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正常 (HB)和心跳停搏 (NHB)供肝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和NHB两组 ;NHB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 30min(HNB - 30 )和 4 5min(NHB - 4 5 )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 5 0、30和 30次。结果 HB和NHB组冷缺血、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 (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 (6 9.76± 1.5 2 )min和 (70 .32± 1.5 3)min、(16 .4 6± 0 .96 )min和(16 .4 0± 0 .73)min、(2 2 .5 6± 1.73)min和 (2 2 .75± 1.16 )min、(89.38± 3.75 )min和 (90 .5 8± 3.76 )min ;术后受体苏醒和主动饮水时间分别为 (5 .4 3± 3.88)min和 (5 4 .0 6± 5 .99)min、(43.0 4± 10 .19)min和(12 6 .79± 15 .0 2 )min ;受体术后鼻粘膜出血率分别为 4 .17%和 92 .6 8% ;受体第 1周体重下降幅度分别为 (6 .15± 1.92 ) %和 (9.6 2± 1.80 ) % ;第 2周体重增加幅度分别为 (7.4 4± 2 .5 9) %和 (3.16± 1.0 4 ) %。HB组近期死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PGF)、麻醉过深、肺部感染和肝上下腔静脉 (SVC)吻合口漏 ;而NHB组分别为PNF、麻醉过深、无肝期较长 (>17min)和再灌注后供肝渗血 ;HB和NHB - 30、NHB - 4 5组术后 1周存活率分别为 90 %、5 0 %和 30 %。结论 NHB较HB术中操作更复杂 ,更需  相似文献   

3.
供肝热缺血与肝移植术后肺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与肝移植术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以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min分为3组,分别为有心跳组(HB组)、心脏停搏30min组(NHBD-30组)和心跳停搏60min组(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术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和肺组织中ICAM-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肺组织损害也逐渐回重,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值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h NHBD-60组出现肺组织中ICAM-1的强表达。结论: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上调与术后肺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热缺血损伤与肝移植术后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将实验鼠以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 0、30和 6 0min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为HB组、NHBD 30组和NHBD 6 0组 ,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术后各组肝移植大鼠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的变化。结果 随着供肝遭受的热缺血时间延长 ,肝移植大鼠术后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均呈上升趋势 ,并分别于术后 3、6和 6h达到峰值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的热缺血损伤与TNF α、IL 6和CINC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的安全时限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方法 建立广西巴马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按移植前供肝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30、45、60min分为4组,观测肝移植后各组一周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和肝脏能量代谢以及术中肝脏复流后微循环改变。结果上述各组术后一周存活率分别为:100%(5/5)、100%(5/5)、60%(3/5)、20%(1/5)。肝脏能量代谢等指标的改变在供肝无心跳热缺血时间30min前是可逆的,随心跳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远渐向不可逆演变。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巴马小型猪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约为30min。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供肝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 (NHBD)肝移植中供肝的活性 ,探讨肝移植应用NHBD供肝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氧气极谱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CR ) ;应用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质子ATP酶活性 ;动脉血气分析 ;肝功检查 ;测定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 1β ,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作为应激标志物指标 ;肝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 线粒体质子ATP酶活性与热缺血时间 (WIT)呈负相关 ;在KCL3 0组RCR值、ATP酶活性和PaO2 测定值显著高于OC3 0组 (P <0 .0 5 ) ;在心脏停搏 3 0min时 ,血清ALT及LDH值两组都显著增高 ,KCL60组ALT和LDH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应用NHBD供肝是可行的 ,心跳缓慢停止的NHBD模型供肝活性明显优于心脏骤停NHBD。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温诱导热休克蛋白 70在大鼠无心跳供体肝中含量的增加是否对移植肝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笔者将SD大鼠 64只随机分为供体和受体各 3 2只。供体又随机分为室温组 (An组 ,n =16)和高温预处理组 (Bn组 ,n =16)。An组麻醉后 2 4h ,制作成热缺血 2 0min无心跳供体模型 ,进行原位肝移植。Bn组麻醉后行高温预处理 ,预处理后 2 4h制作成热缺血 2 0min无心跳供体模型 ,行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2 4h及 72h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及取血 ,检测大鼠移植肝中HSP70表达 ;对比移植肝病理变化及肝转氨酶变化、观察术后存活时间。结果示 ,Bn组移植后 1,3d的HSP70表达明显高于An组 (P <0 .0 5 ) ;转氨酶升高明显低于An组 (P <0 .0 5 ) ;移植肝的病理学改变较An组为轻 ( P <0 .0 5 ) ;移植后 1周生存率明显高于An组 ( P <0 .0 5 )。提示高温诱导HSP70在无心跳供体肝中的高表达可减轻移植肝的病理损伤 ,保护移植肝的功能 ,延长受体的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体积肝移植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急性肝功能衰竭猪随机分为3组接受肝移植治疗:A组行全肝移植(n=5);B组行小体积肝移植(n=5);C组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n=5)。各组动物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并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和C三组的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分别为(2.44±0.30)%、(0.76±0.02)%和(0.75±0.03)%。再灌注后30 min,B组移植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其它两组(A:B:C=13.3:17.5:12.2 cmH2O, P<0.01),C组原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移植肝门静脉压力(14.3:12.2 cmH2O,P<0.05)。A组和C组术后第2天起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和血氨水平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B组术后上述生化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术后第2~4天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A组、B组和C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和80%,B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疗效优于小体积肝移植,术中不必干预原肝门静脉。  相似文献   

9.
��������ʽ����ֲ69������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肝移植术式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 (腔静脉整形 )。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 (腔静脉整形 )技术完成的 69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 2例肝移植病人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无肝期时间分别为 (4 2 1± 12 4)min和 (71± 18)min(P <0 0 5 ) ;失血量分别为 (2 40 0± 115 0 )mL和 (5 3 0 0± 2 10 0 )mL(P <0 0 5 ) ;输血量分别为 (2 80 0± 13 0 0 )mL和 (5 40 0± 190 0 )mL(P <0 0 5 ) ;术后 1天腹腔引流量分别为 (3 72± 89)mL和 (12 66± 43 8)mL(P <0 0 5 ) ;前者无腔静脉并发症发生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9例。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明显简化切肝、植肝手术操作 ,显著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出血、输血量以及腔静脉并发症 ,优于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术和背驮式肝移植术 ,并适用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热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脏移植历经30余年的努力,已取得较大进展。进入90年代以后,肝移植每年以5000~8000例速度递增,成绩斐然。然而由于供肝来源远较受体为少,同时在脑死亡法尚未通过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无法实施有心跳供者(heart-beating donor,HBD)供肝,迅速膨大的等待供肝人数与供体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所采用的供肝几乎均来自无心跳供者(non-heart-beat-ing donor,NHBD),供肝不可避免地经历  相似文献   

11.
<正>虚拟肝是利用外科学、临床解剖学、现代影像学、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研发出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不规则肝切除术和规则肝切除术在巨大肝癌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及比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手术患者,对已实施的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与规则性肝切除术两组病例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手术的围手术期各个指标及术中、术后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规则肝切除组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浆、输红细胞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地高于不规则肝切除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能完整切除的最大直径显著小于不规则肝切除(P<0.05);二者在死亡率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规则肝切除相较,不规则肝切除在腹部手术史引起严重腹腔内组织粘连、肝功能分级较差、肿瘤数目较多及小肝癌中均体现了明显的优势。而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肝癌患者,规则肝切除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良恶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部分切除术的67例患者进行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7例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0.6±16.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8±76.5)ml.术中无需阻断肝门血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均能下床活动,术后1~3 d即能进食.术后住院5~7 d,平均(6.6±1.1)d;总住院费用(30767.4±150.1)元.结论对位于肝左叶、右肝表面、肝右叶下段的良恶性病灶,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是安全和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通过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但目前人工肝系统尚无法完全模拟肝脏全部生物功能,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并未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而在肝脏外科手术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肝脏,如因良性肝脏疾病切除的部分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供肝脂肪浸润程度与肝脏移植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2年1~12月间供体采用UW液灌注的首次肝脏移植病人71例,根据供肝脂肪浸润程度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问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ICU时间及1年移植物存活率等各项指标。结果轻度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均高于轻度及无脂肪肝组,但1年移植物存活率一致,三组均无移植物原发无功(PNF)发生。重度脂肪肝组只有2例,故未作统计学分析,其中1例发生PNF,于术后第2天行再次移植手术。结论轻、中度脂肪肝均可应用于l临床肝移植,对病人预后无影响;重度脂肪肝PNF发生率较高,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During massive liver injury and hepatocyte loss, the intrinsic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the liver by replication of resident hepatocytes is overwhelmed.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depends on the cause of liver injury, though in many cases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remains the only curative option. LT for end stage chronic and acute liver diseases is hampered by shortage of donor organs and requires immunosuppression. 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is limited by yet unresolve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Since currently no treatment is available to facilitate liver regeneration directly, therapies involving the use of resident liver stem or progenitor cells (LPCs) or non-liver stem cells are coming to fore. LPCs are quiescent in the healthy liver, but may be activated under conditions where the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mature hepatocytes is severely impaired. Non-liver stem cells include embryonic stem cells (ES cells)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the first section, we aim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putative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mitogens and hormones in regulating LPC response and briefly discuss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LPC respon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latter section, we will highlight the role of other (non-liver) stem cells in transplantation and discus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S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as well as MSCs.  相似文献   

20.
右半肝活体肝移植验证标准肝体积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16例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适合中国成人活体肝移植肝体积评估标准.方法 华西医院移植中心2001年7月至今共实施216例活体肝移植,选取符合标准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179例肝移植供体,将供体的术中实测右半肝体积与CT测量右半肝体积以及各公式计算的标准右半肝体积进行比较,评估哪种公式更适合中国成人.结果 CT测量右半肝体积大于实际右半肝体积(P<0.01).德国Heinemann、美国Yoshizumi、日本Urata、美国Vauthey、韩国Lee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显著大于实际肝脏体积(P<0.01).香港Sheung Tat 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小于实际肝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西Lünan-yan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与实际肝脏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西Lünan-yan 标准肝体积公式适合中国成人活体肝移植标准肝体积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