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砾岩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的原油粘温关系敏感,馏程初馏点低,馏分产率高,其他质特征有利于通过蒸汽的超覆作用来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后期油藏的采收率。六中区克下组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试验的实践表明,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加密调整,转注蒸汽开发,采收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吞吐一轮后采用间歇汽驱的方法进行热力开采可获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油田由于油水粘度比大,面临进入高含水中后期水驱开采效果越来越差的普遍矛盾。针对海外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开发中存在油藏认识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动用程度低等主要矛盾,以“注够水、注好水”为核心,通过精细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用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水单元、“提、控、治”等多种有效手段调整优化注采结构,使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对于一个具体的砂岩油藏而言,在开发之前的一些地质特征参数不但可以对其进行地层描述与地质方面的评价,而且还可以对其油藏进行水驱效果初期潜力评价——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以及水驱采收率。分别对注水砂岩油藏的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以及水驱开发采收率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而且统计了我国部分注水开发油田的相应指标情况,为制定与调整油藏开发方案、开采方案等奠定可靠的开发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上常规稠油油田前期通常采用注水开发,由于原油粘度相对较高,并且目标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存在较强的水敏现象等原因,稠油油田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此,以新型改性烷基磺酸盐为主要降粘驱油剂,通过复配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渗透剂以及高效防膨剂,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于目标稠油区块的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分析了复合降粘驱油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能够有效降低稠油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储层钻屑具有较好的防膨作用,并且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良好;该体系可以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30%以上,具有良好的降粘驱油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经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处理的三口井,平均日产油量提高48.6m3/d,平均含水率下降82.7%,达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的原油粘温关系敏感,馏程初馏点低,馏分产率高,其地质特征有利于通过蒸汽的超覆作用来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后期油藏的采收率.六中区克下组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试验的实践表明,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加密调整,转注蒸汽开发,采收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吞吐一轮后采用间歇汽驱的方法进行热力开采可获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百重7井区薄互层稠油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吸汽、排液能力差,汽窜干扰严重,储层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油藏优化注汽、配套增产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包括初期温和吞吐注汽,逐轮扩大吞吐半径;实施静态物性分类、动态组合吞吐注汽。分区域,分类进行多井组合方式研究,整体提高区域注汽开发效果;依据变强度注水原理,试验并区域性推广脉冲注汽方式;采用限流分注、投球分注.隔注等工艺配套措施,提高油层的劝用程度,使油藏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为该油藏开发效果的提高及同类油藏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借助低流度稠油启动过程中沿驱动方向的压力跟踪测试,分析了启动的物理过程,评价各种测试方法的适应性,研究了温度、流度、驱动速度等对启动压力的影响规律,并回归检验了低流度稠油启动压力的算法模型。结果表明:稠油的启动是一个“压力传递—稠油部分流动—逐步扩大流动范围—整体稳态流动”的过程;对于低流度稠油油藏,传统启动压力测试方法会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值放大情况,通过测试岩心内部压差变化,可以规避端部效应对其影响,使得启动压力梯度测试更加精准;整体上启动压力梯度会随着驱动排量增大、流度减小、温度降低而呈现增大趋势,各因素影响敏感性上三者依次变弱;大流度、高温度下,启动压力梯度与驱动排量呈线性增大规律,在小流度、低温度下,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排量的增加存在明显拐点,其后启动压力梯度快速增大。低流度稠油开发过程中不宜采用大排量高压式注入方式,应当温和渐进式的驱替方式进行高效合理的开发。所回归的启动压力计算模型可综合考虑流度和排量的影响,可为低流度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卫城低渗油藏自1982年投入开发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开发水平,但2010年以后,由于事故井增多,注水调控效果变差,含水上升加快,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本文通过对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并开展潜力研究、工艺适应性研究,提出改善开发效果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稠油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含水上升快、原油采收率的低等问题,开展了CO2吞吐控水增油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单井CO2吞吐控水增油的数值模拟。为了研究CO2吞吐控水增油的机理及可行性,在室内分别开展了CO2与地层原油/地层水配伍性实验和CO2吞吐控水增油长岩芯实验。CO2与地层原油/地层水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CO2对原油有增容膨胀和降黏作用;一定温度下,随着压力的降低,饱和CO2的地层水的体积膨胀,CO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降低,CO2吞吐过程中,地层水遇到狭小孔隙受阻,产生贾敏效应,控制水的产出。长岩芯实验也表明,CO2吞吐有明显的控水增油的作用。单井CO2吞吐控水增油的数值模拟结果同样证实了CO2吞吐具有良好的控水增油显著。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Z油田5个超前注水实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用注采平衡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实验区的井网适应性。通过分析地层压力与油水井数比关系、相对采液量与油水井数比关系、地层压力与吸水产液指数比关系及不同井网形式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明确了井网形式对地层压力、采油速度及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压力随油水井数比增高而单调递减,通过调整井网提高产液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井网形式与含水上升之间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在重质油藏的经营管理中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探讨包括总体优化设计在内的油藏管理目标,并阐明多学科协作对油藏管理的有利影响。重点论述:(1)油藏管理学对于改善重质油藏项目的作用;(2)水—汽交替注入工艺(WASP)技术的应用;(3)热量调控中热量的模化。文章还通过实例研究讨论了在实际重质油藏中借助有效的油藏管理技术提高热效值的情况,并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用于井下测温度和压力、4D地震以及蒸汽辅助重力驱(SAGD)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大港油田埕隆1601稠油油藏为例,采用高温高压PVT试验装置和填砂管驱替试验装置,开展CO2-原油体系高压物性测定和CO2吞吐增产效果评价;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导CO2吞吐水平井生产历史拟合和增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CO2-原油界面张力为2.9 mN/m,为非混相状态;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为45...  相似文献   

16.
加强稠油油藏的开发是促进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借鉴国外稠油油藏开采工艺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就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适合开采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一类稠油热采添加剂的合成、改性、复配,性能的测定及驱油模拟试验的方法和结果,对影响添加剂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延长稠油油藏的水驱后含水率上升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方法,在原有聚表二元驱的基础上,研究一种适用于延长油田的有机碱,优选三元复合体系的配方;并通过物理流动驱油实验对三种化学驱油体系的驱油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油藏的原油酸值为1.95 mg/g,适合进行三元复合驱的研究;筛选出的有机碱是乙醇胺,其能有效减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对复合体系的黏度几乎没有影响,试验优化的三元复合体系的配方是:1 500 mg/L聚合物2 000 mg/L表面活性剂+3 500 mg/L乙醇胺。驱油实验表明:在均质岩心和三层非均质岩心模型中,与聚合物驱和聚表二元驱相比,三元复合驱都能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其中模拟油藏条件的三层非均质岩心条件下,采收率增值达13.38%,达到了控水增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稠油油藏化学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盐和羧基甜菜碱两类两性表面活性剂与碱复配构建具有不同界面张力特点的驱油体系,通过驱油试验评价不同体系对桩西稠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微观驱替试验研究不同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制。结果表明:界面张力与采收率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碱通过维持油、水、固三相接触点亲油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弱驱替介质沿油与岩石之间的渗入,增强驱替介质从原油中心的突进和分散,提高驱替压力和波及体积;相比于碱和原油反应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外加的表面活性剂亲水性较强,会增强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导致驱油剂沿孔隙壁面突进;表面活性剂-碱体系与原油形成的细分散水包油型乳状液加剧了驱油剂的窜进,不利于提高波及系数;对于稠油油藏,化学驱体系的波及系数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针对蒙古林稠油油藏粘度高,注水开发后含水上升快,产量迅速递减的实际,提出了应用可动凝胶调驱技术。介绍了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开发条件下开展的从实验室到矿场实施、到效果评价的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概况,说明了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同时具有剖面调整、储层深部液流转向以及驱替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驱替方式有效解决非均质性较强的普通稠油油藏后期水驱开发问题。矿场先导试验实施5年来已累积增油5.88×104t,获得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