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尽管农村掀起了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近阶段改革的核心。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农业中的突出现象,本文通过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转移难点及转移途径的分析,试图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行有的放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态园林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实施生态园林工程建设,它的成功与否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好坏休戚相关。因此,园林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会泽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特点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衡阳市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时,不断地创新培训模式、探索培训方法,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由于工作开展得较晚,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深入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系统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滞后的诸多成因,并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问题,变沉重的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生态立州",是伊犁自治州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推进自治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业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就地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空间,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状百色市位于我区西部 ,共辖8乡4镇 ,总面积370378公顷 ,总人口32万。市委、市政府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生态村、生态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主要建设项目之一的沼气池建池数达到1117座。但在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广泛、深入 ,除生态镇、生态村外 ,其他乡村宣传都不够广泛 ,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示范点和示范户在综合利用方面的力度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部分农户建起的沼气池只限于用来煮饭、点灯。三是农村能源专…  相似文献   

8.
陶昕  胡明形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1):63-65,68
林区剩余劳动力的鉴定标准有:边际劳动生产率标准、劳比例标准、有效工时不足标准、产业结构演变标准、比较利益标准等。林区剩余劳动力的估计方法有: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工作日需求法、比较法、就业容量分析法等,并对各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在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的论述,指出了沿海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老乌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该地区外出务工是否对当地农业、畜牧业和副业发展有影响。2012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老乌寨村外出务工数据,收集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点、收入和家庭的农业、畜牧业及副业的收入。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交通便利条件等影响当地外出务工。建议加强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层次,同时,改善交通条件能促进该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最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伐区经营管理方法——伐区木材生产模拟利润法.具体介绍了概念、意义、计算方法、具体做法、效果等.  相似文献   

12.
建立活劳动投入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生态建设 ,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激励机制包括 :建立健全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的产权明晰机制、以工代赈机制、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互换互利机制、政府扶持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企业与农 (村、牧 )户利益共同体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把生态建设工程和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和农村沼气建设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根据各地取得的经验来看,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作用突出,对解决好农业、农民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沙尘暴的具体措施。促使沙尘暴多发区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咸安区楠竹产业化的发展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楠竹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当地在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开发、市场营销和协调服务方面很下功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找差距的基础上,作者展望了咸安区楠竹产业化的前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无锡新农村绿化建设及模式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文章根据江苏无锡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城乡一体现代林业建设实际,结合"绿色无锡"行动计划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对无锡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绿化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村庄绿化有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付俊卿  高卫东 《森林工程》1999,15(4):26-27,64
本文对林区城镇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同时对林区城镇消防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风水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风水理念及其在传统人居环境树木配置中的应用,指出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积极吸收传统风水林树种及其配置操作中合理的因素,针对不同树种(包括引进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拓展它们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阿伯拉省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地区,它是一个周围被群山环绕的内陆省份。Schizostachyum lumampao是当地资源最丰富的竹种之一,其它较为丰富的资源有虎头草、砂砾、棕榈藤等。该省极为贫困,1985年每个家庭年均收入仅为600美元,80%的人口以务农为主,以出口竹制品换取少量的现金收  相似文献   

20.
Trees within the homestead area provide many functions to rural households. However, within the semi-arid regions of southern Africa,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of rural households and the density, species richness and types of trees they keep.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household attributes in relation to homestead tree holdings from six rural villages in South Africa. In terms of density of trees per household, gender of the household head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correlate, with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having significantly fewer trees than their male-headed counterparts. This was especially so for the density of indigenous trees. With respect to species richness, a number of interrelated correlat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most prominent ones being relative wealth, village location, homestead size and gender. Most species were common between both male- and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although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or six of the species held by at least five percent of household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related to species uses or income generation potenti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pport programmes should be conscious of the differential needs and responses of household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