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来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搜索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就近年来关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都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紧密相关,MRI检查能较好地评估直肠癌患者的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情况,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环周切缘及肠壁外血管侵犯评估上的应用,有利于为直肠癌患者制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MRI)减影技术在胃癌术前TNM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动态MRI减影技术,对39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诊断.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将MRI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动态MRI对本组胃癌浸润深度(T)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2.1%;对淋巴结转移状况(N)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1.8%;对远处转移(M)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4.6%:TNM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71.8%.MRI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有着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71~0.763,P<0.05).结论 MRI在显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胃癌术前临床分期的评估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结合文献,阐述直肠癌的MRI影像分期,壁外血管侵犯和环周切缘累及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肿瘤远端边缘距肛管直肠环/肛缘距离的测量。结果在T2WI序列图像中,T1期表现为等信号肿瘤组织取代正常黏膜下层,未侵及固有肌层;T2期表现为固有肌层内见肿瘤信号,但肿瘤没有侵及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3期表现为肿瘤突破固有肌层,侵犯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4期表现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或器官。转移淋巴结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在T2WI序列图像中呈混杂信号。在T1WI序列图像上,直肠壁外血管内可见肿瘤信号,并伴有血管不规则迂曲和扩张。在T2WI序列图像上,存在转移淋巴结、壁外血管侵犯及残留肿瘤距低信号直肠系膜筋膜在1 mm以内者,预示环周切缘阳性。在T2WI序列图像上,高信号的黏膜下层与等信号肿瘤连接处为肿瘤远端边缘,等信号耻骨直肠肌顶端为肛管直肠环的顶点,等信号外括约肌皮下部的最低点为肛缘。结论 MRI检查可为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肿瘤高度的测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于2013年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是否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0.14%,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3%(1/70),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5%(14/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情况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有脉管神经侵犯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正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及判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高分辨率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术前高分辨率MRI在评估直肠癌淋巴结中转移情况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前高分辨率MRI与手术病理N分期判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分别为:N_0期23/24,N_1期28/27,N_2期19/19(Kappa=0.892,P=0.000)。手术病理发现143枚转移淋巴结,51枚未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高分辨率MRI征象中边缘模糊率和肠周围脂肪信号不均匀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短径长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缘形态、肠周围脂肪信号及短径等高分辨率MRI征象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指标(均P0.05)。经ROC分析显示淋巴结边缘形态、短径及肠周围脂肪信号诊断淋巴结性质的AUC分别为0.873,0.758及0.800(β=0.051、0.059、0.062,95%CI=0.774~0.973、0.643~0.873、0.679~0.921,均P=0.000),敏感度分别为0.913、0.674及0.891,特异度分别为0.833、0.792及0.708。淋巴结短径诊断淋巴结性质的最佳截断值为5.07 mm。高分辨率MRI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92,P=0.000)。结论淋巴结边缘形态、肠周围脂肪信号及淋巴结短径等高分辨率MRI征象联合用于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特征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超声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显示出在诊断胆囊癌中的重要作用,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摄影(18F-FDG PET-CT)的诊断特异性高,可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典型的胆囊癌诊断不难,但早期的胆囊癌诊断仍较困难,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和超声造影,CT和MRI动态扫描,MRI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以及18F-FDG PET-CT成像有望提高早期胆囊癌的诊断。CT、MRI对胆囊癌邻近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显示较好,但单凭淋巴结的大小判定淋巴结转移容易漏诊,18F-FDG PET-CT成像及MRI的DWIBS技术有望弥补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7.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尿流改道手术是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如何在术前对膀胱内肿瘤局部侵犯深度、膀胱周围播散、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准确评估尤为重要。膀胱镜检查、膀胱彩超或CT可用于评估膀胱内肿瘤的数目、位置、形态等情况,某些情况下诊断性电切所提供的有关肿瘤分级和肌层受累情况的病理学依据更为重要。而肿瘤是否存在膀胱周围播散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传统上主要通过增强CT扫描加CT尿路成像进行评价。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基于CT、MRI、PET-CT和超声的新技术逐步应用于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前分期的评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本文就这些影像学新技术在膀胱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诊断为胆囊癌的MRI影像学资料,其中43例经病理证实。分析胆囊癌的形态、信号、强化特点、周围结构侵犯及转移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 厚壁型12例,腔内型19例,肿块型16例。MRI信号T1WI为等、稍低信号,T2WI稍高、高信号,增强模式为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梗阻点多位于肝总管占80%。25例肝脏受侵,6例十二指肠受侵,4例网膜侵犯,3例胰腺侵犯。24例淋巴结转移,N1:9例,N2:15例,与病理符合率达83.3%。肝脏转移10例,与病理符合率为100%。根据MR的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90.7%。结论 MRI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病灶,并能够准确地评价胆囊癌的周围结构侵犯及转移情况,能够准确进行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MRI鉴别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腋窝MR扫描的4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MRI表现,包括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情况、DWI信号、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并绘制的ROC曲线分析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者24例(24/44,54.55%),无淋巴结转移者20例(20/44,45.45%),两者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是否消失、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DWI信号、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及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65、0.848、0.749。结论 MRI在鉴别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有重要价值,皮质厚度大于0.54cm高度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病例的临床、CT和MRI检查资料,并与17例术后及淋巴结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0例中多发淋巴结肿大35例,单发淋巴结肿大5例;病变累及右侧纵隔26例,左侧纵隔13例,双侧同时受累11例。CT平扫肿大淋巴结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多数密度均匀,少数较大淋巴结可显示内部稍低密度区;MRI平扫肿大淋巴结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所见淋巴结强化方式相似,分别为结节状、环状、分隔状及不均匀强化,以环状及分隔状强化具特征性及诊断特异性。与手术及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显示CT和MRI表现与淋巴结结核各期病理改变相一致。结论CT和MRI均可明确显示纵隔淋巴结结核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变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影像学检查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胰腺癌在西方国家位居常见癌症第六位,癌症致死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为5%-25%。血管侵犯是评估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最重要因素,约21%-64%患者发生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同时也是判断局部切除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meta分析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术前血管侵犯评估的准确性比较。方法收集MEDLINE,MBASE和ISIWeb数据库关于比较CT和MRI对胰腺癌VI诊断准确性的发表文章。汇集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肝门胆管癌及邻近结构侵犯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序列成像诊断肝门胆管癌及邻近结构侵犯的价值.方法 采用T2WI横断面平扫、T1WI横断面平扫加增强扫描及冠状面增强扫描、真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冠状面扫描(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ocession,true FISP)、MRCP厚层T2加权成像、3D VIBE(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lnination,VIBE)序列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20例肝门胆管癌的大体类型及邻近结构侵犯情况,与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评价术前扫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价值.结果 ①肿块型7例,管壁浸润型11例,结节型2例,术前诊断准确率100%.②根据Bismuth-Corlette胆管受侵犯分型法,术前诊断准确率95%.③肝门血管受侵犯诊断准确率53.5%.④肝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33.3%.结论 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方面,诊断价值较高;而显示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影像学表现,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敏感的检查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PVNS的MRI、X线平片和CT等影像资料,比较和评价PVNS的MRI信号特点,关节内结构侵犯、关节外侵犯和骨质侵蚀等征象。结果 10例膝关节PVNS,8例MRI具有典型的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呈低信号。MRI可以准确显示X线平片及CT难以显示的关节内软骨和韧带侵蚀以及关节外侵犯的范围。结论 MRI在PVNS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MRI信号及很高的诊断价值。可准确评价PVNS在关节内外的侵犯范围,对指导手术、减少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验证用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评估肿瘤与低位直肠癌手术切除平面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期的方法,Battersby NJ等在2008~2012年期间招募了279例患直肠腺癌且距肛缘≤6 cm的患者,运用MRI的方法评估低位直肠癌手术切除平面是否安全、静脉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等,最后将基于MRI的治疗建议与最终的手术及环周切缘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总的环周切缘阳性率为9.0%(95%CI为5.9~12.3),远低于先前报道的30%。没有MRI不良征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并评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524例乳腺癌病人的病历资料,探索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利用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计算每例病人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并以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病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情况等因素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原发灶大小(OR1.429,95%CI1.142-1.788)和脉管情况(OR9.462,CI5.551-16.130)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趋势相同,MSKCC模型的AUC为0.757。结论 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应用于中国人群,作为术前评估工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术前乳腺B超和乳腺MRI检查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于上海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进行乳腺B超、MRI检查以及根治性手术的293例乳腺癌病例.结果 293例乳腺癌患者中3例为双侧乳腺癌,共296例腋窝.总体人群中,B超敏感性达60.0%,特异性达90.6%,阳性预测值80.2%,阴性预测值78.0%;MRI敏感性达50.5%,特异性达90.8%,阳性预测值77.9%,阴性预测值74.0%;两项检查联用敏感性70.6%,特异性97.2%.两项检查的四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亚组分析中两种检查的准确性及预测价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联合MRI检查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97.2%.结论 术前B超及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及预测价值相当.联合使用乳腺B超及MRI检查特异性更高,两种检查均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免去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2月到2015年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65例胰腺癌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5%、8.2%、2.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A19-9、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为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为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可作为评估胰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提高Bismuth-Corlette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及安全性的综合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 1年12月Bismuth-CorletteⅢ型肝门部胆管癌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5 ~74岁,平均59岁.所有病例采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双源螺旋CT结合IQQA-Liver 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术前评估,治疗方式采取选择性保留侧肝脏胆管引流、切除侧肝脏半肝血流阻断、半肝联合全尾状叶连续性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分析术前评估肿瘤侵犯胆管、门静脉、肝动脉的方法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 双源螺旋CT结合IQQA-Liver 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肿瘤侵犯胆管、肝动脉、门静脉的情况.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后余肝体积均>40%,经过选择性术前引流及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半肝联合全尾状叶连续性切除术后有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加重,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联合MRCP、双源螺旋CT及IQQA-Liver 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可以较准确地术前评估肝门部胆管癌侵犯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半肝联合全尾状叶连续性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可以作为Bismuth-Corlette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灶性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胃癌病人2012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多灶性胃癌病人36例,收集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灶数目、部位、分化、T分期、最大直径,脉管、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依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两组,淋巴结阳性组19例,淋巴结阴性组17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统计两组3年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主灶侵犯深度、神经侵犯及主辅灶分布不同区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灶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表明,淋巴结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52.6%,淋巴结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88.2%,阳性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灶性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癌,主灶的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可能表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