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TIA患者BAEP、VEP、TCD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BAEP、VEP、TCD对诊断椎基底动脉TIA的意义.方法 取2002-04~2004-06在我院临床上诊断为TIA的98例患者进行BAEP、VEP、TCD试验,并与正常值相比较.结果 BAEP的异常率为62.2%,TCD的异常率为83.7%,VEP的异常7%.结论 BAEP、TCD检查对TIA患者诊断提供很好的帮助,而VEP的临床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血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眩晕症状进行对比,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TCD检查分析脑血流的改变。结果VB-TIA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倍,占总发病率75%,VB-TIA患者的眩晕症状占90.2%。136例TIA并眩晕症状105例,占77.2%。TCD、MRA检查脑血流异常分别为91%、85%。结论TIA患者眩晕症状突出,TCD、MRA检查在TIA的诊断中对脑血流改变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说明脑动脉硬化及狭窄加之颈椎病的发生,最终导致持久的脑血流低灌注,即慢性脑供血不足。TIA的眩晕症状与颈椎病、脑血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MRA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和 2 5例健康者行颈部MRA检查 ,并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异常率为 73 6%,对照组 2 8%,两组比较P =0 0 0 0 ,有显著差异。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73 6%存在椎基底病变 ,MRA能直观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形态 ,是VBI患者的一个重要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1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36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因素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关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1—2012-12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收治62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分别进行BAEP和TCD检查观察是否有相应改变,进而明确该两项检查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6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BAEP异常58例,异常率95.5%;TCD异常54例,异常率87%。结论 BAEP和TCD的异常对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头部CT、CTA、CTP3项联合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70例患者进行3项联合检查。结果 12例TIA患者中,半球腔隙性梗死3例,9例血管病变,4例CTP显示血流灌注异常。2 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1例枕叶梗死,4例基底节腔隙性梗死,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变2 7例,6例血流灌注异常。2 9例脑梗死患者中,2例超早期CT未见异常,检出MCA闭塞和供血区血流灌注减低,余2 7例(含腔隙性脑梗死12例)中,检出动脉病变2 5例,血流灌注减低区15例。结论 对TIA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患者,3项联合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并能指导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 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迂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MS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d例VBI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结果 MRA异常率71.9%(23/32),分别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迂曲。椎动脉彩超异常率为68.3%(41/60),分别显示椎动脉狭窄、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流速异常。结论 MRA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椎动脉彩超对显示椎动脉内径、斑块形成有特征性,两者检查无创伤性,对VBI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及前列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TIA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及前列地尔,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8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TIA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诱发电位仪检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变化,探讨合并糖尿病(DM)的后循环TIA患者受损部位的特点。方法入组后循环TIA病例共5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20例,无糖尿病组38例,使用诱发电位仪分别检测其BAEP的变化。结果2组后循环TIA患者的Ⅲ波、Ⅴ波波峰潜伏期(Peaklatency,PL),Ⅰ~Ⅲ波、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均较正常值延长,其中合并DM组Ⅲ波PL、Ⅰ~Ⅲ波IPL与无DM组的Ⅲ波PL、Ⅰ~Ⅲ波IP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DM组的Ⅲ-Ⅴ波IPL与合并DM组的Ⅲ~Ⅴ波IP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并DM的后循环TIA患者听神经及脑桥下段较无DM的TIA患者更容易受到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颅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检测对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已确诊为PCI的60例患者行TCD和颈动脉、椎动脉CDU检测,其中47例另行颅颈部CE-MRA检查。结果:①在TCD检测的60例患者中显示后循环血流异常45例(75%)。②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发现椎动脉异常38例(63.33%),其中椎动脉狭窄变细20例、椎动脉走行迂曲8例、仅有椎动脉壁硬化而无狭窄6例及椎动脉硬化伴有斑块形成10例。⑧47例患者颅颈部CE-MRA检查:后循环异常33例,阳性率为70.21%。其中椎动脉异常27/47例(57.45%)、椎动脉起始狭窄15/47例(31.91%)、椎动脉起始变异3/47例(6.38%)、椎动脉迂曲6/47例(12.77%)、椎动脉V2段局部狭窄2例、椎动脉V4段轻度狭窄2例。结论:TCD可以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可作为PCI的早期筛查手段。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在显示颅外段椎动脉内径,椎动脉壁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钙化等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占优势,而整体形态学影像则不如CE—MRA。颅颈部CE-MRA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在椎动脉整体形态的显像上占优势,可为PCI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在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采用Shandon Cytospin4离心沉淀仪玻片离心法,CEA免疫细胞化学采用SP法。结果:33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发现异常细胞,其中首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87.88%(29/33),22例结合CE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81.82%(18/22);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脑膜癌的重要手段,且两者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无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术中行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监测组。对两组的手术有效率及听力下降、耳鸣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34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伴耳鸣5例(13.9%)。术后6个月随访,除2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监测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6%(48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6%)。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均改善。两组术后面肌痉挛的缓解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听力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BAEP监测技术能客观评估术中听神经受损情况,减少听力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7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76例中67例(88.2%)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狭窄≥50%59例(88.1%),颅外段狭窄50例(74.6%),颅内段狭窄17例(25.4%),46例(68.6%)发现有不稳定性斑块。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浆中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浓度与早期血肿扩大(EHG)的关系。方法入选发病6h内ICH患者59例,健康对照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c-Fn浓度,根据发病后颅脑CT扫描及(24±3)h的第2次CT测定的血肿容量和血肿扩大情况分组。结果 19例患者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组血浆c-Fn浓度高于相同血肿容量非血肿扩大组。结论 ICH早期(6h)血肿扩大患者外周血血浆c-Fn浓度高于非血肿扩大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且两组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且其升高水平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对诊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可临床确诊为VBI的60例老年患者为病例组,在眩晕症状发作期进行BAEP测定.并选择60例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60例中有26例(43.3%)BAEP测定异常,BAEP测定异常病例中内耳型异常有10例(38.5%),8例表现为波I PL延长,2例表现为波I PL的ILD>0.4ms.脑干型异常16例(61.5%),10例表现为Ⅰ~Ⅲ IPL延长,2例为Ⅲ一Ⅴ的IPL延长和2例为Ⅰ-Ⅴ IPL的ILD>0.4ms等.对照组BAEP检查无异常.结论 BAEP检查为无创和客观测定,对老年人VBI的损伤部位(脑干或听神经通路)及损伤的程度都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老年人内耳型和脑干型病变定位的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