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06年分别选择云南省绿春县的大兴、戈奎和牛孔等3个乡镇的山涧溪流中捕获溪蟹69只,用研磨水洗沉淀法分离并殖吸虫囊蚴。仅在牛孔乡的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体内检获并殖吸虫后尾蚴,溪蟹的感染率为27.6%(8/29),未检获囊蚴,平均每蟹感染后尾蚴2.25条。经形态学鉴定为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的后尾蚴。首次证实云南省绿春县为丰宫并殖吸虫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武夷山中段闽江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蟹类种群及其感染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4月,在武夷山山脉沙溪和富屯溪闽江水系的建宁县及其周边宁化、邵武、将乐、顺昌县开展调查,选择居民区附近山涧水沟采集溪蟹标本。根据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进行蟹种鉴定,采用直接压片法、双筛法检测捕获的溪蟹并殖吸虫感染。分离并殖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大小、囊壁厚薄和排泄囊及肠管形态鉴定囊蚴种类,并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6条水系存在将乐华溪蟹、福建华溪蟹、黎川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沈氏华南溪蟹、平肢华南溪蟹、恩氏博特溪蟹等7种溪蟹分布,在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3.6%(125/287)。将乐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7.1%(48/84)、26.2%(22/84)、61.8%(21/34);福建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2.6%(51/97)和30.9%(30/97);黎川华南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9%(5/72),此为该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首次记录。建宁县调查点溪蟹多为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并殖吸虫感染率为70.4%(76/108),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15.3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1.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20.5。建宁县周边调查点溪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52.3%(56/107),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9.8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0.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4.6。结论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蟹类种群资源丰富,且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高,为高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方法采集并解剖调查点山溪中螺蛳、溪蟹,检查并 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进行COI 基因、ITS2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并殖吸虫,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结果良口螺蛳尾蚴 感染率0.32%(4/1 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35/35)。感染度:79.4个囊蚴/只 蟹,11.12个囊蚴/g蟹,最高只蟹检出囊蚴1 050个,蟹种平和华溪蟹。南昆山螺蛳尾蚴感染率0.15%(3/2 00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 100%(59/59),感染度:105.66个/只蟹,7.87个/ g蟹。蟹 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螺蛳尾蚴感染率0.03%(1/310),螺蛳种为拟钉螺。溪蟹囊蚴感染率36.73% (36/98),感染度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 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良口和南昆山成虫COI、 ITS2基因DNA序列与GenBank检索卫氏并殖吸虫COI、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8%和98%、 97% 。结论广州北部山区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两处,两疫源地虫种无差异。斯氏狸殖吸虫中 度疫源地一处。  相似文献   

4.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 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 行为等方法, 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表明, 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14), 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 非开发区为30.2%(26/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 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 家犬感染率为17.6%(6/34),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 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 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结论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黄山市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为全市防控肺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水系分布特点和以往调查情况确定调查点,在调查点内根据当地环境,选择调查溪流,采用人工和地笼捕捉境内溪流中的溪蟹,实验室解剖镜下检查肺吸虫囊蚴。计算溪蟹的感染率及囊蚴感染指数。结果调查了11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捕捉溪蟹275只,检出阳性溪蟹57只,阳性率20.73%。感染度平均每只蟹3.51个,感染性溪蟹每克含囊蚴数0.958个,蟹囊蚴感染指数为0.194 06。随着溪蟹体重的增加,阳性率和感染度随之增高(r_(阳性率)=0.905,P0.02;r_(感染度)=0.929,P0.01)。雄性溪蟹的阳性率和感染度均高于雌性溪蟹(x~2=136.53,P0.01)。不同水系溪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P0.05)。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黄山市仍存在着较高的肺吸虫病流行因素。新安江水系流域是今后肺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2000-2007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门诊并殖吸虫病病例资料,调查并殖吸虫病历史流行区人群自然感染情况,以及并殖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从2 643份疑似患者血清中检出并殖吸虫抗体阳性417份,阳性率为15.8%,男女比例为1︰1.19,多数病例存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历史流行区人群血清阳性率为3.1%(46/1 462),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2.8%(18/649)和3.2%(26/81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3 3,P>0.05)。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阳性率为0.05%(9/19 368),第二中间宿主长江华溪蟹和浙江华溪蟹阳性率为31.1%(15 627/50 313),保虫宿主阳性率为11.9%(52/438)。宁波市部分地区仍存在并殖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应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ELISA(Ts21-LISA)与肌幼虫ES抗原ELISA(ES-LISA)对旋毛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5种旋毛虫(T1、T2、T3、T4和T7)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并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水平。将Ts21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0 μg/只,免疫3次,每次间隔10 d),末次免疫后10 d,每只小鼠用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攻击感染,3.5 d和42 d 后剖杀,观察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 结果 Ts21-LISA检测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18/19)、15.8%(3/19)、9.1%(1/11)和7.7%(1/13),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χ2=0.358,P>0.05)。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检测T1感染小鼠血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与T2、T3、T4、T7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明显低于ES抗原(χ2=17.069,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 周,应用Ts21-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小鼠感染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Ts2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3.5 d和42 d,肠道成虫与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2.71%和49.8%。 结论 Ts21重组蛋白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但不能忽视与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雄市珠玑镇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调查点山溪采集螺蛳、溪蟹,按常规方法进行解剖,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鉴定并殖吸虫虫种。解剖粪便虫卵检查阳性之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制成染色标本比较。结果解剖132只蟹,检出感染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蟹97只,蟹鉴定为平和华溪蟹。阳性率73.48%(97/132)。感染度:7.43个囊蚴/只蟹,0.31个囊蚴/g蟹。感染指数1.70。猫、犬粪便检出并殖吸虫卵阳性率25.00%(6/24)。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三平正并殖吸虫成虫16条。结论首次发现南雄市珠玑镇为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Ⅱ级)。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保虫宿主有描、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肠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及其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BALB/c小鼠5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只),免疫组小鼠用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每毫升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1 mg, 霍乱毒素50 μg) 20 μl/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等剂量PBS滴鼻。末次免疫后14 d,各组处死6只,摘眼球取血(0.5~1 ml);取直肠内粪便(4~5粒),ELISA测定血清IgG和粪IgA抗体;分别计数脾组织、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和肠上皮淋巴细胞(IE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D4+、CD8+ T细胞亚群水平。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感染各组其余小鼠,30 d后颈椎脱位处死,计数肝、脑组织速殖子虫荷。 结果 免疫后14 d,免疫组小鼠血清IgG和粪IgA抗体水平(分别为0.224和0.3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41和0.037)(P<0.05),脾、PP和IEL中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生(P<0.01),其中脾、PP中CD4+、CD8+ 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P<0.05),IEL中以CD8+ T细胞为主,增殖显著(P<0.01),CD4+/CD8+ 比值降低(P<0.05)。攻击后30 d,免疫组小鼠存活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P<0.05)。免疫组肝、脑组织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6.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小鼠存活率显著提高,肝、脑组织虫荷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Aspergillus)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A)、灭菌土壤(B)和未灭菌土壤(C)中,按照WHO的杀螺剂浸泡试验法观察各培养基浸出液的发酵产物对钉螺的杀灭作用,以及JJ18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并设不接种内生真菌JJ18的未灭菌空白土壤组(D)、去氯离子水阴性对照组(E)和氯硝柳胺阳性对照组(F)。采用WHO推荐的浸泡法,用卤虫(Artemia salina)模型观察其急性毒性,以人工海水为对照组,观察A~D组对卤虫的杀灭情况。结果显示,浸泡钉螺24、48、72 h,B组灭螺率分别为(36.67±7.56)%、 (63.33±4.65)%、 (90±0)%, 明显高于D组(30±6.87)%、 (33.33±5.68)%、 (56.67±8.55)% (P<0.05, P<0.01)。内生真菌JJ18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0 d。B组对卤虫的杀虫率为(25.24±3.74)%, 显著低于A组(57.15±8.90)% (P<0.01)。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 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格总数5%比例进行随机抽样。随机抽取55个调查点于2006年9~10月开展主要中间宿主分布及感染率调查。 结果 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小管福寿螺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8个省(区)已证实有小管福寿螺自然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7个省(区)有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其中,福建建瓯、江西兴国、浙江瑞安、湖南汝城、广东化州、广西上思和海南五指山等地的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6%、19.9%、16.0%、5.0%、6.3%、39.1%和25.0%。 结论 证实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7个省(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州北郊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调查点山溪中螺蛳1,216只,溪蟹39只,收集当地村庄猫、犬粪便各3份。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螺蛳感染率为0.32‰(4/1,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蟹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35/35)。感染度:2~1,050个囊蚴/只蟹,2~30.75个囊蚴/g蟹。部分蟹体同时感染二倍体、三倍体两型囊蚴。蟹种为平和华溪蟹。猫、犬粪便各有1份检出并殖吸虫卵,感染率为33.33%(2/6)。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15条。结论首次发现广州北郊从化良口存在严重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为超高度疫源地(I级)。鉴于卫氏并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处于从化和广州主要饮用水源的流溪河源头,具有导致流溪河流域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潜在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室内生态系统。 方法 解剖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家猫,收集华支睾吸虫虫卵,放入养殖缸内自然感染纹沼螺和长角涵螺,待尾蚴发育成熟,分离阳性螺,放入养殖缸内与各种鱼类同缸饲养,使阳性螺释放的尾蚴自然感染缸内的各种鱼类。螺类释放尾蚴后的第30天开始,定时检查鱼类的感染情况,分别采用鱼肉压片法和消化法检查各种鱼体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分离、收集鱼肉中囊蚴感染家猫和SD大鼠。 结果 水温在24.3~37.2 ℃时,尾蚴发育成熟逸出螺体的时间需95 d。纹沼螺的感染率为12.5%(25/200),长角涵螺为18%(9/50)。水温在20 ℃以下时,螺体内尾蚴停止逸出。鱼类感染尾蚴后形成囊蚴的时间为30 d,至囊蚴完全成熟需45 d。麦穗鱼、草鱼、鳑鮍鱼、鳙鱼、鲮鱼、鲫鱼、鲤鱼和罗非鱼体内囊蚴的感染度不尽相同,每克鱼肉含囊蚴数分别为1 792、16、8、6、5、4、4和2个。将鱼体内分离的囊蚴分别感染大鼠和家猫均获得成虫。 结论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室内生态系统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 方法 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 nativa,T2)、布氏旋毛虫(T. britovi,T3)、伪旋毛虫(T. 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 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 结果 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 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 bp的特异性条带。 结论 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对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并殖吸虫虫种、 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进行调查, 以确定当地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方 方 法 法 采集政和县当地淡水螺、 蟹及野猫粪便, 检查螺体内并殖吸虫尾蚴、 蟹体内囊蚴和野猫粪便中的虫卵。结果 结果 共检 查1 035只放逸短沟蜷和4 890只建瓯拟小豆螺; 仅在建瓯拟小豆螺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尾蚴, 其感染率为 0.10% (5/4 890)。检查政和博特溪蟹34只, 其中29只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85.29%, 每只蟹及每克蟹组织平均囊 蚴数分别为3.85个和0.62个; 检查福建华溪蟹36只, 其中14只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38.89%, 每只蟹及每克 蟹组织平均囊蚴数分别为6.43个和0.03个。2份野猫粪便中有1份检获并殖吸虫虫卵。结论 结论 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存在 由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引发的中、 高度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法扩增日本血吸虫体表四跨膜家族蛋白2-A(SjTsp2-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jTsp2-A,将其转至大肠埃希菌DH5α制备DNA疫苗pcDNA3.1(+)/SjTsp2-A。24只BALB/c小鼠均分3组,每鼠于左股四头肌注射0.5 mg/ml盐酸布比卡因50 μl。次日,A组同法注射DNA疫苗pcDNA3.1(+)/SjTsp2-A,B组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SjGST,C组注射空质粒pcDNA3.1(+)。注射剂量均为100 μg/只。每隔2周注射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各组均经腹部皮下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鼠,45 d后剖杀,计数减虫率和减卵率。ELISA检测抗体效价,A组化分析股四头肌局部组织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检虫数和每克肝组织虫卵数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值均<0.05),A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44.4%和28.4%。A组血清抗体效价高达1 ∶ 25 600。A、B两组局部组织均有特异性蛋白表达。DNA候选疫苗pcDNA3.1(+)/SjTsp2-A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5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7组,A组和B组分别皮下和肌肉注射5×106蛋白克隆形成单位(CFU)疫苗悬浮于100μl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C组鼻腔内接种5×105CFU+10μlMRS、D组经口灌胃5×108CFU+100μlMRS、E组(空载体对照组)5×106CFUBb(pGEX-1λT)+100μlMRS、F组为双歧杆菌(Bb)对照组和G组为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MRS)对照组。免疫后8周各组鼠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刺激培养,同时设伴刀豆球蛋白A(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对照和非刺激组。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0水平。结果 A、B、C和D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分别为(137.5±23.2)、(162.5±23.2)、(250.0±53.5)和(215.0±37.4)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50.0±10.7)pg/ml(P0.01);IL-12水平分别为(27.5±4.6)、(32.5±4.6)、(45.0±5.4和(35.0±5.4)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15.0±5.4)pg/ml(P0.01);TNF-α水平分别为(275.0±46.3)、(325.0±46.3)、(450.0±53.5)和(350.0±53.5)pg/ml,均高于MRS对照组(150.0±53.5)pg/ml(P0.01);IL-10水平分别为(37.5±4.6)、(35.0±5.4)、(25.0±5.4)和(32.5±4.6)pg/ml,均低于MRS对照组(45.0±5.4)pg/ml(P0.05或P0.01)。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型保护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