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双斑东方鲀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鲀3 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鲀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鲀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4.
双斑东方纯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纯3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纯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纯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胶州湾东北部,红石崖和黄岛后湾标志放流虾的回捕情况的明显不同,联系到海域的环境特点和幼鲈鱼的分布及中国对虾的习性,讨论了制约放流虾回捕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国对虾放流点应选择在河口,混水,软底质海域。  相似文献   

7.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渡远 《热带海洋》1998,17(1):59-65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当今,国内外除人工养殖对虾外,还采取放流增殖,以增加捕捞产量。这既是水产科技重大成果,也是发展近海捕虾业的必由之路。据文献介绍:日本濑户内海70年代初对虾产量仅466吨,由于每年投放虾苗1~1.5亿尾,回捕率为5~10%,我国从1984年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对虾生产性放流对虾,据1986年统计:全国沿海共放流对虾苗(3cm)27亿尾使资源迅速增长。到1975年对虾产量上升1230吨。现仍以每年放流3~5亿尾,回捕增殖对虾5000吨,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山东威海近海用于增殖放流的大泷六线鱼亲鱼、放流苗种和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分别对232尾大泷六线鱼亲鱼、276尾放流苗种以及121尾回捕群体展开遗传多样性比较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29尾大泷六线鱼个体共检测到163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为6个群体所共享,亲鱼的特有单倍型最为丰富。6个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范围分别为:0.911.8±0.027.8~0.958.8±0.008.0、0.006.8±0.004.1~0.009.2±0.005.1,表明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006.1~0.007.5,仅亲鱼与放流苗种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本研究表明山东威海近海用于增殖放流的大泷六线鱼亲鱼与放流苗种种质资源优良,且增殖放流活动未对回捕群体产生明显遗传多样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物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元华 《海洋科学》1985,9(5):54-58
标志放流作为研究海洋生物洄游分布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十六世纪就有将红绸带系结于鲑鱼体上进行放流的记载。今天,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海洋资源调查研究事业中,采用标志放流的方法,可以根据放流和重捕的时间、地点来分析、推测该生物的移动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并可根据体长、重量和年龄的变化推测其生长率,进  相似文献   

12.
对 2 0 0 3年 6月 2 0日在胶州湾放流的约 13 0万尾南美白对虾 ,放流 (虾苗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 3 .13cm ,0 .3 0 9g)的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率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南美白对虾适宜于胶州湾放流 ,且其生长期主要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域 (水深 <5m) ,生长速度快 ,至 8月 2 0日~ 9月 3 0日回捕南美白对虾时的平均体长达到 13 .97cm ,平均体重为 3 5 .5 1g ,回捕率约为 12 .3 5 %。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活动日益增多,而标志放流技术是评估放流效果的最有效方法。甲壳类需要多次脱壳才能生长这一特殊生活史决定了必需开发甲壳类特有的标志技术和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在甲壳类标志方法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追踪,介绍了基于生物学特征的标志法、挂牌法、体内镶嵌标记和生物机体损伤标记等方法,尤其是对新发展而来的分子标志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甲壳类标志放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放流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4.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崂山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群体的洄游分布、生长特征及回捕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虾7~8月主要分布在崂山湾浅水区域(水深5 m),9月份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雌雄生长的差异,雄虾生长较快,但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回捕调查表明,由于受浒苔灾害的影响,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48%。根据崂山湾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认为适宜的放流时间为5月下旬,合理的开捕日期应为9月1日。  相似文献   

15.
刺参人工种苗放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11月上旬于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后大套海底,放流当年人工培育的幼参35.3万头。放流前、后对放流区的环境概况、刺参的资源量及其变化等进行了调查;对放流的幼参在放流后所形成的群体进行跟踪调查,获得幼参放流1.5周年成活率为55.3%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梭子蟹、海蜇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梭鱼放流增殖配套产业的建立,使放流工作达到规范化和规模化,放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放流增殖项目的苗种年产量达1000~2000万尾,5年放流量达2200多万尾,跟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统计调查数据及研究文献为依据,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亟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探寻放流量和产量在外界条件下波动的耦合关系,以及加强放流前期的基础调查、放流过程的规范化研究和放流效果的定量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5年8—10月开展的4次金乌贼跟踪回捕调查,对灵山湾及胶南近海金乌贼的生长、分布、资源密度及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显示:在金乌贼群体资源生物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方面,8月28日平均生物量和尾数最低,10月4日平均尾数密度最高,10月26日平均生物量最高,且灵山岛西南海域的相对资源密度显著高于灵山湾海域,各航次幼乌贼出现频率均为100%;伴随幼乌贼的生长,资源高密度区由灵山湾向灵山岛西南海域的深水区逐步偏移。调查期间幼乌贼生长迅速,胴长(ML)总平均增长率为0.46mm/d,体重(TW)总平均增长率为0.46g/d,胴长-体重关系式为TW=8.0×10~(-4) ML~(2.6642),胴长、体重与日龄均呈S型曲线关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随机抽测的4个航次共288只回捕个体中,有14只个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可找到与其对应的亲本,判定为放流苗种,占随机抽测的回捕个体的比例约4.86%,放流初期金乌贼增殖效果显著。本研究为金乌贼增殖放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放流后金乌贼资源的科学养护、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金乌贼增殖放流管理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皱纹盘鲍的分布水域与种苗放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皱纹盘鲍渔场的底栖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在了解皱纹盘鲍分布水域的底质结构,大型海藻及敌害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区域的鲍种苗放流的比较试验,放流两年后,各区鲍种苗先后都达到商品规格,其试验结果,为增殖皱纹盘鲍,选择放流水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