑剂,占总抽检批次的61.9%。其中24批次检出含量在0~10mg/kg范围内,最高检出含量为93.5mg/kg。迁移实验中只有含量最高的样品检出DEHP迁移量为0.06mg/kg。结论:快餐和早点包装中PAEs总体暴露水平低于100mg/kg,正常使用过程中迁移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塑料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现状.方法 选取280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包装,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检测.以正已烷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采用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为定性依据,外标法定量.结果 62批聚氯乙烯材质的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95%小于法规限量,82批复合材质和136批其它材质的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100%小于法规限量,检出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3批聚氯乙烯材质的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严重超标.结论 塑料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水平较低,聚氯乙烯材质存在的潜在危害较大,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迁移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PAEs从食品包装材料中向水、4%乙酸、50%乙醇与异辛烷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PAEs的迁移受食品模拟溶液、温度、时间、包装材料的影响。不同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率为:异辛烷50%乙醇4%乙酸≈水;在同一种食品模拟物中,随着迁移时间延长和温度增加PAEs迁移量增大,温度越高迁移速率越快;食品包装材料的材质不同,PAEs含量不同,PAEs含量越高的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量也越大。结论本研究可以为食品的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过程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6.
塑化剂风波又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台湾、香港和内地政府大力查缴并全面排查塑化剂可能导致的危害,但这一行动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即非人为添加,由接触材料迁移导致食品中微量含有的塑化剂从含量上如何界定。本文主要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风险评估概况以及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允许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具体种类、限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250W和600W微波加热功率条件下微波纸中5种邻苯二甲酸酯向食品模拟物Tenax迁移的规律,并与常规高温迁移实验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条件下的迁移受加热功率、加热时间、迁移物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和极性等因素影响。与常规高温迁移相比,微波加热能加速物质迁移,说明迁移过程也受加热方式影响,微波加热可作为加速纸质包装中有害物质迁移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要综述了与食品包装材料密切相关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性质、来源和毒性,分析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向食品原料及食品中迁移的危害,提出了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建议,为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及包装食品安全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有家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出现三聚氰胺毒奶粉中毒事件后,食品安全成了公众最担心的问题。近几年出现了塑化剂问题,也成为了大家担忧的问题,其中能够影响的范围广大,又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本文以塑化剂和食品包装安全问题为出发点,简单的分析了塑化剂与食品包装材料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的来源和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植物油加工企业实际情况,分别从油料及其包装、加工,油脂接触的塑料制品进行全面排查和分析PAEs来源。结果表明:油料在种植过程中吸收了塑化剂导致其本身含有一定量的塑化剂;采用PP编织袋不会对油料造成塑化剂污染;油料在预榨之前有效地清理塑料杂质,可减少毛油中PAEs含量;油脂生产过程中接触的输油软管和垫片、垫圈等塑料制品的PAEs含量、温度、时间与PAEs在食用植物油中的迁移量成正比,是植物油中塑化剂污染的主要因素。脱臭工艺可脱除一定量的塑化剂。结合植物油中塑化剂来源和防治措施,可降低植物油中塑化剂风险。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接触材料中添加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与食品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会向食品中迁移,其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情况,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试验研究方法、模拟物选择、分析检测方法及近年来的迁移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脂肪性模拟液、检测方法、迁移模型及迁移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估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塑料制品中酞酸酯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食品用塑料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向食品迁移的规律,研究4种不同模拟食品物条件下塑料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量随时间、温度、振荡频率和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食品模拟物条件下酞酸酯的溶出量排序为异辛烷、15%乙醇、3%乙酸和水,而酞酸酯的溶出量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振荡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但影响不如时间、温度显著;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酞酸酯的溶出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质谱联用对100、70与50℃条件下1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从微波纸和牛皮纸向脂肪类模拟物Tenax和奶粉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温度、分子结构、纸张特性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探究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行为受温度、时间、纸张特性、分子量等因素影响,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纸张克重及厚度减小、分子量的降低,最大迁移率越高,但迁移率也受到分子结构及迁移底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温油炸油条经聚乙烯食品包装袋包装后, 包装材料中DBP和DnOP两种物质向油条迁移行为。方法 样品经甲醇-饱和正己烷提取, 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 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行分离, GC-MS进行检测。结果 油条与包装袋初始接触温度越高, DBP和DnOP的迁移量越大, 当油条初始温度为200 ℃时用PE袋进行包装, 放置60 min后, 油条中DBP和DnOP的迁移量分别为0.70、0.16 mg/kg; 包装后的油条随储藏时间的延长, DBP和DnOP迁移量逐渐增大, 25 ℃条件下贮藏48 h, 油条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79、0.24 mg/kg, 4 ℃条件下储藏贮藏48 h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63、0.15 mg/kg。4 ℃条件下储藏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均低于25 ℃下储藏样品。结论 DBP和DnOP在油条中最大的迁移量发生在与包装材料接触的表面, 逐渐向油条内部发生渗透迁移。DBP和DnOP的迁移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液体单滴微萃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IL-SDME-UPLC)对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进行检测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PAEs的分析。实验分别考察了离子液体种类、离子液体用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及盐效应对PAEs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0 uL 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8MIM][PF6])为萃取剂,在25 ℃恒温水浴振荡5 min,不加入NaCl的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在此优化条件下,结合UPLC测定了油桶及饮料瓶中的五种PAEs。结果显示,五种PAEs在2~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3~0.92 μg/mL(S/N=3)。在10、20、30 μg/mL三个浓度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DMP为37.42%~43.50%;DBzP为65.04%~76.90%;DBP为67.22%~79.88%;DCHP为77.60%~89.82%;DOP为81.07%~87.6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1%~6.66%(n=3)。该方法绿色、简便、快捷、可操作性强,适用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几年来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免疫分析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塑料、纸质、玻璃、金属和复合材料等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现已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的功能性助剂以及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为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及辅料的迁移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多局限于塑料包装材料,而国外的研究相对全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组成及其迁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加以综述,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食品包装行业的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