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2010年采用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根据术后临床表现、矫正率和术后X线片判定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情况,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平均矫正率为63.81%,术后患者脊柱长度平均增加6.2 cm;术后X线片判定置入的308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置钉不良率为16.9%;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胸部脏器及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在脊柱侧凸临床治疗中,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凸矫形是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三柱固定效果,近年在脊柱矫形及重建方面得到广泛运用。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特殊,且毗邻重要血管神经,其置钉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最早由Roy-Camille提出的徒手法置钉技术及后来出现的经椎弓根-肋骨间置钉技术、漏斗置钉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穿透率。随着近年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发展,提高置钉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就胸椎椎弓根解剖特点及置钉技术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但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椎弓根解剖变异大、直径小且进钉角度掌握困难,许多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后路固定方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Pedicle-rib unit)是指椎弓根内侧壁与肋骨头的外侧壁之间的复合体,当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或无法置入时,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置入螺钉固定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1,2]。我们对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肋骨联合体行CT扫描并对其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2~19…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方法最显著的进展。近年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脊柱畸形、脊柱骨折脱位、脊椎滑脱和退变性椎间盘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极大地推进了脊柱外科的进展。胸椎作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和解剖结构都有较大的特殊性,椎弓根矢状径、横向宽度及矢状面角度变化较大,而且其周围有较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后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胸椎解剖特点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方法和相关的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并用于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根据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的皮质壁来判断置钉准确性.结果:全部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91枚,胸椎417枚,腰椎174枚,术后530枚螺钉的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准确率为89.7%, 其中胸椎置钉准确率为86.8%(362,417).61枚螺钉的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胸椎55枚,腰椎6枚.55枚偏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中52枚螺钉的实际进钉点与术前设计一致,其中19枚钉尖位于椎体内;3枚螺钉为术中实际进钉点选择失误,螺钉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的距离均不超过4mm.无脊髓、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个体化选择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提高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进钉点选择失误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及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术后螺钉松动或拔出导致内固定失败仍是常见并发症[1、2]。而在过度肥胖或腰背肌发达的患者中,往往需要广泛的剥离、牵拉肌肉组织,易造成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困难,甚至失败。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基于对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高,Santoni等[3]首次提出了椎弓根皮质骨轨迹  相似文献   

7.
正自1959年Boucher等~([1])报道了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椎弓根螺钉强大的三柱固定效果,对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其相邻关系的复杂性,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发展相对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对胸椎椎弓根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是脊柱外科常用的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固定效果可靠。然而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量降低将导致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下降,置钉过程中难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09年Santoni等首次提出皮质骨钉道(CBT)螺钉技术,可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及稳定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脊柱皮质骨生物力学以及胸椎、腰椎、骶椎CBT螺钉置钉技术、螺钉参数等基础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CBT螺钉的临床置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螺钉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在治疗脊柱侧凸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内固定相比,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更大,并能有效地矫正侧凸和椎体的旋转。但由于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变形,使得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存在一定风险,误置入椎管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1]。文献报道胸椎椎弓根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50年代,Boucher率先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行脊柱融合术;60年代Roy-Camille推广了该技术。此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被广泛用于胸椎和腰椎手术,其经过椎弓根进入椎体,对脊柱"三柱"均有稳定作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罹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人群的脊柱手术也常需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而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与骨密度密切相关,扩大的骨小梁网状结构会降低对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导致内固定松动~[1、2]。为了改善骨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棒系统因其固定牢靠,在不破坏脊柱后方稳定性的情况下即可达到三柱固定,提供了较强的把持力及抗折弯强度,矫形效果好,且术中固定融合节段少、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矫形丢失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脊柱手术.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开始关注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胸椎椎弓根钉的置入与腰骶椎椎弓根钉的置入相比较,椎弓根破壁率高[1]、并发症多[2]且后果严重而成为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文献[1, 3]报道胸椎椎弓根的破壁率为2.5%~52%.笔者现就胸椎椎弓根钉置入的破壁率、安全性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外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后路装置固定和植骨融合常用于创伤、退变、肿瘤、畸形等导致的脊柱不稳的治疗。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坚强的附着点 ,性能优于前路装置和后路钩棒装置。但经椎弓根螺钉可能给邻近的神经、血管造成损伤 ,尤其在胸椎。尽管关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生物力学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 ,但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胸椎骨折的治疗及在脊柱畸形的矫正中广泛应用的益处仍有争议[1、2 ] 。对胸椎椎弓根独特解剖结构及其与邻近脊髓和神经根关系的深入理解可把经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相关并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椎弓根置钉不良会导致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1、2],据报道,因椎弓根螺钉置入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11%[3]。由Calancie等[4、5]提出的触发肌电图(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t-EMG)监测技术被认为是可以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客观、有效的方法。脊柱侧凸畸形常伴有椎弓根变异、椎体旋转、主动脉位置变异、凹侧椎弓根贴近脊髓等特点,螺钉置入不当极易造成大动脉损伤、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甚至损伤脊髓等[6~8],对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要求更高,此项技术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意义更大。笔者就触发肌电图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实验的方法探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6具胸椎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所有螺钉的置入由同一位具有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但无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骨科医师进行操作,随后采用大体解剖的方法肉眼观察置钉的准确性;并根据螺钉是否穿破椎弓根、穿出距离及穿破方向进行分级.[结果]共设计制作了72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4枚,132枚(91.7%)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2(8.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分别为0.6、0.8 mm),10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9枚螺钉穿出距离<2 mm,1枚螺钉穿出距离为2.5 mm);没有椎弓根上方、下方及椎体前方穿破的螺钉.所有穿破椎弓根壁的螺钉均在安全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快速成型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对术者无特别的经验要求,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术中放射性损伤,为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胸椎椎弓根螺钉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内固定相比,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更大,并能更有效地矫正侧凸和椎体的旋转。前路胸椎椎体钉的使用在矫正侧凸的同时能减少融合节段以及更好地  相似文献   

17.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因其具有三柱固定的稳定性、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患。但由于颈椎椎弓根解剖和毗邻结构特殊,故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的难度和风险较大,目前仍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8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个体化置钉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其中18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胸椎椎弓根螺钉椎弓根入路,椎弓根外入路置钉以及置钉失败后椎弓根入路,椎弓根外入路补救置钉的抗拔出力。方法 4具书本脊柱标本(T6-11)分解为单椎体(附双侧肋骨)24个。根据配对随机分组的原则进行标本分组,测试各组的抗拔出力,将椎弓根入路置钉组成的抗拔出力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结果 椎弓根入路补救组抗拔出力和椎弓根入路组,椎弓根外入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穿破内侧壁导致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可选择椎弓根外入路的方式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脊柱侧凸外科治疗中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中,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经过10余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椎弓根螺钉可同时固定畸形椎体的三柱,增加了把持力,便于去旋转、撑开、加压等矫形操作。通过对正常和畸形胸椎椎弓根形态及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和改进,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相对成熟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脊柱侧凸的矫形实践中验证是可行的,综述如下。1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发展Roy-Camille(1986年)首先将椎弓根螺钉技术用于治疗胸椎骨折,并总结了技术要点。此方法得到了普遍接受,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该方法相对简单,其进钉点为通过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