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有机碳、热解等地化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3个方面对乍得Bonger盆地南部凹陷Delo-1井进行烃源岩评价。研究表明:Delo-1井烃源岩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各层位都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部分达到最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Kubla组部分为Ⅱ2型;有机质演化处于低熟-成熟演化阶段,其中Baobab组、Ronier组主要处于低熟-成熟演化阶段,Kubla组处于成熟演化阶段,随着深度的增加,成熟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上砂新1 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主要层段——下干柴沟组上段(E3x)和上干柴沟组(N1s)与邻井油源进行对比。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 砂新1 井暗色泥岩主体为中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以Ⅱ1 型和Ⅱ2 型为主。上油砂山组(N22s)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 上干柴沟组(N1s)-下干柴沟组上段(E3x)烃源岩己进入成熟阶段。油源对比证实, 砂新1 井区油源与邻近各井不同, 主要表现为自生自储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砂新1 井区的油气成藏规模。  相似文献   

3.
定量评价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是油气勘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天草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但究竟哪一套地层是主要烃源岩尚不清楚,也未见对其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报道.以天草凹陷天2井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刻画了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结果揭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应为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但其烃源岩成熟度不高,为天草凹陷的次要烃源岩;石炭系和侏罗系烃源岩虽有机碳含量高,但生烃潜量值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现今Ro>3.0%,处于过成熟阶段,属枯竭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描述了天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研究成果揭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应该是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但其烃源岩成熟度不高,为天草凹陷的次要烃源岩;石炭系和侏罗系烃源岩虽有机碳高,但生烃潜量值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现今Ro>3.0%,处于过成熟阶段,属枯竭的烃源岩。在对研究区可能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定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从生物标志物指纹和绝对浓度特征确认了天2井原油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指出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为天草凹陷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台北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有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结合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烃源岩评价指标,对福州组、石门潭组泥岩的生烃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石门潭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低;福州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石门潭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福州组泥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吉木乃盆地与塔城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西北部吉参1井及塔参1井石炭系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明确研究区石炭系烃源岩生气潜力。吉参1井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炭质泥岩为主,塔参1井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吉参1井及塔参1井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都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热演化均达到高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天然气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银额盆地巴北凹陷延巴参1井的各种地化资料以及地质化验资料,对巴参1井苏红图组、巴音戈壁组、二叠系和石炭系这四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都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综合认为二叠系、石炭系暗色泥岩发育,且部分为较好生油岩,可作为今后的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是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主要的生烃层位.对巴72×井烃源岩评价表明,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达到中等一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和Ⅱ1-Ⅱ2型为主,但烃源岩成熟度不高,整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原油色谱—质谱图和生标参数对比均表明.阿尔善组原油主要来源于该组烃源岩,为该组自生油气.  相似文献   

9.
冀中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认为冀中霸县凹陷主力烃源岩为沙三中下段和沙四上段暗色泥岩.通过兴隆1井的钻探,发现了厚度巨大的沙四中下段暗色泥岩.对该套暗色泥岩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有机碳含量在0.6%~6%之间,热解生烃潜力在0.5~14mg/g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Ⅱ2-Ⅱ1型,为中等-好烃源岩,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属于品质差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研究表明,兴隆1井烃源岩成熟门槛为3200m,4700m进入生油高峰阶段,5100m左右进入凝析油、湿气阶段.该井沙四中下段暗色泥岩已经进入凝析油、湿气阶段,并已获得自生自储的原油和天然气,表明该套烃源岩具有生成油气的能力.应用盆地模拟法对霸县凹陷沙四中下段油气资源量进行计算,石油资源量增加2200×104t,天然气资源量增加561×108m3,大大提升了霸县凹陷深层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延吉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根据20口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延吉盆地铜佛寺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类型,暗色泥岩厚度达20~500m。基于对700余块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样品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有机质类型的测试数据,确定出铜佛寺组一段、二段、三段都发育有较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90块暗色泥岩的RO值测试数据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除德新凹陷铜佛寺组三段部分样品未达到生油门限外,其余都处于开始生烃的低熟—成熟阶段。综合各种测试分析数据,认为延吉盆地除了德新凹陷铜佛寺组三段为低熟烃源岩之外,铜佛寺组暗色泥岩均为成熟良好的有效烃源岩。综合烃源岩特征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等,认为延吉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并依据油气显示(产量)、沉积相、圈闭类型等5个评价参数,优选出延吉盆地Y13井—Y20井区、延10井—延12井区、Y1井—Y3井区为勘探开发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烃源岩中有机碳的丰度和组成持续变化.为研究有机碳组成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机碳构成"概念,并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参数计算烃源岩残余有效碳相对含量、残余无效碳相对含量、原始有效碳相对含量和原始无效碳相对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低成本的岩石热解分析,能够快速定量计算各类烃源岩的有机碳构成.将该方法应用于银...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油源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不同构造上的原油分两大类。一类是该地区普遍分布的原油,包括马北1 井、马北101 井和马北3 井以及马北2 井后期注入的原油,这类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侏罗统烃源岩,但在成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马北1 井浅层和马北3 井原油来源于尕丘凹陷,属成熟原油; 马北1 井深层和马北101 井原油来源于赛什腾凹陷,为高成熟原油。另一类是马北2 井生物降解原油,来源于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和评价烃源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探井资料较少的地区开展烃源岩的准确预测和资源评价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界的难题;而地震资料中蕴含的烃源岩的大量信息一直未被有效重视起来。尝试利用地震资料对泥质烃源岩开展预测和评价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首先,通过对地震资料作层序地层格架及体系域分析,识别出烃源岩发育段;其次,利用地震资料作地震速度岩性分析,从而可以实现烃源岩厚度的准确预测,烃源岩横向分布可以通过地震层序及体系域边界划分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进行确定;最后,通过目标层段的层速度计算出孔隙度,再由孔隙度的幂函数关系定量估算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并实现生烃量的计算。因此,利用地震资料可以在少井探区甚至无井探区对烃源岩的宏观分布特征和品质进行预测与评价,从而减少在盆地早期勘探阶段和深部无井地区的勘探成本和钻探风险。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对N凹陷进行了油 -源对比 ,指出原油来自AJ组烃源岩。通过油 -油对比 ,分析了中央隆起带两个含油构造的原油特征 ,指出它们地化特征一致性较好 ,但成熟度高于隆起带上的烃源岩 ,据此推断目前隆起带上所发现的原油应主要来自两侧生油洼陷。建议本区下步油气勘探应选择中央隆起带两侧的有利构造进行钻探 ,有望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有机岩石学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干酪根和全岩光片观察方法,在《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部颁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富氢组分随热演化程度光性变化明显的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显微组分划分为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4种类型,其中,腐泥组作为最主要的组分表明湖生藻类是其主导生源类型。另外,烃源岩中腐泥型微粒状镜质体的普遍存在,一方面证实了当时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微生物降解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优质烃源岩已进入大量生烃期,为本区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烃源岩中粘土对有机质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质通过与粘土结合而获得长期保存,这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通过总结前人在粘土与有机质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粘土结合有机质的数量,结合有机质的类型,二者结合的差异性,为探讨烃源岩中有机粘土复合体保存方式及生烃机理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ree offshore fields, MJ, MF, and ML, was carried out. Offshore oil and onshore oil samples were also studied for correlation. The gas chromatographic data showed that the three offshore fields studied exhibited different and uniqu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Most rock samples from the MJ field have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 n-alkane and their isoprenoi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dicated predominant mixed organic matter with som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The organic matters were deposited in alternating oxic and anoxic environments. In the MF field, sediment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hallow depths was under reducing environments, whereas that of the deeper depth horizons was under oxidizing environments. The rock samples in the field had predominant input from marine organic matter with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 In the ML field, the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d that oxic conditions prevailed during sediment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bout half of the rock samples from this field are thermally mature, with almost equ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facies. Marine organic matter was prevalent in the shallow depth horizons, whereas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was prevalent in deeper depth horizons. The offshore oil samples and offshore rock extracts are also correlativ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offshore western Niger Delta—marine and terrigenous petroleum systems—though the terrigeonous system is more pervasive.  相似文献   

18.
金强  翟庆龙  万从礼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3):231-233,237
许多裂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中分布有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综合运用东营凹陷沙三段火成岩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特征和K-Ar同位素等分析资料,结合研究区的构造地质特征,确定了火成岩成因类型以及它们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以滨南和纯西地区为例,建立了烃源岩沉积环境中水下喷溢、烃源岩埋藏过程中浅层侵入的两种火成活动模式。探讨了两种火山活动形式对烃源岩形成、生烃演化和排烃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楚雄前陆盆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远景盆地。从油气生成的角度,系统评价了该盆地6套11组烃源岩层系、5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认为该区具备油气形成的良好条件,其中三叠系煤系烃源岩是主力源岩。通过热模拟试验建立了烃源岩的产烃率图版,计算了盆地内各层系烃源岩的生烃强度,三叠系煤系烃源层生烃强度最大。楚雄盆地天然气资源量达15000×108m3,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或油田的地质条件,油气勘探前景好。  相似文献   

20.
塔西南地区柯克亚油气田的油源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难点。原油 (油环油 )和凝析油物性分析以轻质油为主 ,为陆相泥岩生油的特征。正构烷烃单体同位素特征相近 ,且不同油组的油环油单体烃同位素一致 ,上、下油组的凝析油同位素特征也相似 ,证实皆同源于非煤系地层。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柯克亚上油组和下油组的油环油中陆相高等植物有机质对油气生成起主要贡献 ,甾、藿烷比值较高 ,反映出海相油的特征。三维荧光测试分析进一步推断柯克亚凝析油气田的次生油气藏上第三系中新统及下第三系油气是多源的 ,具体表现为以侏罗系湖相泥岩为主源 ,一定量石炭系—下二叠统海相油气成分的混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