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股动、静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吻合或利用大隐静脉及人造血管桥接修复损伤的血管。结果:手术治疗股血管损伤22例。其中股动静脉同时损伤14例,单一股静脉损伤5例,成功20例,截肢1例,死亡1例,其中合并足下垂、部分肌肉坏死等并发症4例;结论:单纯的股静脉损伤较股动脉损伤难以判断,一旦误诊,后果严重。早期诊断、及时修建是治疗股血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吸毒导致的周围血管损伤的病人逐年增多。其主要表现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股静脉炎症、血栓形成或两者兼而有之。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静脉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MN9202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戈  贾敏 《医学争鸣》1998,19(5):571-573
探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MN9202对家兔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用无创伤动脉夹夹闭兔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松夹再灌注,复制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夹闭45min后给实验组iv MN9202,手术对照组和休克组给予等量的助溶剂。  相似文献   

4.
股静脉穿刺留置单针双腔管是急诊血液净化时常用的血管通路,但由于穿刺时造成血管损伤,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原发病等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对113例股静脉插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患的观察及护理,认为股静脉穿刺置管血栓形成易发生于老年患,原发病为糖尿病,多囊肾,因此对于股静脉穿刺置管患勤观察,个体化使用肝素及压迫止血时力量适中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军  刘文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1002-1003,100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d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评价动脉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夹闭的情况。结果:30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通过减影CTA检查,其中动脉瘤夹27例可以显示,减影后3例瘤夹完全减掉,并通过非减影的CTA重建图像观察瘤夹的情况。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的,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闭塞,1例有血管狭窄。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67%/100%,对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100%/100%,评价者对动脉瘤颈残留的一致性为0.78,对载瘤动脉通畅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减影CTA可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血管改变,显示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兔股静脉局部单纯注射脂多糖构建股静脉血栓造模探讨炎症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新西兰大白兔9只,于其股三角区局部分离股静脉,均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假手术侧。无齿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股静脉局部注入脂多糖、30 min后去血管夹、逐层缝合皮肤,并将实验兔分为外科小夹板固定组(n=5)和非固定组(n=4)两组。造模72 h后进行血管加压超声检测确定栓塞的情况,检测结束后处死兔,迅速取实验段的股静脉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除固定组1只兔于60 h后死于肺栓塞外,其余8只兔存活;血管超声检测8只兔实验侧可见明确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病理学HE检测显示所有兔的实验侧股静脉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炎细胞浸润,除固定组1只兔未形成血栓形成外,8只兔实验侧均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均未见血栓形成及炎细胞浸润。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血栓形成的最直接原因,股静脉单纯注射脂多糖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免疫抑制剂对异体静脉移植后通畅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新鲜及冷冻保存异体静脉移植对40只家免股静脉缺损进行修复,观察免疫抑制剂对异体静脉移植后通畅率的影响。通过光镜、电镜及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异体静脉移植后通畅率,但远期通畅有赖于免疫抑制剂持续应用,冷冻不仅良好保存了小静脉内皮细胞,且减弱了移植后排斥反应,因而可获满意的远期通畅无需免疫抑制剂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建立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以观察异种移植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通畅性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共采用17只杂种雌性犬,实验组10只,植入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血管移植物;对照组7只,植入人造血管。手术方法为右侧股动静脉瘘。术后通过超声和血管造影方法来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并在术后3月将移植物取出,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前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第一周、二周行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两组动静脉瘘均通畅,2周内血管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动脉造影检查后,生物血管组(PG)通畅5只,通畅率62.5%,e-PTFE组通畅4只,通畅率66.7%。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对移植物取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病理学检查,通畅的生物血管吻合口无狭窄,吻合部位有新的内膜覆盖,周围组织无钙化,有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的血管移植物(PG)生物血管作为异种移植物,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对兔急性血栓后静脉壁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X  Yang M  Yu C  Nie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68-569
目的:评估尿激酶溶栓对急性期血管壁炎性反应和静脉壁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的急性股静脉血栓模型,将43只兔随机分为溶栓组20只、未溶栓组20只、对照组3只,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21天获取股静脉,通过检测静脉壁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沉积来评估平滑肌增生,内皮层扫描电镜评估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胶原纤维检测提示溶栓组静脉壁增生明显低于未溶栓组, 电镜扫描提示溶栓组内皮细胞 损伤明显低于未溶栓组。结论:尿激酶溶栓能有效地保护内皮层完整,减轻血管壁肌血管增生,但不能阻断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适合静脉高压病理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在静脉高压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分别建立股动静脉瘘和髂静脉缩窄静脉高压模型,另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术后大鼠后肢肌肉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管腔面积的变化,并利用选出的模型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表达的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股动静脉瘘模型大鼠较髂静脉缩窄模型大鼠后肢肌肉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管腔扩张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股动静脉瘘模型大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大鼠股动静脉瘘模型较适合静脉高压病理机制研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的表达与静脉高压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较为安全有效易行的深静脉置管法,为临床深静脉置管途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83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误入动脉率。结果:股静脉穿刺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最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动脉率最高,首次穿刺成功率三者无区别。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路径应作为临床深静脉穿刺的首选路径,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孙志成  李世荣  曹川  吴军 《重庆医学》2002,31(6):463-464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耳廓移植模型。方法 将大鼠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以10只SD为供体,10只WISTAR为受体进行原位及异位移植。原位移植的静脉选择颈外静脉,动脉选择颈外动脉,动脉吻合平面分别选择甲状腺上动脉及颌外动脉分支处;异位移植选择股动静脉。然后观察大鼠及其外耳廓的生存情况下组织学变化。结果 各组的外耳廓生存时间为5-11d,而异位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最高,外耳廓的生存及病理改变与原位移植无差异。结论 大鼠同种异体耳廓异位移植模型模型对于研究带血管的体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排反应简便易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静脉撕脱伤的形态变化和闭塞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在牵拉性撕脱损伤时静脉内腔的形态变化和闭塞率 .方法 建立大白鼠静脉牵拉性撕脱伤的模型 ,分别给予 0 .6 ,0 .7,0 .8和 0 .9N的牵拉力 ,灌流后用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腔的变化 .结果 静脉被延长到 110 % ,膨隆与狭窄交错 ;发生静脉切断的拉力为 (1.0 93± 0 .0 6 4) N;在未被拉断的静脉中 ,部分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血流停滞 ,发生血管闭塞 .镜下观察发现内皮细胞剥离或缺损 ,可分为 :1内膜隆起裂痕型 ;2散在性内膜剥离型 ;3广泛性内膜缺损等三个类型 .牵拉损伤的静脉切断后原位显微吻合的成功率为70 % .结论 损伤静脉有特征性的内膜变化 ,从内膜隆起、广泛性内膜剥离到内膜缺损 ,可导致血栓形成 ,影响血管吻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Yang B  Zhao QH  Z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506-2510
目的 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对循环内皮细胞及受损内皮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65只,13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运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肝索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4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3、7、14、28天获取日标血管,扫描电镜评估局部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术后28 d测定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数量及黏附能力。结果 栓后1、3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7d时C组血栓基本消融;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而A、B、C、SH组循环内皮细胞数量[(6.3±2.2) ×106、(4.76 ±3.1)×106、(1.9±0.8)×106、(0.91±0.3)×106]依次降低,(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PC数量(18.9 ±5.33、37.4±6.0、55.4±8.0、64.1±3.2)与CEPC黏附能力(9.6±2.9、17.5±3.2、22.1±4.4、28.3±2.0)依次增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受损,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早期溶栓抗凝联合治疗能使局部血栓基本消融,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提高CEPC数量及功能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但在急性血栓形成早期,联合治疗使得残余附壁血栓黏附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探讨导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 a间该院血液净化中心对70例急慢性肾衰患者,穿刺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三个部位CVT共72例次,其中颈内静脉20例,颈外静脉21例,股静脉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颈外静脉1~19个月,颈内静脉3 d~20个月,股静脉1~38 d.CVT并发症发生率为5.5%,其中感染(2.7%),血流不畅(1.4%),出血(1.4%).结论血液净化应用CVT有快捷、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股静脉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经验。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共行腔镜辅助右侧开胸心脏微创手术32例,采用浅低温ECC,股动、静脉插管15例,股动、静脉插管加右颈内静脉插管15例,股动脉及右颈内静脉插管2例。ECC中予以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心肌保护采用含血停搏液灌注法12例,HTK液灌注法18例,不停跳2例。术中经食道超声(TEE)帮助下心腔排气并观察心脏情况。结果所有病例ECC中引流充分,ECC时间(86.1±25.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8.2±13.9)min,开放后自动复跳13例,辅助时间(30.5±16.6)min,超滤量(980.5±468.2)ml,转中尿量(685.7±316.5)ml,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股动、静脉插管ECC适于胸腔镜辅助微创心脏手术,VAVD技术保证了ECC静脉引流通畅,右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上腔静脉引流措施,TEE对于观察心脏功能状态、指导心脏排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较为安全有效易行的深静脉置管法,为临床深静脉置管途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83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误入动脉率。结果股静脉穿刺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最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动脉率最高,首次穿刺成功率,三者无区别。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路径应作为临床深静脉穿刺的首选路径,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Alotofresearchprojectshavebeenconducted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vascularactivitysubstancesincirrhosiswithportalhypertension["ZJ.Buttherearefewarticlesaboutthechangesof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histamineinacutefulminanthepaticfailure.Themodeloffulminanthepaticfailureinducedbyacetaminophenwasestablishedindogstoobservethechangesof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histaminelevelsinportalvein,hepaticvein,abdominalaortaandinferiorvenacava.1MATERIALSANDMETHODS1'1E…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99m锝标记的D 二聚体 (D dimer,DD)单抗在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靶向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复制家兔股静脉和股动脉血栓模型 ,将99m锝标记的抗DD单抗注入动物血管内 ,以放射免疫显像检测技术观察放射性核素在血流和血栓部位的分布。结果 :血栓形成术后 2d ,血栓处放射性99m锝的分布较健侧和正常兔明显增多 ,而单纯钳夹血管未能引起局部放射性物质的堆积。注射99m锝标记的单抗后 ,动物无明显不良反应 ,主要器官无明显病理学改变。研究结果提示 :99m锝标记抗DD单抗可对实验性股静脉血栓和股动脉血栓作出快速、准确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光镜在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骨折组和创伤组分别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损伤,3组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骨折组7d时血栓发生率85%,骨折组、创伤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隐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对照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大鼠创伤性隐大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