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有显著增高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1].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非瓣膜病房颤者的栓塞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而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栓塞风险、改善预后的药物[2].由于华法林安全治疗窗狭窄,有效治疗剂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等可导致血栓和出血等不良反应,使华法林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4].我科自2010年开始对老年非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期间进行规范化管理,收到较好效果,在增加依从性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方法 非瓣膜性房颤接受华法林治疗25例,对照组非瓣膜性房颤接受阿司匹林治疗30例,服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临床是否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血栓栓塞事件或全身任一部位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使用华法林,如果密切监测,长期抗凝治疗也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高龄房颤并发栓塞患者的抗凝剂量、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8例高龄房颤并发栓塞患者应用华法林(每片2.5 mg),每日1次早饭后口服,维持剂量为(2.26±0.30) mg,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本组患者华法林在(10.6±3.5) d内使INR达标(1.5~2.5),这一维持剂量的出血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高龄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后,华法林的应用没有特殊要求,较普通人小的剂量可使INR达标.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用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发生,2例患者出现轻微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PT及INR。早期发现出血的征象并加强健康教育,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宫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933-29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房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通过对医生的培训,患者的宣教,根据INR值积极调整华法林用量,并严密观察出血事件,对栓塞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可以明确降低栓塞的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华法林对高龄患者房颤并发栓塞的抗凝剂量、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华法林2.5mg/片,每日1次早饭后口服,维持剂量为(2.26±0.30)mg,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 华法林在10.6±3.5d内使INR达标(1.5~2.5),这一维持剂量的出血副作用轻微.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后,华法林的应用没有特殊要求,以较普通人小的剂量可使INR达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5例具有中高位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口服华法林,对照组80例口服阿司匹林.随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165例患者随访9个月~2年发现,治疗组TIA、脑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出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有降低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的趋势,可能增加脑出血发生率;阿司匹林治疗不减少房颤脑栓塞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但可能增加房颤、消化道出血事件.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合理评估其风险,采用合适剂量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其栓塞并发症.由于所选样本特殊性及样本量有限,结论尚需较长时间且样本量大的更严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前心内科多种疾病需要长期应用华法林,如风心病、房颤、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换瓣术后、原发肺动脉高压等为防止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需要长期或终生服用华法令预防栓塞。华法令的作用在于阻止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扩展和防止新生血栓形成,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关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房颤是心房老化或纤维化的结果,因此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除心悸症状带来的不适外,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房颤最主要的危害。虽然严格的节律控制治疗可有效预防房颤相关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法消除房颤。导管消融虽已成为药物无效的症状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其成功率不高,尤其在远期预后方面疗效一般。因此,华法林迄今仍然是临床房颤抗栓治疗的主要措施,但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管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住院房颤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及华法林抗凝同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抗凝管理量表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出血并发症及再次栓塞事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许多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机械性心脏瓣膜或房颤而长期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重大外科手术或有创性操作时需停用华法林。在围术期以治疗性剂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暂时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的方法称为桥抗凝治疗。桥抗凝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患者暂时停用VKA治疗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但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此文对围术期桥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杨希  梅洁 《当代护士》2021,28(11):149-151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但栓塞事件可通过口服抗凝剂得以降低,华法林因其较低的价格及肯定的药物疗效,被大多数人作为抗凝首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卒中风险下降64%,全因死亡减少26%[1].合适的华法林抗凝强度要求INR在2.0~3.0,<2.0易致栓塞性疾病,>3.0出血事件增加[2].然而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与其他药物相关作用复杂,因此出血仍然是华法林抗凝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其实,像华法林这种"治疗窗"狭窄的药物,在使用上是很有讲究的.药物的最小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是临床治疗的合理区间,这个浓度区域就是所谓的药物"治疗窗".常见的治疗窗较窄的药物有华法林、地高辛、环孢素、茶碱、苯妥英钠等. 华法林有一个最佳抗凝强度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剂,其有效治疗浓度为2.2±0.4μg/ml,剂量适当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剂量过大则会引起患者出血.因而华法林在使用初期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其最佳的抗凝强度INR值为2.0 ~3.0,4.0时可能有出血风险,5.0时可能有严重的出血风险,此时甚至需要用血液制品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但非常不乐观的是,一项对非瓣膜病心房房颤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即使控制华法林的INR在2.0 ~3.0时,出血的发生率也会达到1.4% ~3.4%.  相似文献   

15.
左心房自发声学显影(SEC)是心房颤动(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患者常见的声学特征,与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密切相关。临床试验证实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效方法。鉴于华法林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华法林可能是通过影响SEC的形成起预防作用,然而Ito等发现,华法林治疗对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SEC形成无影响。本研究应用共线性和线性分析方法筛选与左心房SEC相关的血液学和超声学指标,比较血液学和超声学之间作用大小,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SEC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卢革新 《临床医学》2011,31(9):37-38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年龄≥65岁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华法林随访观察2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2.0~3.0。将服用华法林坚持2年者19例作为治疗组,另外未能坚持服用华法林者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率。结果治疗组失访1例,观察期间无一例出现栓塞并发症,出血并发症3例(占16.7%),均为小量出血;对照组栓塞并发症3例(占17.6%),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栓塞并发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患者停用或减少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未再发生出血现象,能继续服药。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在合理监测INR情况下应用华法林预防栓塞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呈快速而不规则的无序激动,并导致心房无效收缩;其主要并发症为血栓栓塞和心功能受损,尤其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无房颤人群~([1-2])。近年来,房颤的管理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事件却未见明显下降~([3]),与抗凝治疗不充分相关。现已证实,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心内科对华法林的应用越来越多,该药是唯一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栓塞并发症的药物。华法林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师认识和接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监测调整剂量,已成为困扰临床护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王全河  杨国杰  吴楠 《临床荟萃》2009,24(5):399-40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0例老年(≥75岁)非瓣膜病性持续性AF患者,随机分入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300mg/d)组。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1.43~3.57mg/d,平均(2.373±0.304)mg/d。1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栓塞13例(8.1%)。其中华法林组2例(2.5%),阿司匹林组11例(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华法林组7例(8.8%),阿司匹林组5例(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严密监测INR情况下,老年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