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清初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认为作者以儒家理论作为养生思想,顺性怡情作为养生观点,心理疏导作为防病治病重要方法,《闲情偶寄》可以作为今日人们心理调摄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嫣然 《东方养生》2010,(12):147-147
如今神州四望,四处缺乏的,乃是那种从《闲情偶寄》、《浮生六记》里一脉相承的,用耐心和智慧,把柴米油盐化成风花雪月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曾庆鸿 《养生月刊》2010,31(5):465-466
李渔(公元1611-1680)号笠翁,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养生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有系统和最深刻的理论批评著作之一.书中的饮馔部分,全面地反映了他的饮食观和饮食美学思想,对饮食养生之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李育霖 《养生月刊》2012,(3):242-244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清初时人.因科举失利,从此游戏人生.他弄了个戏班子,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机会四处走动,参加游览,增广见识,同时胡吃海喝.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一本《闲情偶寄》,在中国享乐主义的写作史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可比后他几十年的袁枚的《随园食单》名气大多了,地位之崇高也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李渔因为该书,至少在美食这个行当里,所受到的尊敬一点也不比东坡少,袁枚难望其项背,甚至有人说袁枚《随园食单》顶多算本较精致的菜谱,而李渔的该书,可称我国美食百科全书,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李渔的饮食主张,集中体现在该书的“饮馔部”,可概括为24个字,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周作人对此书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5.
<正>《亲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章节,里面讲述的许多饮食追求和现代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理念非常吻合。笔者特摘编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重蔬食。"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简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  相似文献   

6.
沈肖军 《养生月刊》2012,33(8):681-683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这句话来自清代李渔。李渔为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在他晚年所著的《闲情偶寄》之《颐养部》中,对人体的情志活动、气机升降、脾胃运化等均有自成流派的理论。李渔的养生保健之诀,集养生学、心理学于一体。学而习之,可使人乐天无忧、延年益寿。比如他说:勤以砺身。勤指勤奋、勤劳。勤能补拙,磨砺意志,从而祛除好逸恶劳之习,有所建树。若能做到身勤、脑勤、身体力行,则符合中医主张的动则不衰的原理,益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调饮食     
[解读]李渔兼有文人的雅兴和商人的实用,所以使他成为清初畅销书作家第一人。这段关于饮食的文字出自他众多著作中自己最满意的《闲情偶寄》一书。他虽然有时率性而为,很多观点出于观赏、怡情,不能太较真,但爱食者并未主张尽食,怕食者也未坚持不食,还是很有辩证思想。至于太饥时不宜吃太饱,太饱时不宜饥饿,完全符合现代不宜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要求。怒时哀时倦时闷时不宜进食,更是符合科学饮食的规律。这些话恐怕不仅仪表现了医药知识的渊博,也是他坎坷生活中自身饮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李渔     
李渔是个奇才,有人曾给他戏剧家、小说家、音乐家等24个“家”的头衔,这都应受之无愧。他是个文人,但更多的是个艺人,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艺人。艺人给观众带来的是欢乐,职业特点影响他的养生观。他认为养生要追求生活乐趣,他甚至对跳蚤虱子都感兴趣,“肥不食,瘦偏尝,枉多情,辜负伊行”,在文艺作品中对这些小动物描写如此有趣的恐怕古今鲜有。林语堂在谈到他写的《闲情偶寄》一书时,说这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书,里面介绍了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以及一年四季消愁解。  相似文献   

9.
正心药法《闲情偶寄》的疗病篇被李渔自己笑称为《笠翁本草》(笠翁为李渔的号)。在这一篇里,李渔记载了自己所创的七味独特方药,即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一生未见之药、平时契慕之药、素常乐为之药、生平痛恶之药。这些都是李渔触景生情,就事论事之方和随心所喜,信手拈来之药。这些药其实不是实物,而是无物不可当药,将人的  相似文献   

10.
论《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与养生法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并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 ,提出了“全方位的康寿养生观” ,建立了“顺应自然———身心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康寿养生模式。从顺自然、宜饮食、节房事、适劳逸、调情志、避邪气、治未病、慎服药、重康复、三因施养等 10个方面的养生法则 ,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寿世保元》运用补中益气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耀广 《国医论坛》2005,20(2):44-46
《寿世保元》中广泛运用补中益气汤,通过对其中的医案及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总结了该书运用的补中益气汤在各科病症中的分布特点,适应证的病因、病性、病机、病位以及用药等方面的特点与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东方养生》2006,(6):168-169
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东方养生》2006,(7):174-174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说的一大学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养生为专务,然而其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规范里也含有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同样对中华养生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丁甘仁先生的养生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名医丁甘仁先生四句养生名言,认为其言简意赅,内容精辟。劝人不 沉缅烟酒,不劳累过度,提倡正派做人的道德规范以及乐观向上的情怀,值得推 广。  相似文献   

16.
命门是生命关键、根本。狭义指睛明穴/命门穴/肾,广义指"命门学说"。传统学说有"右肾命门",始自《难经》,王叔和、李梃等力倡;"两肾命门"认为两肾相互作用阴阳相合,共同主宰生命活动;"肾间动气命门"认为非实体非器官是无形的,存在于两肾中间,非水非火,是元气生发原始动力,生生不息永无休止,即"肾间动气",有一定特殊与创新。现代研究各宗一是。受精卵是生命的肇始、是分化衍变生命结构与功能基础,符合命门内涵,命门可能是受精卵。深入研究命门与受精卵的关系,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儒家的生命观及其养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虽然始终以关注社会人心和礼乐制度为轴心,但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以"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生命观、养生观,对中华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学术理论特色是论病邪从口鼻而入,治伤寒独重阳明,疗脾胃擅益脾阴,治吐血宜降气行血,论中风内虚暗风其验案精妙真实,中药炮炙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汪猛  翟笑枫 《河南中医》2016,(8):1315-1317
不论是道之"打坐"、佛之"禅定"、儒之"坐忘",还是三家指出的将"我"与自然融合,处世讲究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都在中华文化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三者的"无我"精神更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比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过分强调自我,随着中医养生学的复苏,强调"无我"的养生方式必然会使人们对自己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深刻反省,引领人们重归纯朴,带来新的健康风尚。  相似文献   

20.
林阿斗  遥年 《东方养生》2010,(1):106-107
今天,阴雨连绵的湿冷,让心情少了煦煦阳光,打从起床后,就提不起活力,显然,这一天开始得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