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笔者自2014-07—2014-11应用3D打印技术诊治6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经术前64排双源CT数字成像、Mimics软件处理后、3D打印机打印1∶1骨折模型、进行术前复位固定预演,手术按照术前预演目标进行手术,术后用Rasmussen胫骨平台标准评分。结果本组术后全部骨折解剖复位,三维CT复查与术前手术预演时固定物吻合率100%,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得平均3(1~6)个月随访,采用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学评分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 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可延展术前设计、精准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直观与患者交流程度、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均有较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59例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行膝关节三维CT重建,应用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并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设计手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胫骨平台二次塌陷、内固定松动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5天膝关节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51例,移位1 mm 5例,移位 1 mm 3例,解剖复位率86. 4%。术后12个月根据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优38例,良12例,可9例,优良率为84. 7%。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应用3D打印技术,对手术方案进行个体化设计,指导手术操作,可有效提高骨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2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及对照组(14例)进行队列分析比较。观察组胫骨平台经Mimics软件处理,3D打印成1∶1骨折模型,将骨折及健侧模型进行镜像对比,设定手术方案;对照组常规参照术前X线片及CT制定修复方案。术后观察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29例病人的随防时间为(12.55±2.46)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29;t=2.674,P=0.013;t=2.658,P=0.020);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8.57%)。结论 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关节面塌陷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1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Rasmuss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1—2014-12诊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45例,按入院先后顺序的奇偶性分为A组(应用3D打印虚拟手术)和B组(应用常规手术)。A组术前采用三维重建、虚拟复位、3D打印及个性化模型预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钢板一次性放置率、复位满意度、膝关节功能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6.8个月。2组切开显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复位固定时间上低于B组,2组钢板一次性放置率(χ~2=7.238,P=0.007)、复位满意度(χ~2=4.499,P=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HSS评分优良率91%,高于B组优良率77%,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8,P=0.194)。结论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内固定可提升胫骨平台骨折整体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体创伤。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n=30)、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组(3D打印技术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HSS评分、Rasmussen评分、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打印技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透视时间、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技术组患者手术后较手术前的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在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方面,3D打印技术组为93.3%(28/30),传统手术组为80.0%(24/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3D打印技术组为10.0%(3/30),传统手术组为30.0%(9/30),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和传统手术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对患者机体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D打印骨折模型在复杂骨折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02—2015-03诊治的17例复杂骨折,分别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螺旋CT断层扫描,用Mimics 17.0软件重建三维模型,3D打印机打印出1∶1的3D骨折模型。根据骨折模型进行术前规划,术中辅助,术后根据骨折类型和固定牢固程度指导功能锻炼,随访获得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7例全部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按照模型设计的手术方案,16例达到解剖复位,10例达到功能复位。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恢复: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骨折模型,能直观了解骨折部位的实际情况,在术前设计手术方案及预测手术效果,术中辅助复位和内固定物放置,进行个性化、精确化和微创化手术治疗,对改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临床治疗复杂Pilon骨折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临床上复杂的19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digital l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采用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三维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确定手术入路并进行骨折准确复位及钢板放置的选择等模拟手术。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疗效。结果 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1.2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2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的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与足评分及疼痛VAS评分,优16例,良3例,优良率100%。重建的三维模型能准确的反映出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可准确的进行骨折的判断,初步实现Pilon骨折的术前手术设计。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Pilon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可提高基层医师的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骨折模型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诊治的26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采用X线片和3D打印制作骨折模型,分析骨折特征,确定骨折Schatzker分型并做记录。结果本组26例依据传统X线片进行Schatzker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根据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Schatzker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4例,Ⅵ型3例。依据骨折模型分类所确定的骨折严重程度较传统X线片确定的严重程度高。结论 3D打印骨折模型可以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走向、骨折块的数量和移位情况,真实反映骨折原貌,帮助医师进行准确地进行Schatzker分型,对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D打印骨折模型联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因复杂髋臼骨折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并愿意参与研究的92例患者实施常规入路手术。随机选出46例患者采用术前辅助3D打印技术(3D组)及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另46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传统组),对比两种方案对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3D组和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两组总体复位满意度均较高,3D组略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在疼痛、运动幅度和步行能力三个方面比较,3D组均略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传统组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35%,较传统组13.04%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髋臼骨折术前辅助3D打印技术及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可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失血量,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41.6岁。左侧10肢,右侧13肢,1例为双侧,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伤11例,其他2例。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Ⅴ型13肢,Ⅵ型10肢。受伤至手术时间5-14d,平均9.4d,均采用双切口入路,双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4个月。其中1肢因关节面粉碎严重未达到解剖复位;1肢因干骺端粉碎严重未恢复下肢正常力线,出现膝内翻;2肢出现伤口表皮坏死,无骨外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优10肢,良8肢,可2肢,差3肢。结论:双切口入路降低了软组织的并发症,有利于关节面复位:双钢板固定可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联合不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髁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23例累及后髁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于术后1、2、3、6、9、12个月复查,分别进行临床查体、X线评估及康复指导。骨折愈合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以Lysho lm评分系统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5.6个月(15个月~5年)。骨折全部愈合,愈合后下肢全长X线显示下肢力线无成角及旋转,Lysho 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0~54分,平均(23.45±5.23)分;术后76~93分,平均(84.34±7.53)分。根据M o lster对Lysho lm评分的分级方法进行评价,本组优12例,良7例,可2例,1例伤口感染,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其他严重并发症,优良率82.5%。结论联合不同手术入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对其进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 Ⅵ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比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Ⅵ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Ⅵ胫骨平台骨折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3-57岁,平均44岁,术中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双切口,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同时植骨,术后2d开始CPM被动膝关节活动,2周内达到90°。以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以优良率表示。结果随方12例患者,随访时间8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无断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方便的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允许膝关节早期活动,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11例(Schatzker分型:Ⅲ型1例,V型3例,Ⅵ型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1.7年).按Hohl评分标准,优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72.73%.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强直1例.结论 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保护好骨折段的生物学环境、术中解剖复位并牢固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适当功能锻炼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胫骨平台骨折与创伤性关节炎的防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受损关节面软骨的早期修复和严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的重建。方法对42例胫骨平台骨折除重视骨折复位外,对部分剥脱、掀起的关节软骨予以复位并采用丝线或细钢丝抽出缝合修复,对缺如软骨裸露关节面,根据其大小、深浅分别用骨形成蛋白-纤维蛋白粘合剂(BMP-FS)复合片或附以带蒂骨膜瓣翻转修复。结果本组有9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包括3例严重的晚期创伤性关节炎。对此3例严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采用BMP-FS覆盖,术后随访6~24个月,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恢复正常,疼痛消除,膝关节屈伸增加30°。结论BMP-FS可用于修复早期关节面软骨缺损和晚期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 horizontal rafting plate in treat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MethodsThe data of 24 patients in whom a horizontal rafting plate was used to treat a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between October 2014 and January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16 males and 8 females, aged 21–63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of 40 ± 14.68 years. The fractures included 13 in the left knee and 11 in the right knee. The places where the horizontal rafting plate were used included the anterior margin of tibia, anterolateral tibia, and posterolateral tibia.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24 month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17.5 ± 5.0 month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Rasmussen radiological criteri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ere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with the quality of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d articular surface clarified by the final follow‐up.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abilities of the knee joint were also measured in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ResultsPreoperative CT scanning showed that the gap of the tibial plateau was 8.00 ± 1.40 (5–24) mm. The heights of the fracture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at all three sites during the final follow‐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height before the surgery (P < 0.05).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articular line and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after reduction was 0.17 ± 0.05 mm. Anatomic reductions were obtained in 24 patients.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e after surgeries was 27.25 ± 0.94 points.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 radiological criteria, the scores during the last follow‐up were as follows: the total score was 13–18 points, with an average of 16.00 ± 1.72 points; the scores were excellent in 17 cases and good in seven cases. Therefore, 100% of results were excellent or good. No infection or fracture nonunion was found.ConclusionUsing a horizontal plate can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special types of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 including the anterior margin and anterolateral and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with satisfactory treatment efficacy.  相似文献   

19.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93年 1月~ 1999年 6月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5 9例 ,均经切开复位、“AO”T型支撑钢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 1年~ 5年 ,共 47例 ,优良率 89 36 %。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MRI检查有助于全面评价骨折区域的整体情况 ;必须早期处理受损的软组织 ;在手术中 ,压缩的骨折块应整块上抬复位 ,而钢板与螺钉的置入方法相当重要 ,其它稳定结构应予修复并于术后早期作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73例(计算机辅助组),术前采取CT三维重建、计算机模拟、快速成型与个体化标本预手术;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62例(常规手术组)。两组病例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均采用Merchant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6~34个月,平均17个月。计算机辅助组获得随访52例,优31例,良1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0.4%。常规手术组获得随访47例,优20例,良19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3.0%。与常规手术组比较,计算机辅助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高。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有助于术前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并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效率与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