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45-1949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费用,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13~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849例患者住院期间的费用构成及术后疗效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结合期间医保相关政策进行影响因子分析。[结果] 2013~2018年,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全髋关节置换的人均住院总费用为56 119.75元,膝关节置换术为55 518.69元,股骨头置换为45784.22元;不同手术类别的总体费用构成情况相似,材料费、药费和手术费三者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9.53%、26.87%和11.56%。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总住院费用逐年上涨,其中材料费平均每年增加28.16%,药占比从2015年开始逐渐下降。影响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费占比、药占比、住院天数和不同的手术类别。[结论]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控制人工关节假体的材料费及严格把控临床用药指针,规范住院流程是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住院费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ioint replacement,TJR)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去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无痛、稳定、有功能的关节,使关节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各种人工关节假体和配套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TJR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我国TJR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数量呈直线上升。由于缺乏全国的统计数据,我们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近十年来的膝关节置换数量变化为例,来反映我国人工关节事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图1)。  相似文献   

3.
引流管培养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流管培养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伤口引流管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指导术后用药。结果28例引流管培养阴性者,按标准预防感染方法治疗后无感染。2例培养阳性者,1饲为污染,另1例培养结果为绿脓杆菌者,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随访3年未发生感染。结论引流管培养是指导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抗生素使用的一种可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稼  金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2):1718-1720,1729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技术上的进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降为0.5%-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降为1%-2%。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患者要承担巨大的肉体上的痛苦和高额的医疗费用,对于骨科医师的技术也是一个挑战。本文就近几年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于机体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感染。在此过程中,细菌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抵抗力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而细菌粘附是决定性起始步骤。Ⅱ期翻修术治疗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常用的治疗方法,即第一期对感染彻底清创,取出人工关节假体、骨水泥等异物,间隔一定时间后,第二期再植新假体。其主要优点在于感染清除率高,如在翻修间隔期使用暂时性关节替代系统如PROSTALAC等,再植新假体后关节功能可较好地保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合适的方式给药是Ⅱ期翻修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的应用可显提高感染清除率。但是,Ⅱ期翻修术治疗的时机即间隔期的长短尚无一致意见,原因在于缺乏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根本在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创伤性或退行性病变在高龄人群中较为常见,症状反复,严重者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对于膝关节重度病变的治疗,除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外,尚无根治的办法。而高龄患者多年老体弱,合并有内科疾病,全身状况较差,能否耐受手术创伤,尤其是双膝同时手术的打击,文献罕见报道。自2000年10月以来,我们对12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成功实施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我国各地的逐步推广,因假体松动而需Ⅱ期翻修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髋部假体周围骨矿量的减少而致BMD下降.阿仑膦酸钠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破骨细胞纹状缘的形成,降低破骨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吸收增加类疾病.所以我们对髋关节置换后的病人指导其口服阿仑膦酸钠(商品名为福善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具有可旋转平台的膝关节假体作为一种动力性承重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步态分析方法.比较动力承重系统和固定承重系统进行膝关节重建患者的差别。选择53例患单侧膝关节痛患者,根据植人物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23例采用PFC SigmaRP动力承重装置.21例采用Natural KneeⅡ固定承重装置,19例采用Maxim固定承重装置。所有病例采用标准化Subvas通道,植入物均被注以骨水泥。设立一个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关节严重残疾的主要手段之一,每年接受手术的患者达数十万人。许多患者重建了关节功能,避免或减少了残疾程度,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并发症,相当多的患者置换人工关节后出现了中、远期的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需要再次手术。导致人工关节松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感染、假体一骨组织界面的微动磨损、过早过剧烈功能锻炼、手术方式及操作技术失误、原有关节病变加剧、人工关节的材料、生物力学设计、加工工艺不完善、患者年龄过大、体质情况差等。现就晚期感染、微动磨损等主要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人工关节临床工作的健康发展,本刊编辑部于2005年6月4日邀请部分在人工关节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在北戴河举办了以“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与对策”为中心议题的高级学术论坛。在戴越戎院士和本刊编辑部杨子明主任的主持下,出席论坛的专家们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现将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缓解髋膝关节炎终末期和部分严重关节创伤所致疼痛及恢复关节功能和步态,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术后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和异常步态。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作为具有全面、客观、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的步态评估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关的临床研究,借助该系统可精准测量并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前后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数据,为诊疗和康复训练提供客观数据支持。简述三维步态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及后期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应用,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优化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术中和术后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查阅自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成渝某两家三甲医院收治行人工关节(髋、膝和肘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病例,了解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特征,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和预后,并利用医院电话随访平台了解出院患者的感染再发生情况。用多因素回归方法了解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的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二期翻修对再发感染的影响。结果 10年中共获得资料完整病例72例,髋、膝、肘关节手术分别为26例、44例和2例。其中Ⅰ期置换56例,Ⅱ期置换16例。52.8%(38/72)患者出现了晚期感染。膝关节是感染最常见的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30.6%),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4%)和鲍曼不动杆菌(8.7%)。对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总痊愈率为41.7%,其中二期翻修的患者治愈率为(83.3%),其它治疗方式的治愈率(36.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二期翻修是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益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也显示二期翻修发生感染复发几率显著低于非二期翻修组。结论金葡菌是引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二期翻修是治疗置换术后感染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及未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9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行预防性抗凝治疗2周后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调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结果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发生率为47.5%。结论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s.  BHAN  R.MALHOTRA  E.  KRJSHNA  KIRAN  SOURAV  SHUKLA  MAHESH  BIJJAWARA  曹沛宏 《骨科动态》2006,2(1):14-19
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 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 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 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2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及瓣膜功能,其中3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静脉血栓61例,其中近端静脉血栓4例,远端静脉血栓57例。瓣膜功能不全的下肢静脉DVT发生率高于正常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静脉造影结果对照,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100%,超声对小腿肌肉内的静脉血栓显示率高于静脉造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及时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筛选高危病例进行积极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麻醉后预存自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麻醉后即刻采集自体血,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回输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04年9月~2005年1月,对33例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麻醉后即刻采集自体血400 ml,于术后回输.观察采血时患者血压变化、术后12、24及72 h血常规、伤口引流及感染情况.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3~81岁,平均6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2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单髋关节置换20例,双髋关节置换1例;单膝关节置换6例,双膝关节置换5例;单髋关节翻修术1例. 结果采血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术后回输血200~1 150 ml,平均650 ml.其中21例单髋关节置换患者仅回输预存自体血;6例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回输预存自体血后又将引流血回输;5例双膝及1例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除用预存自体血和引流血回输外,因术后出血较多,输入异体血400 ml.术后血红蛋白68~102 g/L,平均88 g/L;红细胞压积20.5%~31.5%,平均24.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伤口无感染、下肢静脉无血栓发生.6例输入异体血的患者,输血后2例出现寒战、皮肤骚痒等过敏反应,予地塞米松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对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预存自体血供术后回输,可减少术后输入异体血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正>为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作者分析了2010年4月~2012年6月间6 11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感染情况。结果8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最高的是全膝翻修术(4.57%),其次是全髋翻修术(1.94%)。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症、男性、全膝翻修术以及术前血色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后稳定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影响TKR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8年1月~2004年8月,应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60例(74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KR手术。以术后膝关节HSS(hospit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和各单项评分的改善率评定TKR术后疗效;比较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之间疗效优良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TKR术后HSS评分与术前患者自身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获随访24~94个月,平均42.5个月。术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评分分别为84.2±14.2、25.7±6.9、17.9±4.3、13.1±2.0、9.2±0.8、8.1±0.4和9.3±0.1,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疼痛缓解最为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0.5%。10膝发生局部并发症,其中腓总神经损伤1膝,伤口愈合不良2膝,伤口感染、关节内感染及关节僵硬各1膝,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膝,髌-股关节并发症2膝。有并发症患者膝关节优良率(60.0%)明显低于无并发症患者(9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KR术后HSS评分与膝关节术前HSS评分、疼痛和功能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3、0.431和0.418(P〈0.01);而与患者术前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等无相关(P〉0.05)。结论采用后稳定型TKR是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与术前膝关节HSS评分、疼痛和功能评分呈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疗效有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5年,平均2.7年。结果: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2例,假体术后脱位3例,腋神经损伤2例,三角肌废用4例,肩袖撕裂3例,未见感染、异位骨化和假体周围骨折病例。结论: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独立能力,为优化临床康复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独立能力评价量表(FIM)调查72例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人口学资料及功能独立能力水平。结果 FIM总分为(88.07±8.15)分;6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生活自理(32.60±2.52)分,括约肌控制(7.60±1.26)分,移动(11.49±1.44)分,行动(6.50±1.24)分,交流(12.76±0.99)分,社会认知(17.03±1.82)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独立能力水平偏低,护士应加强患者功能独立能力方面的健康教育及采取针对性训练,以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