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晋时玄学更日益兴盛,玄言也渐渐走进诗歌,其表现为:在诗歌中对人物风姿神情做玄学性的品鉴;在诗中表达出对玄学的企羡,写出在自然景物中逍遥甚而是体悟玄理的境界;在诗中谈玄论道;以玄学思想方法为抒情辅助.这些都可视为玄言诗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是玄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诗歌瓴域渗透而产生的一种哲理诗。玄学最初是魏晋士人用老庄思想阐释儒家学说,企图为虚伪名教寻找存在的依据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就演变成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人生哲学。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译本中有许多颂赞性偈语,僧人用这些偈语来宣传佛理佛法。当时文人就仿照这种形式写出了宣传纯粹玄学义理的玄言诗。这种诗在嵇康阮籍诗歌中已经露出了端倪,在西晋永嘉年间到晋宋之交的一百多年里风靡了整个诗坛,成为当时诗界的主流。因此从内容上来说,玄言诗充满玄理,借山水自然表现他们的洒脱与高深;从形式上来看,它受到了当时佛经译本和僧徒说经方式的启发。玄言诗人以山水媚道,把玄学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用于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因此它虽然被贬为“淡乎寡味”,但它开创了以山水明理的先河,对以后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俊凤 《考试周刊》2008,(8):140-142
中国诗歌历来缘情言志,玄言诗以其浓厚的说理特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因此也难以得到研究者的赏识.后人往往根据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的特征及由此引起的在文学史上的非主流地位而忽视它应有的价值,对它研究颇少,表现在对其义界的研究上,就比较简单.文章梳理自南朝以来对玄言诗义界的研究观点,结合玄言诗本身,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得出玄言诗的义界,将玄言诗定义为:玄言诗是用玄学义理和玄学思想方法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玄言诗是东晋诗歌的主流,从诗史来看,这是对魏晋以来以玄理入诗的这种非主流诗学的发展的结果。两晋以来玄学的发展,特别是东晋时期玄佛合流,对玄言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言诗学也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对这一诗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玄言诗学的基本内涵,理清两晋诗歌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玄言诗的界定是玄言诗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本文突破已有研究格局,对玄言诗重新界定,认为玄言诗是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而产生并与玄学相伴始终的、以表现玄学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为主要内容的抒情言志诗.  相似文献   

6.
玄言诗是魏酱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7.
何晏诗作以“拟古”面目出现,也阐述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但因其未做到宅心玄远与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故只是玄言诗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对玄言诗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其原因是对玄言诗缺乏"区别对待"。玄言诗有两种创作类型,即铺演玄理和立象尽意。铺演玄理的玄言诗有对玄理的"隔"与"不隔"之分,立象尽意的玄言诗有意、象"未融"与"已融"之别。通过对玄言诗类型的分别与分析,可以对玄言诗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作出新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胡大雷 《红领巾》2005,(1):1-3,7
何晏诗作以“拟古“面目出现,也阐述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但因其未做到宅心玄远与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故只是玄言诗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10.
何晏诗作以“拟古”面目出现,也阐述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但因其未做到宅心玄远与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故只是玄言诗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11.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3.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本理念有着种种契合。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的唐诗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创作宗旨上,提出"以唐人为指归"之论;2.从雅正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的唐诗观;3.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晚唐作派。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相似文献   

15.
西晋文学家夏侯湛的诗歌多数亡佚,结合夏侯湛现存的十首诗歌及史料中关于其亡佚作品的论述,全面考证和评述夏侯湛的三言体诗歌、四言体诗歌、五言体诗歌及楚辞体诗歌。  相似文献   

16.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点。对其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天祥研究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7.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从问世之日起就被视为摹拟之作,但它决不同于一般拟作。江淹所拟的三十家诗作均在五言古诗发展史上具有特别意义,他的诗序也申明意在“品藻渊流”。本文简述了《杂体诗三十首》的研究史,指出江淹拟作总结汉至刘宋时期五言古诗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江淹“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18.
《古诗类苑》是明代张之象编纂的一部汉魏六朝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在张氏所编的《唐诗类苑》之前.全书根据作品内容划分为四十四部,因而常被前人误归入类书.实际上,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是沿袭了以往一些诗文总集的编纂体例,这为后人研习某一类诗歌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
兰亭诗人群体及《兰亭诗》《序》产生于东晋中叶,道、释、玄、儒种种理念交织于此,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的新型生死观念成熟于此,山水之美的发现与入诗发轫于此。作为一组大型诗群,《兰亭诗》的出现反映着东晋中叶悄然发生的诗格嬗变与新型时代心理之凝成,其流风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自花间词诞生后,其在词史上的价值被词学家开始关注。宋代文坛上,词学家多赞誉花间词的体制精巧、格调优美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其属于艳情词,有害于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金元时期,批评家直接指出花间词是亡国之音,此时的文人也有推崇花间词的,说其能婉转地表现情感,实质是尊崇词体文学;明代文坛,推崇香艳的审美风尚,词学家对花间词的评价认识在此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词学家从花间词的字法、句法、格调、意境等方面对花间词进行整体研究,进而极力推崇花间词的创作模式;清代词坛上,词学家继续延续明代文坛对花间词的认识,其中陈廷焯评其"沉郁"、况周颐评其"穆境",是对花间词给予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